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通过单因素和L9(33)正交试验对麦麸多糖的微波法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得出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时间90 s、功率320 W、料液比1∶30,在此工艺条件下,麦麸多糖得率为6.57%。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及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研究了麦麸多糖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麦麸多糖浓度为40~60 mg/mL时,其对地衣芽胞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糖球菌及沙门氏菌等常见致病菌已达到较好的抑菌效果;麦麸多糖的最低抑菌浓度为地衣芽孢杆菌8.0 mg/mL,大肠杆菌10.0 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均为6.0 mg/mL。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提醇沉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北五味子叶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 leaves,PSL)的提取工艺,并考察PSL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PSL最适宜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5(g/mL)、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1h、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PSL的提取率为9.08%。用Sevag法对PSL进行初步提纯,用UV光谱检测脱蛋白效果,发现该法不能有效去除其所含的蛋白质,而且经Sevag法处理后的PSL色泽变黑。同时,利用红外光谱法对PSL进行表征,证明其具备一般多糖类物质及肽键的光谱特征,说明该多糖可能是以共价键与含肽键的蛋白质或多肽结合的糖复合物。抑菌实验结果表明,PSL对3种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湄潭白茶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湄潭白茶为对象,研究其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及体外抑菌活性.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3个因素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提取参数: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4 h、料液比1:20 g/mL,在此条件下湄潭白茶多糖得率为1.163%±0.011%.体外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湄潭白茶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黄花菜粗多糖的乙醇梯度提取工艺技术和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乙醇浓度在30%—80%的范围内,黄花菜粗多糖的吸光度逐渐上升,样品的还原能力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即反应体系中黄花菜粗多糖浓度也随之增加,其对H2O2和·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也明显增加,同时S5(80%)乙醇沉淀的多糖抗氧化程度比其它醇提物活性更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黄花菜多糖的最佳提取方法和脱色方法。以黄花菜多糖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加入水量进行优选,确定最佳提取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影响黄花菜多糖得率的因素主次次序为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水比。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为加入1∶20体积比的蒸馏水置于90℃水浴中提取3h。以分光光度计透过率(T)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脱色温度、脱色时间、样液比进行优选考察,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得出以1∶1体积比的H2O2置于90℃水浴中保温60min。  相似文献   

6.
黄花菜是我国传统特色蔬菜干制品。为了挖掘黄花菜功能成分,采用硝酸调节水pH至1.8,提取黄花菜多糖,用Sevag法脱除蛋白,对黄花菜多糖基本特性、理化性质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脱除蛋白后黄花菜多糖得率为0.72%,多糖含量为34.91%,半乳糖醛酸含量为26.42%。黄花菜多糖含有高酯果胶,甲酯化程度值为96.13%±0.3%。黄花菜多糖中性糖分主要由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组成,其摩尔比为62.50:17.31:11.30。显微观察发现,黄花菜多糖有絮状结构,表面不平整、不连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表明,黄花菜多糖中含有较多的酯键。流变学特性分析表明,随着剪切速率增加,黄花菜多糖溶液的表观黏度先快速下降随后维持在较低水平;在各浓度下,其G'均大于G'。黄花菜多糖峰 1分子量较高,Mw为1310.32 kDa;峰 2分子量相对小很多,Mw为83.81 kDa。抗氧化分析表明黄花菜多糖具有较强的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自由基(2,2'-Azinobi-(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 radical,ABTS+·)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黄花菜多糖理化性质及其生物活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响应面分析法优选黄花菜多糖提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优选黄花菜多糖的微波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以提取物中黄花菜多糖含量为指标,考察微波功率、萃取时间、料液比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优选出黄花菜多糖的最佳工艺为微波功率540W、萃取时间8.30min、料液比为1:18,该条件下黄花菜多糖提取率为11.15%。  相似文献   

8.
高洁  董文宾  王勇  王燕 《食品与机械》2017,33(3):145-149,206
以山皂荚多糖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的基础上,以液固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作为主要影响因素,使用响应面设计法优化了山皂荚多糖的提取工艺,并使用滤纸片扩散法对所提多糖进行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山皂荚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固比501(mL/g),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80min,山皂荚多糖的得率可达(31.52±0.54)%;山皂荚多糖溶液浓度为100mg/mL时,对细菌的抑菌效果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山皂荚多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5,50,50,25,50mg/mL。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声波技术提取荠菜多糖,以正交实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荠菜多糖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400W、超声波处理时间35min、料液比1∶20、浸提温度70℃,荠菜粗多糖的提取率高达8.26%。为进一步研究荠菜多糖对几种常见肠道致病菌的抑制效果,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并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荠菜多糖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随着荠菜多糖浓度的增加其抑菌效果逐渐增强。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大肠杆菌8.0mg/mL,枯草杆菌6.0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10.0mg/mL,沙门氏菌10.0mg/mL。   相似文献   

10.
荠菜多糖的超声波提取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技术提取荠菜多糖,以正交实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荠菜多糖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400W、超声波处理时间35min、料液比1∶20、浸提温度70℃,荠菜粗多糖的提取率高达8.26%。为进一步研究荠菜多糖对几种常见肠道致病菌的抑制效果,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并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荠菜多糖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随着荠菜多糖浓度的增加其抑菌效果逐渐增强。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大肠杆菌8.0mg/mL,枯草杆菌6.0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10.0mg/mL,沙门氏菌10.0mg/mL。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 elegans)作为模式生物研究了黄花菜甲醇提取物对糖脂损伤的干涉作用。该研究利用UPLC-QQQ-MS/MS对黄花菜甲醇提取物中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以野生型N2秀丽线虫为基础,以100 µmol/mL蔗糖诱导糖损伤模型,以100 µg/mL硬脂酸诱导脂损伤模型,对三个模型分别喂食0、400、800、1200 µg/mL浓度的黄花菜甲醇提取物,检测黄花菜甲醇提取物对秀丽线虫产卵量、身长、寿命表型的干涉作用。结果表明,黄花菜甲醇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为芦丁,含量为5721.11 ng/mg。对普通N2秀丽线虫,喂食800 µg/mL浓度黄花菜甲醇提取物的线虫比空白组线虫的总子代数和身长分别提高24.76%和7.73%;对糖损伤秀丽线虫,喂食800 µg/mL浓度黄花菜甲醇提取物的线虫比空白组线虫的寿命和总子代数分别提高24.47%和3.40%;对于脂损伤秀丽线虫,喂食1200 µg/mL浓度黄花菜甲醇提取物的线虫比空白组线虫的寿命、身长和总子代数分别提高30.04%、10.36%和97.32%。因此,中高浓度的黄花菜甲醇提取物对秀丽线虫的糖脂损伤有一定的干涉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评估甲基硫菌灵在黄花菜中的安全使用,建立黄花菜中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物多菌灵的检测方法,并对黄花菜中的残留量进行膳食摄入评估。黄花菜中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物多菌灵用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 PSA)净化,离心后上清液过滤膜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仪器检出限为1×10-3 ng,定量限为0.01 mg/kg。甲基硫菌灵在黄花菜(鲜)和黄花菜(干)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4%-105%和101%-105%;多菌灵在黄花菜(鲜)和黄花菜(干)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6%-96%和93%-99%。2020年在湖南省和江苏省两地甲基硫菌灵在黄花菜(鲜)和黄花菜(干)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0.85 d、0.97 d和0.40 d、1.65 d;多菌灵在黄花菜(鲜)和黄花菜(干)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62 d、1.88 d和1.66 d、1.88 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收间隔期,甲基硫菌灵在黄花菜(鲜)和黄花菜(干)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0.33 mg/kg和<0.01-1.51 mg/kg;多菌灵在黄花菜(鲜)和黄花菜(干)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2.72 mg/kg和0.052-2.99 mg/kg。按试验设计方案进行施药,甲基硫菌灵(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之和,以多菌灵表示)的普通人群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1.19 mg,占允许日摄入量的63.1%,认为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造成不可接受风险。  相似文献   

13.
黄花菜中黄酮的提取及其对羟自由基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青  任凤莲 《食品科学》2004,25(6):141-143
本文以黄花菜为原料,对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水浴温度为75℃,提取时间为2h,乙醇浓度为95%,料液比1:20。此条件下测的其总黄酮含量为6.98%。且该提取物对羟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离子液体超声辅助提取黄花菜中总黄酮,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利用Box-Behnken优化提取工艺.结果 表明,以离子液体为提取溶剂提取黄花菜总黄酮的最佳条件为0.8 mol/L[C6mim]Br(1-己基-3-甲基咪唑溴化盐)水溶液,液料比20∶ 1(mL/g),提取温度和时间分别为60℃和30 min,黄花菜总黄酮...  相似文献   

15.
脱水黄花菜加工过程中褐变抑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脱水黄花菜加工过程中非酶促褐变和因过氧化物酶 (POD)引起的酶促褐变严重影响脱水产品的质量。为了探索合理抑制POD活力的方法 ,以鲜黄花菜为材料 ,研究其不同部位及加工过程中POD的活性及变化情况 ,发现POD活力在黄花菜的不同部位上不一样 ,外花瓣和花梗的POD强 ,内花瓣的POD弱。通过热 (沸 )水灭酶、蒸气灭酶与非蒸气 (干燥空气 ,远红外线 ,微波 )灭酶等方法比较 ,热 (沸 )水与非蒸气不能有效地杀灭黄花菜中的POD ,湿热空气 (蒸气 )比干热空气灭酶效果好 ,蒸气灭酶的工艺参数为灭酶温度 98℃ ,灭酶时间 70~ 80s。为了探索合理抑制非酶促褐变的方法 ,用柠檬酸溶液和酸性氯化锌溶液浸泡材料进行正交实验 ,得到了将原料在质量分数 0 5 %的柠檬酸溶液中浸泡 45min的抑制非酶促褐变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黑松露为原料,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黑松露多糖。提取的黑松露多糖经过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柱分离得到两个块菌多糖组分,分别为TP1和TP2。检测TP1和TP2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抑制作用、中性红吞噬能力影响。TP1进一步用葡聚糖凝胶层析柱纯化,得TP1-1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黑松露多糖两种组分TP1和TP2对RAW264.7细胞没有毒性作用,且都能显著增强RAW264.7细胞的中性红吞噬能力,但TP1的作用优于TP2。TP1-1的数均分子量为757910 u,其单糖组成为D-葡萄糖和D-甘露糖,比例分别为88.94%和1.19%。紫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块菌多糖TP1-1不含蛋白质和核酸。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TP1-1具有吡喃环的结构,具有α-型糖苷键,含有甘露糖。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超声波辅助混合溶剂提取黄花菜叶绿素的最佳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探讨了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料液比等3个因素对黄花菜叶绿素提取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以无水乙醇∶石油醚=1∶3为最佳提取剂,黄花菜叶绿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时间40min,超声功率150W,料液比1∶15,提取量为90.27mg/kg,相比传统浸提法,超声波辅助混合溶剂法提取量更高,提取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水提法、酸提法和酶提法提取龙须菜多糖,比较了不同方法对提取率的影响,并测定了酸提法制备的龙须菜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免疫活性。结果发现:采用柠檬酸提取龙须菜多糖的提取率最高,为27.66±0.49%,为水提法的1.86倍;其产物多糖的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糖醛酸含量以及硫酸基含量分别为62.24±1.09%、1.54±0.15%、6.25±0.72%和16.74±0.11%,未检出多酚类物质。此外,龙须菜多糖对RAW 264.7细胞具有显著的促增殖作用,并且能够显著地提高RAW 264.7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且龙须菜多糖不仅能够提高光老化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还能降低小鼠血清白介素-10的含量,提高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这些研究表明龙须菜多糖具有较强的提高小鼠免疫功能的能力,能够缓解光老化过程中的免疫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