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苏北CS油田阜三段油藏岩心为研究对象,进行CO2驱室内试验研究。PVT恒质膨胀试验表明,注CO2气可使地层原油黏度降低78.3%,体积膨胀系数提高69%;细管试验表明,MMP为26.62 MPa小于地层压力29.888 MPa,能够实现CO2混相驱;对比CO2持续气驱、完全水驱后转CO2驱、水气交替这三种驱替方式,长岩心驱替试验表明,在低渗透小断块油藏早期进行水气交替混相驱可延迟CO2突破时间,最终采收率可达80%以上,较水驱提高34.44%,为现场CO2驱替方式的优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葡北油田气水交替驱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吐哈盆地葡北油田是我国第一个气水交替驱矿场试验基地,开发方式为气水交替注入混相驱开发。为解决葡北油田气水交替注入过程中无法实施注水转注气的实际问题,通过室内长岩心驱替实验,进行了注气机理、现场酸化解堵、高压注液氮、注入井关井降压等多项研究,解决了注入井气水切换的问题。葡北油田实施混相驱开发以来,地层压力和流压保持水平均在混相驱开发确定的压力界限以上,地层流体黏度由原始的0.67mPa·s降为目前的0.20mPa·s,体积系数由2.210增大为2.819,饱和压力由29.44MPa上升为目前的32.86MPa,原油组分变化明显,中间烃含量由23.79%上升至25.12%,证明葡北油田实现混相驱开发,开发效果较好。图2表2参9  相似文献   

3.
大芦湖油田樊124块地层油与二氧化碳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大芦湖油田樊124块是胜利油区拟开展二氧化碳混驱的先导试验区,通过长细管驱替实验,确定了该区块地层油二氧化碳的最小混相压力,为该区进行二氧化碳混相驱先导试验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CO2混相驱技术在高89-1块特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89-1块存在的如下情况,例如油层呈砂泥岩薄互层状、低孔特低渗透、自然产能低,高压异常、注水开发难度大、驱油效率低、对水质要求高,提出了CO2混相驱。根据细管试验得到高89-1块混相压力28.9MPa,远低于原始地层压力,易于形成混相;根据长岩心试验得到CO2混相驱驱油效率可以达到80%以上。采用CMG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现场注入液态CO2,根据现场实施效果分析,液态CO2比水易于注入,吸气指数是吸水指数的2倍,油井见效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温西3块非混相驱注气参数优选室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温西3块非混相驱长岩心室内实验,分析了注入气贫富、注入气段塞尺寸、注入气水比和转注气驱时机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并优选出了该块非混相驱注气参数.该项研究对今后类似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吐哈盆地丘陵油田地层油为轻质油,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水驱采收率较低,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藏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问题,首先利用细管实验测试了一级分离器气与地层油的混相压力,并优选了能实现混相的混相助剂类型(液化石油气、甲苯、乙二醇丁醚、CO2、富化的天然气)及段塞注入量;其次用油田地层岩心组成的长岩心研究了高含水状态下混相助剂段塞驱+一级分离器气驱+后续水驱的驱油效果。细管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地层条件下一级分离器气驱替地层油要实现混相驱需要在注入气前方加入混相助剂段塞。长岩心混相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气驱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注入气前方加入混相助剂段塞,驱油效果明显提高,随混相助剂段塞注入量的增加采收率增加;但在地层油中溶解能力稍弱的混相助剂(如CO2、富化的天然气)与溶解能 力强的混相助剂(如LPG)的作用规律不同,且并不是注入量越大越好。  相似文献   

7.
针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效果差、气窜现象严重等特点,开展了CO2驱气水交替注入(WAG)方式改善CO2驱油效果研究,评价了岩心渗透率及其非均质性对气水交替驱油效果的影响;选取天然露头和人造非均质岩心,对气水交替的注入速率、注入参数及注入量进行优选,进行了WAG驱的适应性评价。研究表明,对于0.5×10-3、1×10-3和5×10-3μm^2的低渗特低渗均质岩心,气水交替驱能够实现良好的流度控制作用,延长CO2的窜逸时间,且渗透率越低,气窜时间越晚;渗透率级差为5、10和50的非均质性岩心,渗透率级差越小,气水比越高,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好。渗透率级差大于10时,气窜时间明显提前,特别是当级差大于50时,气水段塞无法有效启动低渗基质中的剩余油,快速气窜而无经济效益。利用气水交替在适应界限范围内可显著降低CO2流度,延长CO2窜逸时间,启动基质中的剩余油,提高剩余油采收率。图16表2参20。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X区块低渗油藏注气混相驱油的可行性,通过室内实验探讨了原油相态特征和注入气与地层流体的相态特征,开展细管实验测试了注入气与地层流体的最小混相压力,为X区块低渗油藏注CO2和注伴生气可行性提供基础。实验主要得到以下结论:该区块原始地层压力为31.1 MPa,饱和压力为11.03 MPa;注CO2在保压、降黏膨胀和抽提方面的效果好于注伴生气;两种气体注入与地层流体不能实现一次接触混相驱,可以实现多级接触混相,压力分别为27.85 MPa和29.2 MPa。细管实验的驱替效率在94.2%,确定了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3.56 MPa,由此可见X区块油藏适合注CO2混相驱油,为目标区块后续注CO2驱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芳48非均质断块油藏二氧化碳驱油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芳48断块非均质性对CO2驱油效果的影响,在模拟实际油藏条件下,采用天然岩心进行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与均质岩心相比非均质岩心CO2驱最终采收率低16.28个百分点以上,且气体突破快,注入压力高;3种非均质地层中,正韵律地层和层内非均质地层CO2驱油效果较好,反韵律地层最差,且反韵律地层气体突破快、注入压力高;非均质岩心高渗层对最终采收率的贡献率高于97.90%,高渗层的吸气量占99.59%以上,低渗层几乎没有启动。因此,储层非均质性是导致芳48断块CO2开发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借鉴国内类似油田开发经验,建议结合压裂进行单井CO2吞吐。  相似文献   

10.
渤南油田义34块特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混相驱实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特低渗透油藏物性差,注水开发见效难,为了探索合理的开发方式,采用渤南油田义34块特低渗透油藏地层原油,进行了二氧化碳(CO2)混相驱实验研究.通过细管实验确定了CO2驱的最小混相压力,采用长岩心物理模型对完全水驱、完全水驱后持续CO2混相驱及初始持续CO2混相驱3种方式的驱替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最小混相压力为30.76 MPa,在目前地层温度和压力下,3种驱替方式下的最终采收率分别为42.15%,75.0%和69.21%.研究表明,CO2混相驱油可以获得比水驱更高的原油采收率,应尽早在渤南油田义34块油藏开展CO2混相驱矿场试验.  相似文献   

11.
注水井合理配注方法研究——以双河区块Ⅵ油组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田注水开发后期,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日益加重,油层非均质严重,水淹不均衡,通过对注水井合理配注,改变液流方向,在油层中造成新的压力场,使注入水进入波及较差地区和井网未控制地区,从而使动用较低的相对富集的剩余油推向井底而被采出,提高油田开发效果。文中动静结合,既考虑储层本身物性差异,又考虑长期注水开发带来的平面和层间矛盾,以数模为手段,通过层间渗透率和注水强度的改变来确定垂向合理配注;然后以油井为中心,根据注采平衡,确定平面配注;综合垂向配注和平面配注,最终确定注水井在每个层上的合理注水量。  相似文献   

12.
温和注水方式在桑合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田开发中,注水时机、注入方式及注入量对油田的开发效果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注水方式及注入规模对桑合油田高产稳产时间以及提高油藏采收率都十分必要。通过对桑合油田储层岩石特征、岩石敏感性试验分析,结合油田开发过程中取得的认识,认为提前注水、温和注水能够提高诸如桑合油田这类规模小、孔渗性好的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弥补常规偏心注水和同心集成注水工艺的不足研究了一种分流道注水工艺,本工艺具有独特的注水管柱、井下工具和配套测试方法。在实现大斜度、薄隔层注水井分注的基础上,侧重考虑了测试过程中的流态稳定,简化了测试工序、提高了测试精度,降低了注水成本。  相似文献   

14.
注水油田转周期注水开发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简要分析了周期注水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作用机理,给出了周期注水的适用条件和评价注水油田转为周期注水的可行性计算公式,详细分析了影响周期注水效果的因素,得出:周期注水越早越好,但最佳时机需进行数值模拟;渗透率越小周期注水的周期越长,地层弹性越差,周期注水的周期越短;油层越不均质,周期注水的注水效果越好;毛管力适中时,周期注水的效果最好;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之比为0.5时,周期注水的效果最好;采用不对称的短注长采的注水和采油交替进行的工作制度,周期注水的效果最好。国外大量的现场应用试验证明,采用周期注水可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聚合物分散溶解装置的特点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注聚合物过程中 ,聚合物分散溶解装置要保证计量下料准确 ,供水精度误差小 ,混合均匀 ,配液浓度稳定 ,不产生“鱼眼”等缺陷。我国从 2 0世纪 80年代末开始引进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法国注聚合物装置并进行矿场试验和应用 ,掌握了各种装置的工艺流程和工作原理 ,并研制出多品种系列化注聚合物装置 ,已在国内主要油田应用。特别是水混式分散溶解装置的研制成功 ,进一步降低了装置的成本 ,并提高了注聚合物装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Increasing demand for energy has forced oil companies to resort to secondary and tertiary methods to increase the recovery from the existing reservoirs.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enhancing the recovery factor of one Iranian reservoir, which is a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 For this reservoir, it is estimated that 96.5% of oil is contained in the matrix and 3.5% in the fractures. The field is an undersaturated reservoir with no active gas cap and no strong water aquifer. Injections of water, gas, water-alternating gas (WAG), and infill wells on this field were investigated to increase the recovery factor. Eclipse100 was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reservoir. The simul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gas, water, and WAG injections had non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on oil recovery. However, it was found that infill wells contribute an appreciable increase in recovery. The amount of increase for drilling 8 infill wells was around 5%. Since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resources contributes a major role on the supply of oil for the future oil market (around 45% by 2030), these results are used to screen the various methods for increasing the recovery of such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17.
矿化度梯度注水工艺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注水是保持地层压力、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对含有敏感性矿物的砂岩储层,注水引起的水敏伤害是导致注水井吸水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荣兴屯油田储层含敏感性矿物较高的特点,开发了将注入水矿化度逐级从地层水矿化度降至水源水矿化度的梯度注水工艺新技术。为加强增注效果并便于现场实施再辅以投加粘土稳定剂。室内试验及现场应用表明,该工艺较常规的措施适应性强,增产增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关于裂解气压缩机的注水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裂解气压缩机注水系统,对压缩机注油与注水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由注油改为注水后,裂解气压缩机后冷器和段间罐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根据双河油田北块Ⅳ1-3层系注聚井欠注和注入压力过高的状况,开展了聚合物注入特征的研究,其中包括聚驱过程中的注入速度、浓度、压力梯度、岩心渗透率和溶液黏度对注入性的影响。实验表明,注聚浓度对注入性的影响最大,注入速度对注入性的影响最小。渗透率对聚合物的注入性以及在储层中的传播能力均会产生影响,当岩心渗透率0.8μm~2时,机械捕集和吸附共同作用,岩心后部堵塞程度大于前部;当岩心渗透率0.8μm~2,聚合物溶液会进入到岩心深部,只有吸附发生作用,导致孔喉轻微堵塞。同时在注聚实验中岩样后部的压力梯度达到了最大值,说明在后部产生了堵塞。在现场实施聚合物浓度调节后,发现油田现场欠注下降率最大达到35%,说明可以有效改善注聚井注入性,是实现提压增注的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层间调剖注入参数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调剖作用机理,采用包含调剖层和非调剖层的多油层理想地质模型简化实际油层,利用最小吸水指数变异系数建立了调剖剂选择性注入量的最优化模型,可实现各小层吸水量差异程度达到最低,最大限度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从注采系统的压力平衡出发,考虑低渗透层即非调剖层的启动压力梯度,建立了调剖剂选择性注入压力的最优化模型,可实现调剖过程中对低渗透层的零污染,从而更好地动用低渗透层可采储量,提高油藏波及体积.在此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数学求解,并对一个实际井组进行了调剖注入参数的优化设计,评价期1 a后,水井吸水剖面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吸水指数变异系数由0.873降低至0.561,注水压力上升并且维持在8.2 MPa左右,评价期内累积增油量达326.4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