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流加混合碳源的谷氨酸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糖蜜与葡萄糖的混合液作为流加碳源,对谷氨酸发酵工艺进行了探索。试验采用葡萄糖为基础碳源,以发酵初糖浓度为160g/L的培养基进行谷氨酸发酵,以糖蜜与葡萄糖的混合液为流加碳源,结果表明当糖蜜中还原糖占混合液总还原糖30%时,发酵产酸水平和糖酸转化率分别达到142.2g/L和64.88%,与葡萄糖作为唯一流加碳源的谷氨酸发酵工艺比较,其发酵水平十分相近。但生产谷氨酸的碳源成本可降低5%左右。  相似文献   

2.
为了生产出富含虫草营养成分的保健酱油,试验以豆粕、麸皮、蛹虫草发酵液、蛹虫草菌丝体等作为原料,使用低盐固态发酵法进行酱油发酵生产,在制曲、制醅、勾兑等不同工艺时期添加虫草发酵液或菌丝体。确定蛹虫草保健酱油的最优生产工艺为制曲时添加原料重量的10%虫草菌丝体,制曲时间为72h,盐水浓度为12°Be',所得酱油成分含量为总氮2.2157g/dL、氨基酸态氮1.317g/dL、可溶性无盐固形物34.3728g/dL、含盐量17.0826g/dL、虫草多糖含量68.204mg/dL、虫草素含量0.371g/dL。生产出既保持传统酱油的营养成分和风味,又富含虫草营养成分(虫草多糖、虫草素)的高品质酱油。  相似文献   

3.
结晶葡萄糖母液对赖氨酸发酵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晶葡萄糖生产中,产生大量葡萄糖含量为47.5%左右的结晶葡萄糖母液,不仅污染环境,而且给生产造成极大的浪费.在L-赖氨酸生产中使用的发酵糖,其葡萄糖含量≥95.0%.利用20%的结晶葡萄糖母液和80%发酵糖混合制成混合发酵糖,是实现降低结晶葡萄糖生产成本和开发新L-赖氨酸生产原料资源的重要技术.通过500m~3发酵罐进行混合发酵糖实验,发酵末期平均产酸16.17g/dL,残糖0.78g/dL,糖酸转化率58.71%.从发酵工艺看,以混合发酵糖发酵生产L-赖氨酸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无添加酱油存在的鲜味不足、偏咸偏涩、口感不够协调、口感单薄且留口时间短等缺点,开展了谷氨酰胺酶在酱油发酵过程中和酵母抽提物在后期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酱油发酵初期一次性添加酱醪0.01%的谷氨酰胺酶能使酱油的谷氨酸含量提升44.55%,焦谷氨酸降低67.69%,而氨基氮、全氮、总酸和盐分等指标影响不大;感官方面,酱油的鲜味和综合协调性得到明显的提升,咸味和苦涩味得到较好的淡化,但对浓厚度帮助不大。在酱油生产后期使用1.0%的酵母抽提物KU012后,谷氨酸含量提升0.11g/dL,在前者基础上再次提升7.53%,5'-呈味核苷酸由未检出提升至0.12g/dL,氨基氮和全氮分别提升0.03g/dL和0.09g/dL,而对总酸、还原糖和盐分影响较小;感官方面,酱油的鲜味和综合协调性得到较大的提升,咸味和苦涩味得到较好的淡化,并且浓厚度和持久感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谷氨酰胺酶和酵母抽提物对无添加酱油的品质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探讨不同盐水浓度和发酵温度对酱醅理化特性及苦荞酱油品质的影响。不同盐水浓度和发酵温度的低盐固态工艺对比分析表明:苦荞酱油发酵过程中还原糖、氨基酸态氮和总黄酮含量呈现先升后降再趋于平稳的趋势,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和总酸含量一直升高,pH值持续降低,氯化钠含量变化不大;经综合比较,以15°Bé盐水浓度和42℃-48℃-37℃中高低变温发酵的酱油(头油)品质最好,其氨基酸态氮、总酸、还原糖、总氮和总黄酮含量分别达0.625,0.656,1.023,1.4g/dL和1.38mg/g,符合国家二级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6.
发酵生产中还原糖和葡萄糖检测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还原糖测定法和葡萄糖酶电极测定法,对谷氨酸发酵生产中淀粉糖原料和发酵液中还原糖和葡萄糖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其变化特点和意义。结果表明,淀粉糖液中葡萄糖/还原糖比值变化从80%~94.2%;发酵过程中,谷氨酸生产菌首先消耗葡萄糖,发酵28h,葡萄糖含量接近0,而还原糖含量为1.0%;还原糖测定仪用于发酵后期还原糖测定,精密度(RSD%)为2.21,对发酵后期的精确控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谷氨酸发酵感染杂菌和噬菌体,导致发酵液色泽深、发灰、发红、有异味,并因噬菌体的溶菌作用,致使发酵液胶体物质均多,发酵液粘度大,泡沫多,残糖多。采用等电点、锌盐法工艺提取时,易形成α-型结晶,谷氨酸与菌体难以分离,造成提取困难,尽至分离不出谷氨  相似文献   

8.
从发酵罐和发酵池中选取发酵过程中的酱油进行中性蛋白酶活力、氨基酸态氮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pH值、总酸含量、有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酶活力和食盐含量的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池式发酵酱油的中性蛋白酶活力、氨基酸态氮含量、氨基酸总量、有机酸总量、淀粉酶活力、还原糖含量、总酸含量和pH值都高于罐式发酵酱油;食盐含量则是罐式酱油更多;其中鲜味氨基酸在发酵12 d后池式酱油的含量就高于罐式酱油的含量,尤其是池式酱油的谷氨酸在发酵45 d时已达到10.42 g/kg,而罐式酱油的谷氨酸含量仅7.91 g/kg;两种方式发酵的酱油都能检测出7种有机酸,且含量较高的两种有机酸分别是乳酸和乙酸;在发酵结束时池式酱油的还原糖含量比罐式酱油的还原糖含量高1.01 g/100 g;池式酱油的食盐含量比罐式酱油的食盐含量低0.90 g/100 g,说明在关键呈味物质上池式发酵酱油优于罐式发酵酱油。  相似文献   

9.
间歇式高体积分数乙醇发酵工艺存在残总糖高、糖醇转化率低的问题。通过对残总糖组成分析发现,糊精和还原糖质量浓度随拌料质量浓度的变大而逐步上升。结合文献分析可知,糊精和还原糖量较高的原因主要与糖化酶活力和酵母对糖的利用能力有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大种量流加式高体积分数乙醇发酵工艺,并对接种量、初始流加时间、流加时长和流加方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体积分数)为30%,培养8 h后开始流加,流加时长为20 h,且采用匀速的方式流加时,乙醇发酵结果最优。与间歇式高体积分数乙醇发酵工艺比较,残糖降低了6.5 g/L,糖醇转化率提高了3.2%。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不同碳源浓度对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细胞营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对发酵调控进行研究,同时测定发酵液生物量、含油量、DHA含量和DHA产量。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通过补糖可以提高发酵液含油量和DHA产量,但糖浓度过高也会抑制发酵;当还原糖质量浓度调控在40 g/L左右时,生物量、含油量、DHA含量和DHA产量均达最高,分别为8.95 g/100 m L、22.42 g/L、41.71%、9.35 g/L,比对照组高出了76.18%、61.88%、4.3%、68.77%。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GL为出发菌株,探究黄嘌呤和谷氨酰胺添加量及添加方式对其产腺苷的影响。结果表明,底物中添加100 mg/L黄嘌呤并在发酵16 h后持续向发酵液中流加3 g/L的黄嘌呤溶液200 mL可使腺苷产量达到34.4 g/L,相比于不流加黄嘌呤时腺苷产量(11.2 g/L)提高207%。在此基础上,再向底物中添加6 g/L谷氨酰胺,发酵32 h之后持续向发酵液中流加6 g/L的谷氨酰胺,腺苷产量达到45.8 g/L,相比于不添加谷氨酰胺腺苷产量(34.4 g/L)提高33%。因此,在B. subtilis XGL发酵过程中,可以通过底物添加和流加补料的发酵方式加入一定量的黄嘌呤和谷氨酰胺以提高腺苷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为研制出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咖啡饮品,采用红茶菌为菌种发酵咖啡液,研制低咖啡因发酵饮料。以发酵液的p H、还原糖含量和感官评定作为指标,通过对咖啡液浓度、糖浓度和发酵时间的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探究发酵最佳工艺条件及发酵过程中咖啡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6℃恒温静置培养条件下最优配比组合为咖啡浓度2 g/100 m L,糖浓度4 g/100 m L,发酵时间8 d。经检测,最优组合发酵液中主要含乳酸菌5.0×10~6 cfu/m L、醋酸菌4.8×10~6 cfu/m L和酵母菌5.3×10~6 cfu/m L,咖啡液经发酵后咖啡因含量降低了13.04%。这不仅丰富了红茶菌饮料的口味,也为降低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氨基酸组成和调酸速率对谷氨酸结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工段谷氨酸发酵液及多次结晶母液的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 ,并探讨了谷氨酸浓度和调酸速率对谷氨酸结晶的影响。结果表明 ,正常形成α型结晶和结晶异常———出现β型结晶的谷氨酸发酵液、超滤液和四效浓缩液中的氨基酸摩尔组分无显著性差异。脯氨酸极易掺入到α型晶体中。谷氨酸浓度和调酸速率是影响晶型的主要因素 ,适当降低浓缩液流加结晶和调酸速率可有效防止 β型晶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米渣蛋白酿造酱油的原料配比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艳  袁江兰  康旭  徐宁  林灿 《中国调味品》2013,38(9):45-47,68
对米渣蛋白全替代大豆生产酿造酱油的原料配比进行了研究。以蛋白酶活、淀粉酶活为主要制曲指标,确定米渣蛋白最佳加入量为60%,其蛋白酶活达到2224U,淀粉酶活达到290U,发酵30天后,pH为6.18,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022g/dL,还原糖含量为3.518g/dL,色度为0.204。不同淀粉质原料对酿造酱油各项品质指标均有明显影响,炒小麦的蛋白酶活和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分别为2692U和0.936g/dL。面粉淀粉酶活最高,为380U;米粉还原糖含量最高,为4.93g/dL;蒸玉米的色度最高,为0.249。以氨基酸态氮含量和还原糖含量为主要发酵指标,可以确定蒸玉米为最佳淀粉质原料,以米渣代替大豆酿造酱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黑蒜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个发酵工艺对市售的3种大蒜进行黑蒜发酵,研究黑蒜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时大蒜中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发酵工艺一时,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值花蒜分别为49.36、43.57 g/100 g,白皮蒜分别为32.84、40.16 g/100 g,独瓣蒜分别为47.27、41.90 g/100 g;发酵工艺二时,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值花蒜分别为17.01、38.05 g/100 g,白皮蒜分别为24.27、37.74 g/100 g,独瓣蒜分别为20.91、37.42 g/100 g。  相似文献   

16.
超滤对谷氨酸发酵液过滤效果及清洗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起滤膜在谷氨酸发酵生产中除茵工序中的应用,内容主要包括谷氨酸发酵液经过超滤膜前后主要的物质变化;以及超滤膜再生的工艺等.经过实验,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谷氨酸发酵液经过超滤后,COD(化学好氧量)去除率可以达到49%,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17%;超滤膜在谷氨酸发酵液除茼工艺中清洗最佳工艺为:碱洗浓度为20g/L,氧化清洗浓度为烧碱20g/L 漂白水30g/L,酸洗浓度为15g/L.  相似文献   

17.
纳他霉素高产菌株发酵罐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溶氧量、补糖及pH值等因素对纳他霉素高产菌株发酵罐生产纳他霉素的影响。以摇瓶发酵结果为依据,确定了发酵罐发酵的最适条件为:控制溶氧在30%~35%,补糖控制在发酵液糖质量浓度约为2g/dL,在纳他霉素大量合成阶段,维持发酵液中的pH值在5.2~5.4。该发酵条件下纳他霉素产量从分批发酵的3.01g/L提高到5.32g/L。  相似文献   

18.
以无甲醇诱导型基因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毕赤氏酵母(Pichia pastoris) NCY-1为实验菌株,在10 L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水平和3 L摇瓶水平的基础上研究了该菌株发酵过程中参数的变化规律及铵根离子(NH4+)对发酵液中重组人血清白蛋白(rHSA)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液中的rHSA的含量随菌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0 h后菌体进入稳定期,此时流加10 g/L的葡糖糖有利于发酵液中rHSA的表达,流加后发酵液中的rHSA最高产量可达到185 mg/L;发酵液中存在活性较高的蛋白酶,在发酵后期分解rHSA,但发酵液中铵离子(NH4+)质量浓度为3.0 g/L时能较好的抑制rHSA的分解。  相似文献   

19.
在生产实践中,发酵液含L-谷氨酰胺0.25%时,就会明显地影响谷酸酰的提取,L-谷氨酰胺含量越高,谷氨酸结晶β-型的出现就越严重,所以应积极控制L-谷氨酰胺的生成。它来源于L-谷氨酸发酵过程,当谷氨酸形成时,在NH4+1过量情况下,及pH值低时(尤其是pH在5.5~  相似文献   

20.
以乳杆菌R8菌株为材料,对其高密度发酵培养工艺进行了研究。以菌体密度(OD600)及碳源(葡萄糖)的利用情况为主要参考指标,研究了中和剂、pH、接种量、初始糖含量、通气方式以及补料工艺等对菌体在发酵罐内生长的影响,并对试验菌进行250 L中试放大工艺的优化。优化菌体小试发酵工艺为:将种子液以8%(V/V)的接种量接种于装液量70%的小罐,初糖浓度40 g/L,搅拌转速100 r/min,间歇通氮气维持一定的厌氧环境,自动流加12.5%的氨水控制pH恒定在5.8,37℃恒温发酵。250 L中试发酵工艺为:将控制pH 5.8,37℃恒温发酵7 h左右的种子液以8%接种量接种于装液量为70%的250 L发酵罐,搅拌转速60 r/min,自动流加氨水控制pH 5.8,间歇通氮气不保压(每2 h以0.2 vvm的速率通氮气5 min),37℃恒温发酵10 h左右结束。250 L规模所得发酵液的活菌浓度约为8×109 CFU/mL,经真空冷冻干燥所得的菌粉活菌浓度约为1.2×1011 CFU/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