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含藻微污染水的高锰酸钾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解决微污染水给净水处理带来的困难,过去通常用原水预氯化处理的方法来破坏胶体、氧化有机物为无机物或小分子有机物以使混凝效果改善,从而达到水净化的目的。由于在原水中大量加氯所产生的三氯甲烷等对人体有致癌的潜在危险,发达国家通过近十余年研究,已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2.
1 加强原水的调质手段在 pH 3~ 11范围内 ,三卤甲烷生成量与 pH成正比 ,卤乙酸生成量与 pH成反比。一般认为最适宜的pH范围为 6 .5~ 7.5 ,在此范围 ,既有利于提高消毒效果 ,又能减少由于氯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2 投氯点的变更原水中三卤甲烷前体物含量高时不能采用一级泵前、沉淀池或过滤前加氯 ,而应采用生物预处理 ,以免恶化水质 ,增加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等消毒副产物。若需要灭藻或清洁滤池 ,可在进水处采用间歇大剂量投氯 ,以替代经常性预氯化 ,同时后氯化时间在 30min以上 ,以提高消毒效果。3 控制投氯量加氯过多 ,能…  相似文献   

3.
以水质异常的冬季引滦原水为研究对象,进行以斜管沉淀工艺为主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加药量下,采用脉冲澄清工艺对该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斜管沉淀工艺。采用斜管沉淀工艺时,臭氧预氧化处理试验原水,满足出水水质要求所需的混凝剂投加量比采用预加氯工艺时明显减少。"原水-预加氯-混凝-聚丙烯酰胺(PAM)-斜管沉淀-过滤"工艺对该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建议药剂最佳投量分别为预加氯2.5 mg/L、Fe Cl320 mg/L、PAC 25 mg/L、PAM 0.1 mg/L。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际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包括预氧化、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分析铁锰的去除效果。铁在混凝沉淀中能达到很好的去除效果,沉淀池出水铁含量≤0.050mg/L。锰在预氧化阶段可以迅速与二氧化氯反应,有效除去水中的锰;但若原水锰≥0.3mg/L,前加氯不足,会引起沉淀池和清水池中的水变黄,造成色度超标。因此当原水水质差,锰含量高时需加大前加氯量以增加预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高温高藻期原水为处理对象,在天津某净水厂选择预臭氧—紫外线加单点加氯消毒、预臭氧—紫外线加两点加氯消毒、预加氯—紫外线加两点加氯消毒3种不同预氧化消毒方式进行生产性试验,考察3种工况下滤后水、出厂水及管网水中三卤甲烷(THMs)生成量、余氯、浊度等相关水质指标。结果表明,控制出厂水和管网水THMs最低的最佳预氧化消毒方式为预臭氧—紫外线加两点加氯消毒,在每年7月—9月采用预臭氧—紫外线加两点加氯的预氧化消毒方式,预加氯—紫外线加单点加氯的预氧化消毒方式可用于7月—9月之外的时段,当7月—9月之间在应急情况下必须启动预加氯时,必须采取两点加氯的消毒方式。  相似文献   

6.
以南水北调引江原水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预加氯和预臭氧两种预氧化工艺的处理效果和副产物生成差别,以实现引江原水预氧化处理工艺的优化控制。中试结果表明,两种预氧化方式均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各单元出水的三卤甲烷、卤乙酸等主要消毒副产物指标均低于国标限值,但预加氯产生的氯消毒副产物明显高于预臭氧。预臭氧产生的甲醛未检出,溴酸盐生成量在限值以内。  相似文献   

7.
消毒过程中氨氮对氯耗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水厂将地下水与管网水混合作为原水,直接加氯后进入清水池,运行中发现清水池出水中的余氯值变化不规律,有时会出现加氯量越多,出水余氯反而越少的现象.通过静态加氯试验验证了氯耗波动的事实,并与氨氮配水试验作对照,发现原水水样与氨氮配水的加氯曲线存在相似性;通过对折点加氯曲线的分析以及与原水加氯曲线的比较,认为原水加氯符合折点加氯特性,氨氮和管网来水中余氯的变化是造成氯耗不稳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预氯化处理高藻原水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某水厂预氯化前后水样中藻类种类和数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预氯化对不同种藻类有不同程度的去除.预氯化对不对称衣藻、水生集胞藻和微小平裂藻的去除率较高,而对厚变浮游角星鼓藻和水华微囊藻去除率较低.这主要取决于氯的氧化性和藻类形态结构.预氯化对叶绿素a有较高的去除率,同时可降低原水中氨氮含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控制西北地区某水厂处理工艺中水合三氯乙醛(CH)的生成,在中试规模条件下,通过降低前加氯量、增大助凝剂中高锰酸钾比例对预氯化工艺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助凝剂中高锰酸钾比例较低时,后加氯72 h后水样中CH含量随前加氯量的增加而升高;当高锰酸钾比例较高时,后加氯72 h后水样中CH含量随前加氯量的增加而降低。当预氯化投加量为0.4mg/L,助凝剂中高锰酸钾比例为1.0%时,对CH形成控制效果最佳,且相对经济,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控制其他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以低温低浊期引滦原水为处理对象,在天津某净水厂采用预氯化和预臭氧两种预氧化方式进行生产性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预氯化和预臭氧去除浊度和有机物的效果无明显差别,产生的消毒副产物都远低于国标限值;但预臭氧对控制THMs的生成作用明显好于预氯化,前者比后者滤后水的THMs生成量低91.7%,对应的出厂水低58.5%;预氯化处理成本远低于预臭氧,后者约为前者的3~5倍。综合分析比较,引滦原水低温低浊期优选预氯化处理方式,预臭氧作为应急备用,可实现保证水质、优化运行和节能降耗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