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东阳木雕是浙江中部地区传统木雕刻技艺的结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体。文章通过归纳东阳木雕图案的文化内涵,阐述其与针织毛衫设计的关系,并结合针织毛衫的设计方法,从木雕图案文化、造型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同时针对木雕图案元素在针织毛衫中的创新应用进行探索,进行二次创新设计及应用。从木雕图案中提练传统民族元素,突出针织毛衫设计的时代特征,在设计共性中寻求个性,增强毛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家具》2021,(4)
铜和木作为古老而充满韵味的材料,见证了中国悠久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研究了传统铜木技艺与器物的基础之上,对现有铜木家居产品的设计美学与构造方式进行分析,探索铜木材料在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可行性方法与美学思想,从发挥材料特性优势的角度对铜木在家居产品中的设计应用提出建议,最终得出通过对铜木材料的色彩、质感与结合方式的不同处理能够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让传统材料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让传统技艺更加适应现代加工方式,开创铜木家居产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非遗”文化深受消费者喜爱,但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滑县木版年画,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却很单一。滑县木版年画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间较晚,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工艺,因知名度低、小规模经营模式、传承方式单一、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逐渐与时代脱轨。对此,文章从“非遗”品牌化的视角出发,结合滑县木版年画现状,分析滑县木版年画的现存问题,并结合其特色与工艺,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将传统的年画进行品牌形象设计,将滑县木版年画的文化元素符号化,应用于品牌形象设计中,从而促进传统民间艺术内在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使用木材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在长期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结合方式与民族审美心理。着重介绍了木工艺在现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与现代化设计方法。通过研究传统木工艺在现代日用品中的设计与现在文化衍生品的结合,从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产业结构改进的角度进行阐释,以期为木工艺的发展方向与行业交融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5.
基于宋代折枝画审美取向,对糙木家居饰品造型设计予以研究,既继承与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合乎当下对绿色设计的时代需求。文章从糙木家居饰品的整体形态、色彩设计、肌理利用、材料搭配等方面入手,分析并结合宋代折枝画构图、赋色、意境等审美特征,提出折枝糙木家居饰品的五种造型设计方法:因材随形、因"用"选材的整体造型法、点、线、面构成法、自然与妍丽相结合的色彩运用法、肌理的平面分割与同构法、糙木与其他材料搭配法。  相似文献   

6.
凤翔木版年画是传承了500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媒介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当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延续,成了热爱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者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文章基于新媒体背景,对凤翔木版年画“吉祥画”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其画面特征、寓意表达进行分析,提出凤翔木版年画“吉祥画”的文创产品创新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室内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对其物质、功能、舒适程度上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上的需求。现代室内设计要通过物质上的设计传达其精神上的内涵,创造具有精神品质的理想生活环境。木文化是具有文化精神内涵的传统文化。要将木文化与室内环境设计相结合,需从两方面进行考虑,将木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的发展潮流结合起来,将传统的木文化元素符号用符合现代人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达出来,满足功能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塑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并且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室内设计。  相似文献   

8.
借助大众文化技术化的相关理论阐述木文化技术化的基本概念,进而分析了木文化技术化的层级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木制品、木行为、木价值理念三个方面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论述了木文化在现代室内环境中技术化应用的方法,为木文化在现代室内环境中的普遍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传统装饰工艺"骨木镶嵌"是在木器表面嵌入动物的骨骼,以此来进行装饰的。它是工艺美术与家具、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其做工考究,集雕刻与镶嵌于一身,华丽又气派。文章介绍了骨木镶嵌装饰工艺的材料、工艺、镶嵌图案的布局、文化内涵及镶嵌产品的创新设计,为现代家居制品传承和创新骨木镶嵌装饰工艺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元素对当代的设计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在中国鞋类包装设计的作品中更是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本文通过对鞋类包装设计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分析、探索,提出了在现代鞋类包装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元素神韵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印染花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它能够体现我国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生活习性。通过分析我国传统印染花布的特点,探究印染花布在现代丝绸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方法。而现代丝绸服装的设计很多地方都是借鉴我国传统印染花布的技巧和特色,把我国很多印染花布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提炼其精髓,并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不仅宣扬了我国现代民族文化特色,还彰显了丝绸服装设计的艺术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平面设计要想在世界设计领域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应充分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效渗透到自身的设计中,突出现代平面设计的文化内涵,体现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平面设计现状,阐释了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意义,进而重点从传统图案元素、传统文化元素、传统色彩元素及传统民俗元素四方面,详细探究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渗透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人的情感连接十分密切,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灵感来源之一,在产品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用户情感的结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阐述了产品情感设计与文化的关联性,关注传统文化与产品设计的有机融合,分析情感在传统文化元素中如何体现,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传统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有效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浩瀚如海,而传统图形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和感情,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宝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包装设计的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传统文化语义在包装设计中应用现状进行研究,探索传统文化语义在包装设计中的商业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层次分析,同时对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语义的表达途径与设计方法进行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胡蕊 《中国皮革》2022,(11):126-129
如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服装、箱包、家具等皮具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中。对此,本文简单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种类,挖掘了其中蕴藏的内涵,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到皮具产品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从传统文化传承、皮具产品附加值提升、皮具行业发展3个角度探究了皮具产品创新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对侗族织锦、传统吉祥纹样与图案、民族装饰工艺等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皮具产品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皮具产品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16.
近日,由广东省家具协会主办,江门健威家具装饰有限公司协办的“健威杯”第二届板式家具设计大赛正式启动。本发大赛的主题为“设计引领未来创意改变生活——人性化衣柜家具设计”。主办方表示,本攻大赛的目的在于继承、发扬我国传统家具文化,促进板式家具设计事业发展,增进设计爱好者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现代设计实践的深入,设计师又逐渐认识到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概念更好地融合起来,在家具设计中更多地注入传统文化的因素,体现我们中国设计独特的风格。通过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分析和归纳,探索家具设计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途径,提出新的设计方法,提升中国家具业地位,同时也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水墨画元素不仅仅是为中国当代设计界提供了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新元素,更完美地解释了中国人对水墨的干湿、浓淡、黑白的一种审美方式,而且中国传统水墨元素既可应用传统家具亦可用于现代家具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重要美学理论的谢赫"六法",以我国设计师楚艳作品为例,论述现代服装设计在设计基础、结构比例、色彩表现、现代转化和面料材质与设计理念等方面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思想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从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国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突破现代服装设计中固有的西方审美文化与设计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理念与创意思维。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拥有重要的应用研究价值。国内现有的设计产品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使我国本土文化中特有的人文、自然、和谐等特征日渐淡化,造成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一味追求时尚化、风格化,而丧失了中国传统形式元素。文章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发展概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中国书籍设计发展至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但却过于的追求国外设计方式,而忽略了自己本土文化的传承。本文对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设计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并对当代中日在传统文化书籍设计上的区别进行分析。在对比中找出日本传统文化书籍在设计上的优点并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设计实际相结合,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书籍找出一条新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