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铜瓦厢改道前的黄河下游河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于今河南省兰考县北部决口,酿成著名的铜瓦厢改道,结束了七百多年黄河南流的历史。本文就铜瓦厢改道前的黄河情况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的黄河下游河道近代纵剖面是指1855年铜瓦厢决口以来的河道纵剖面。文章叙述了纵剖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再塑造,东坝头以下河道冲积扇的发展,生产堤对纵剖面发展的影响和河道萎缩对纵剖面调整的影响;对比了黄河下游目前和铜瓦厢决口前的纵剖面。文章指出目前黄河下游河道纵剖面还未达到明清故道的纵剖面,东坝头以下河段纵剖面的调整仍将剧烈进行。黄河下游河道纵剖面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自上而下逐渐接近平衡纵剖面。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的长垣河段,由东坝:头以下的封丘禅房工程至濮阳渠村分洪闸,为黄河下游由西向东折向东北的大转弯河段,全长56km。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形成的河道。该河段,河身宽浅、溜势变化无常,支汊纵横交织,滩岸变化复杂,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历史上堤防决口频繁,素有“豆腐腰”之称。  相似文献   

4.
黄河含沙量居世界第一位。中游黄土高原的泥沙,通过干支流,每年以约12亿吨带至河口地区。除公元1128至1855年黄河夺淮从黄海入海,经历七百多年的沧海桑田,留下今天的苏北浅滩外,1855年黄河自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从山东半岛北部由渤海入海以来,泥沙  相似文献   

5.
本文摘取部分历史记载,引证了清代铜瓦厢决口的史实并分析了决口后新河道的演变与形成。  相似文献   

6.
山东黄河现行河道两岸堤防是在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铜瓦厢决口之后逐渐形成的。老堤标准低、质量差,基础条件复杂,并有很多决口口门、古河道。1950年、1960年和1973年曾对老堤进行了三次大复堤,后又按“临河截渗背河导渗”的原则,采用锥探灌浆、压力灌浆和淤背  相似文献   

7.
黄河故道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以西)决口后,主流北徙而下,而原黄河在商丘境内留下的百里故道,称为黄河明清故道,也称为咸丰黄河故道。金代以前为古汴渠流路,元大定二十年(1180年)以后,黄河决溢南泛,多道分流入淮,流经襄邑(今睢县)、宁陵、归德(今睢阳区)、虞城诸县,这是黄河流经商丘的起源。至正十一年  相似文献   

8.
北宋末年以前,黄河多自现行河道以北流入渤海。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宋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宋史·高宗本纪》),黄河从此南下夺淮,历经金、元、明、清七百多年。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清廷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无暇过问堵口事,黄河遂由铜瓦厢折向东  相似文献   

9.
一、基本情况黄河下游按河道特性可分为游荡性河段、过渡性河段、弯曲性河段及河口段。从山东省的东明县高村至阳谷县陶城埠为过渡性河段。该河段为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的,长达165公里。河流束范于两岸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发生在1855年的一次大改道,对上下游河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目前为止,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中的某些特点,还是与铜瓦厢决口以后的变化有密切联系。本文将从(1)决口以后下游泛区的河道变化及其影响,(2)黄河夺大清河后大清河河道的变化,(3)决口对上游河道的作用,(4)近百年来大堤决口地点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意义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古今的联系,以及如何在黄河下游的河道治理工作中,吸取河道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黄河凌汛灾害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炜 《中国水利》2007,(3):43-46
历史上黄河凌汛灾害严重,特别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至1955年的100年中,发生凌汛决溢的年份达29年,决口近百处,平均三年半就有1年发生凌汛灾害。山东为黄河凌汛灾害的重灾区。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于1951年和1955年凌汛期在山东利津发生漏洞决口;1951年在内蒙古河套河段浸溢决口达60余处:2001年又在宁蒙河段乌兰木头发生民堤溃决。凌汛灾害的产生,主要受河道形态、气温和河床流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2.
近代黄河三角洲是指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渤海以来所塑造的冲积平原。即通常所指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海岸线长约128km,面积约5450km~2的扇形地带。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它有  相似文献   

13.
1黄河三角洲区域概况现代黄河三角洲总面积5400km2,是1855年黄河于铜瓦厢决口注入渤海后发育而成的,迄今有150年的历史,其海岸是一条不断演化着的年轻海岸。黄河三角洲是胜利油田的主产区。自1985年以来,在滩海地区陆续建成了孤东油田、桩西油田、飞雁滩油田、英雄滩油田等20多个滩海油田,滩海油田的原油产量占油田总产量的70%。  相似文献   

14.
黄河自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开始南决入淮,迄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河复北徙,其间黄水走淮河故道共达661年。淮河故道经黄河泥沙淤塞,成为地上河,名为废黄河,淮水被迫夺里运河南下入长江,里运河从此多灾多难。沂、沭、泗三  相似文献   

15.
黄河尾闾,来水多沙,淤积延伸迅速,摆动改道频繁.现河口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的河口,至今已125年,除决口年份外实际走河只有90年.此期间河口改道10次,平均约九年一次,造陆3,000多平方公里.每年来至河口区泥沙,约有三分之一为海流带走,其余则堆积滨海造陆.此即三角州沙咀不断外伸,入海流路经常摆动的原因.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治理下,河口地区  相似文献   

16.
正一、项目背景1855年,黄河自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干流北徙,南侧河道称为黄河故道。黄河故道起点为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北部引黄总干渠,向东南经河南省商丘市,山东省菏泽市,安徽省宿州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入海,流经4省7市,长度700km,集水面积1873km~2(砀山县二坝以上)。黄河故道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肥沃的黄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砀山、萧县境内的黄河故道  相似文献   

17.
正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历史文献中也常见"黄河自昔为中国患"之类的记载。黄河之所以为患,是因为其河水泥沙含量大,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所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面对黄河水患,中国历代王朝都将黄河治理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国之大政。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县铜瓦厢决口,由于当时清朝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无暇也无力对决口进行及时堵筑,  相似文献   

18.
铁桥至东坝头的河道,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全长122公里,河床宽一般10公里,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此段河槽下切很多,两岸滩区多形成为高滩。两岸高滩之间除府君寺与曹岗断面河槽宽为2.4公里外,其余一般为3~6公里,个别处宽达9公里左右。在此河段内,虽然已有险工、护滩控导工程和护村工程42处,护岸长度108公里,占南北两岸总长的44.3%,但由于工程不规  相似文献   

19.
黄河沁河口至铜瓦厢(现在的东坝头附近)河段长130公里,已行河500余年。在明清时代,较大洪水就要漫滩,偎堤行洪。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改道东流后,由于河道的溯源冲刷,一般洪水不上高滩,仅1933及1958年大洪水在局部地带上水。由于黄河逐  相似文献   

20.
铜瓦厢改道是黄河变过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分析黄河下游地质构造背景基础上,从构造运动对河流流路,河势演变,河道淤积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新构造运动对明清故障稳定的影响及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质背景,以期为当前下游河道整治中重视地质险段的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