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水利各项建设之中,推动了智慧水利的迅速发展。文章通过对智慧水利核心、总体目标及实施路径的探讨,为智慧水利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利信息化迅速发展达到相对高级阶段便相应提出了智慧水利的现代概念。从“十五”以来,水利信息化至今取得了诸多的建设成果,为水利智慧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简要阐述了智慧水利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智慧水利的发展现状,对智慧水利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如高精度、低成本物联网传感技术,水利大数据传输、存储和分析处理技术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数字信息技术在科技革命的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中不断创新,特别是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全球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当今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的基石,成为推动社会各个领域产业变革的着力点和聚焦点,而智慧水利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应用到水利行业中。文章首先介绍智慧水利的产生背景与含义,阐述建设智慧水利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应用措施,以期提高基层水库运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纪平 《中国水利》2013,(19):J0001-J0001
<正>吴韵汉风美江苏。行走在江苏的青山绿水间,巨大的水利成就令人赞叹,到处弥漫着现代水利的气息——南京江宁区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美不胜收,苏州的东太湖整治让区域水环境洁净优美,无锡用"感知太湖"的物联网技术发展"智慧水利",南通建立了河道"四位一体"的长效管护机制……在碧水  相似文献   

5.
传统水利行业普遍面临信息共享壁垒高筑、设计规划片面不全、服务沟通不畅等诸多难题.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带来的时代变革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大背景下,以福建省沙县智慧水利信息平台为例,论述了"智慧水利"的构建思路及实践经验.平台设计开发了水利一张图、水资源管理系统、采砂管理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及水利视频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6.
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介绍其智慧水利探索实践的成果与经验.建立铜山区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及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应用技术等部署实践,实现基层水务信息化、防汛预警自动化,建立起一套功能完整的农村智慧水利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水利水务管理模式,促进了徐州市铜山区水务管理的智慧运营.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水利领域大数据的特点,展示了基于Flink构建的"智慧滁河"系统,并以在滁河监测中获取的传感器数据为实验数据,以常用的查询操作测试了系统性能。结果表明,采用Flink的"智慧滁河"系统的处理能力远超传统的多层架构系统,可为水利信息化迈向"智慧"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规模逐渐加大,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存储、水权交易等系统的智能化,智慧水利建设具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撑。文章介绍了智慧水利的内涵和特征,从智慧水利运行管理、应用需求出发,分析了智慧水利的实施运行的现状,对智慧水利的未来发展建设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可为水利工程现代化智慧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崔宁  董婷婷 《水资源保护》2017,33(S1):37-40
分析了辽宁省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指出了该省建设智慧水利平台的基础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着重介绍了智慧水利平台的智慧点,以及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相关先进信息化技术,指明了开展辽宁省智慧水利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深入探讨了数字孪生技术与智慧水利系统的融合及应用。首先,论文介绍了数字孪生技术和智慧水利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详细分析了两者的基本概念、核心算法和主要应用领域。其次,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数字孪生技术与智慧水利系统融合的必要性、可能性、技术路线和关键环节,并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慧水利系统的构建方法和实施步骤。最后,设计了一个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慧水利系统的应用案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宁波市编制了《宁波市水利信息化规划》,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宁波市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深入分析宁波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宁波市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宁波市"智慧水利"为契机,探讨今后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思路与重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浅析了智慧水利和5G发展的现状,展望了5G在智慧水利中水利工程安全建设、进度跟踪、运营监管和业务信息化的应用,以及提出了5G在智慧水利发展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13.
关于智慧水利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智慧水利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促进水利规划、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智慧化,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保障国家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智慧水利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水利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信息是智慧水利的基础,要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监测和分析;知识是智慧水利的核心,要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加强信息的挖掘、提取和知识的积累;能力提升是智慧水利的目的,要着重提升流域的监测能力、预测预报能力、调度决策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我区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共享不充分、功能单一、独立运行及重复建设等问题,文章基于信号采集、大数据、3S及云计算等技术,研究了县域智慧水利系统建设方案构想,对水利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水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各应用平台的整合共享具有较大作用,为智慧水利在各盟市及自治区的推广建设提供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5.
1法治水利的提出2006年初,扬州在总结梳理多年治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发展目标和省水利厅的有关要求,提出了建设"安全水利、环境水利、资源水利、文化水利、法治水利"等五大水利目标(后增加了"智慧水利"),顺应了市委市政府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法治"新扬州的要求,推动了扬州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之所以提出要建设"法治水利",总体上看,源于我们感  相似文献   

16.
PPP模式作为一种贯穿于工程立项、施工、运行全过程的工程建设运营模式,采用创新技术,必定能带来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优化和变革。论述了智慧水利计量系统的产生背景和现状,结合水利PPP项目的几种基本形式,通过公司在PPP项目中使用的智慧水利计量系统的实践,总结和展望了其应用优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智慧水利是创新理念、新型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有机融合和深度应用。近年,福州市将智慧水利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借鉴国内先进做法,结合水利工作实际需求,利用“数字福州”建设成果,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探索出“集约化+数字化+智能化”模式,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实践经验。以福州市智慧水利(一期)建设为例,阐述主要建设内容,分析问题与不足,并结合实际业务需求,提出提升和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智慧水利建设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实施路径之一,同时也是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而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是智慧水利的核心与关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江西智慧水利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算据基础薄弱、算法智慧化水平不高、算力资源饱和等不足之处,因此理清思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江西智慧水利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梳理江西省智慧水利建设现状,理清当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了夯实水利数据基础、提升算法智慧化水平、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2+N”智能业务应用、构牢网络安全体系等主要建设思路及“十四五”时期江西省智慧水利的发展目标,为今后江西省智慧水利建设提供建设性的规划方向。  相似文献   

19.
智慧水利解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智慧水利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基于自然水系、水利工程体系和水利管理体系,智慧地将适量适质的水适时送到适地,为实现长久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宜居水环境、健康水生态提供支撑。智慧水利包括目标、对象、时空、技术、价值、成效等六个维度的内涵。目标维度包括问题识别与目标制订,对象维度包括服务主体与水利业务,时空维度包括监控环节与决策过程,技术维度包括赋能体系与核心技术,价值维度包括概念模型与推进路径,成效维度包括功能表征与建设愿景。在智慧水利建设中,数据是基础,要高度重视水利数据的收集、开放和共享;信息是关键,要高度重视监测数据的信息提取和分析;知识是核心,要加强水利知识的挖掘、提升和知识的积累;智能和智慧是目的,要重视人工智能的使用和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桑蕊 《吉林水利》2020,(1):22-24
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辽宁水利信息化行业也面临着变革与挑战,如何打破现行运行模式的壁垒,提高信息化在水利行业的服务能力,是辽宁水利信息化部门亟需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水利信息化整合适应当今信息化建设转型的潮流,是改变传统信息系统由分散建设模式向集约化规范化建设模式转变的根本措施。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服务能力,加快水利信息化整合工作,促使"数字水利"积极向"智慧水利"转变,让水利信息化成为推动水利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