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结合莲花山小净距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探讨了不同地质条件和不同断面形式的小净距隧道设计和施工要点。施工中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隧道净距小和断面形式复杂条件下的设计施工技术难题,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楚雄至大理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勘察试验段第四标段(九顶山隧道进口段)为双洞隧道工程,文章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数值模型,研究地震效应对双线隧道位移及应力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支护措施并验证.结果表明,距离震源较近的隧道受到的影响较大,位移影响为距震源较远隧道的1.3倍,应力则相差不大.对隧道施加小导管注浆进行支护比施加锚杆更能防止地震效应对隧道造成的影响,而当使用注浆锚杆时,起到的防护效果更加明显.当锚杆为5.5 m时,此工程的支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近接工程中,新建隧道施工必然会引起既有隧道拱顶应力场和位移场的改变,合理选择并优化小净距双线隧道的施工方式及施工错距等参数,对既有隧道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新桥双线公路隧道上穿蒙华铁路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新建隧道双线错距开挖施工对既有铁路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对既有隧道拱顶沉降、横向位移、拱顶应力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新建隧道采用同步开挖对既有隧道衬砌结构的拱顶沉降和应力增量影响最大,建议增大错距施工。  相似文献   

4.
李元元 《吉林水利》2021,(10):33-37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基坑开挖时既有小净距隧道应力变形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完成时,不同深度土体均发生侧向变形,邻近基坑侧隧道的侧向位移值最大;隧道A洞顶及左侧边墙为沉降变形,底部及右侧边墙为上浮,隧道B整体产生了向上的上浮,且右侧边墙上浮值最大;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增大,隧道A洞顶沉降量逐渐增大,隧道B洞顶最大竖向位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小净距隧道的洞身收敛值逐渐增大;隧道的拉应力随开挖深度增大逐渐增大,隧道A压应力增长幅度较小,隧道B压应力先增大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小径距隧道是指两相邻隧道最小净距宽度小于隧道开挖断面宽度的1.5倍,小净距隧道双洞的中间夹岩柱,其间距介于连拱隧道和分离式隧道之间。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方法与普通分离式隧道相比差别不大。但由于中间夹岩柱体厚度较薄,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比分析上下台阶法和CD法(中隔墙法)施工引起的隧道变形及受力特点,依托滨莱高速公路淄博西至莱芜段改扩建工程中的樵岭前隧道施工,基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并结合现场施工应用情况,对比分析两种工法的优缺点,进而提出了有效的变形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CD法施工在控制地面沉降及围岩变形方面优于上下台阶法,且产生的围岩塑性区较小;上下台阶法具有足够的施工空间与较快的施工速度,且相对CD法施工成本降低,但在浅埋隧道工程中易造成隧道围岩变形过大等问题,更多的是采用CD法;注浆加固可以有效地提高围岩的自稳性,增加径向注浆长度以及预留段长度等措施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同时也有较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7.
强降雨易诱发小净距隧道洞口段出现严重施工灾害。以某高速公路隧道为工程依托,基于现场调查与数值模拟手段,对小净距隧道洞口段围岩失稳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小净距隧道洞口变形控制技术,并经现场测试验证了其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洞口段围岩浅埋松散以及隧道左、右洞开挖错距过短和强降雨是该工程小净距隧道围岩变形过大与塌方的主要诱因;先行洞围岩变形随先行洞与后行洞开挖错距的减小而急剧增大;相较于上下台阶法,七步开挖留核心土法通过减跨作用并及时施作支护措施,在控制围岩变形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围岩在浸水劣化后变形大幅度增加,即使增大开挖错距与改变施工工法也无法有效控制其变形;通过回填封闭地表塌陷、增大左、右两洞的开挖错距、采用七步开挖留核心土法施工、缩短开挖进尺、增大支护强度等一系列变形控制技术措施,隧道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小净距隧道作为山区公路隧道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其两开挖掌子面距离往往为了安全考虑设置的过大,从而造增加了工期,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为确定小净距隧道的合理滞后距离,采用岩土工程分析软件FLAC3D分别对不同滞后距离下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分析在不同工况下拱顶及中岩柱处围岩的应力及位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是左洞还是右洞,其应力与位移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最终值随滞后距离增大有略微减小,但变化不大;在距离开挖面前后15m范围内位移及应力有较大变化,在大于15m之后趋于平稳;最终得出小净隧道的合理滞后距离在2.2B~3.0B之内。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很多地区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很多高速公路的必经之处需要采用隧道技术,因此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高速公路隧道是建筑在地下的,有一定隐蔽性的道路交通工程,且其通过的地区地质因素复杂、地形复杂。由于隧道都必须建在山脊地区,然而山脊地区多存在煤炭、天然气、瓦斯等这样的矿物,所以大大增加了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难度。如果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存在的瓦斯处理不当的话,常常会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危险,如造成瓦斯燃烧爆炸以及隧道中存在的煤、天然气、瓦斯等矿物发生的突出危险,施工人员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容易造成施工人员中毒和窒息,乃至造成生命危险。  相似文献   

10.
西安轨道交通工程修建于我国黄土地区,地铁停车线区间具有埋深浅、净距小、断面型式分布不对称等特点,开挖时为了避免左右线之间扰动过大,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掌子面错开距离。以西安地铁8号线工程的存车线区间为研究背景,通过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不同方案下的开挖进行动态模拟,对模拟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现场实际监测数据来验证模拟的正确性。研究发现:不同方案对围岩变形及应力的最终值几乎无影响,但需要控制变形速率与过程中的极值影响;隧道掌子面对已开挖土体的纵向影响范围约为3倍跨度,当掌子面错距为2~3倍的跨度时可以有效地控制围岩的变形速率,而当隧道错距较大时,开挖过程中围岩的最大剪应力显著增加,同时中间土柱部位产生了较大的相对位移差,不利于围岩稳定。基于研究结果,可以将掌子面的错距缩减至约30 m,以保证施工安全,提高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11.
刘士民 《长江建设》2012,(4):192-193
1.工程概况 1.1项目简介国家高速公路网沈海线,福建省福州至泉州高速公路扩建工程QA1合同段测设里程为K346+600-YK358+690(ZK358+595.019),全长约12km。高速公路扩建标准为由原来双向四车道扩建为双向八车道,扩建方式为在原高速公路基础上双侧拼宽或单侧拼宽。  相似文献   

12.
以某铁路双线隧道在初期支护完成后发生37 m长大型塌方事故的处理为例,介绍了隧道产生塌方的原因、处理方案的确定、实施及其保障措施等。本着安全、高质、高效且适用的原则,进行快速、分段施工,安全、顺利地完成了塌方处理,为类似隧道及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大型塌方处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隧洞施工技术日益完善及施工机械不断更新,我国隧洞施工水平已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近,但由于地下工程地质多变性、复杂性及许多不可预测外界因素影响,在隧洞施工中难免出现一些地质大塌方和地质灾害.对地质塌方处理不仅关系到施工人员安全,也影响隧洞后期运营结构安全,本文就柳坪电站引水隧洞处理塌方施工经验及方法,提出对软弱炭质千枚岩围岩隧洞塌方处理施工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宜万铁路广成山隧道软弱围岩挤压变形控制施工技术,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支护技术、开挖顺序、和相应的监测手段,保证了洞室的稳定,避免了隧道因挤压发生的变形侵限及塌方,为同类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先例。  相似文献   

15.
福建武夷山—邵武高速公路全线五座隧道是整个项目的难点和重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总承包技术管理的优势,强化控制总承包风险,组建隧道技术专家组,加强对现场动态设计和施工指导,做好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全线五座隧道全部按期顺利贯通并完成二次衬砌,实现了安全、质量、工期控制等管理目标。本文主要介绍现场技术管理的有关经验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第三系灵山组砾岩胶结程度较差,且软硬不均,该地层中修建水工隧洞难度颇大.保定市大水系湾子隧洞主洞全长4468m,在第三系地层中修建如此规模的隧洞在河北省尚属首例.煤矿悬臂式非全断面掘进机在该工程中的应用.为水工隧洞施工提供了新思路和成功范例.以此为例,说明在第三系砾岩等类似特殊地质条件下修建水工隧洞,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基...  相似文献   

17.
张永军 《中华建设》2014,(11):108-109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隧道工程在整个高速公路建设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其施工技术也有较大进步。但是,由于高速公路隧道具有横断面大、长度长、施工空间狭小闭塞、隐蔽工程较多、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不仅在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在安全管理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发生安全事故,极有可能导致工作人员人身伤亡、工程工期延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19.
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一般设置为分离式的双洞,双洞间距一般为30m左右,称之为分离式隧道。有时受地质条件以及施工工艺影响,一些隧道不得不采用连拱隧道。对连拱隧道中导洞的开挖方法、支护型式进行简要论述,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总结连拱隧道中导洞快速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隧道逐渐朝着长而大的方向前进,但长而大的隧道却会面临诸多不良的地质灾害,导致隧道出现初期支护变形。因此,在实际的隧道施工过程中,就需要认真分析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出现的原因,才能够找出相应的处理技术措施,为今后的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