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宁杨 《城市建筑》2014,(26):205-206
我国秦岭北麓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秦岭北麓面临着发展与保护发展问题。本文以生态保护为大背景,以相关城镇为抓手,对职能转型驱动下秦岭北麓生态小城镇空间相关因素做了简单的研究与分析,旨在为秦岭北麓集约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秦岭北麓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秦岭北麓面临着发展与保护发展问题。本文以生态保护为大背景,以相关城镇为抓手,对职能转型驱动下秦岭北麓生态小城镇空间相关因素做了简单的研究与分析,旨在为秦岭北麓集约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赵燕伶  谢涛  荣豪  郝旋捷  杨张瑜  李宁 《矿产勘查》2023,14(9):1740-1748
为全面掌握秦岭北麓建设用地分布情况及转化机制,促进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秦岭北麓建设用地作为研究对象,以2019—2021年的高分一号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通过建立样本库,选取实验区,采用FCN(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 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对实验区和秦岭北麓全区多时序影像进行智能提取,实现秦岭北麓建设用地变化监测。从对建设用地图斑分布情况、变化趋势以及变更因素的分析来看,秦岭北麓12个季度建设用地面积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建设用地转入类型以其他用地和耕地为主,转出则以其他用地为主。通过有效掌握秦岭北麓建设用地变更机制,对提升国土综合监管及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永胜  张定青 《华中建筑》2010,28(12):126-130
秦岭北麓地理环境独特,生态地位重要,村镇发展建设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关联。结合本地区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特点,以西安市周至县为例,分析了乡镇分布与秦岭北麓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居建设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提出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村镇生态化建设理念,针对不同类型村镇探讨其生态化建设策略及规划引导,促进村镇建设与秦岭北麓生态保护相协调。  相似文献   

5.
本土营造     
<正>《乡土景观研究》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的一门硕士课程。课程开设于2007年,主要关注传统乡村人地关系中蕴藏的景观营造智慧,本期文章全部来源于2014年该课程的研究成果。文章选择了秦岭北麓的代表性村落——留村以及南豆角村,分别从乡土景观技术、乡土景观聚落、乡土景观植物以及乡土景观遗产等视角切入,着重探讨了在秦岭北麓的乡土环境中,人们是如何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利用地方资源的,尝试揭示出其中的地方性知识与技术,概括出其中蕴藏的各种营造法则与模式。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化生态学方法以陕西窑居民俗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布范围、形成机制进行解析。通过对地方史志文献的分析,并加以实地考察,可大致确定陕西窑洞分布范围覆盖秦岭以北大半个省区,靠崖窑的南界起于秦岭北麓,北界止于陕北长城一线;地坑窑集中分布在渭北旱塬地带;锢窑主要分布于陕北高原石质山区与河谷平坦宽阔之地。地形、气侯等自然环境要素制约着窑洞的平面布局、主窑朝向;风水思想、生活习惯等因素对窑洞的空间处理以及建造程式的地域特色有着显著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则直接决定着窑洞的建筑规模及细部装饰的华丽程度。  相似文献   

7.
文章聚焦草原丝绸之路,以张库商道内蒙古段沿线1133个历史村镇为研究对象,探究历史村镇时空分布集聚性与自然环境、古道的耦合关系;总结出军防影响型、寺庙影响型、商贸影响型3类历史村镇的形态、功能特征,并通过区域系统理论分析历史村镇演进的内在驱动因素与外在影响因素,进而得出其演进规律。文章在理论上构建了草原丝路沿线历史村镇的研究框架,为后续沿线历史村镇遗产保护提供基础,为一带一路战略下沿线历史村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宗建国 《山西建筑》2009,35(36):353-354
从公路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出发,考虑环境保护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公路工程施工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各个阶段对沿线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以减少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秦岭北麓关中段的潺潺流水孕育出了宝鸡市、西安市、渭南市三座城市悠久的水文明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分布着成百上千个村庄、单位和数以千万计的人口,但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加剧、城市扩张、旅游需求增大、农业需求增加等原因,秦岭北麓的水量、水质日益受到威胁,由此也引发了城市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了秦岭北麓相关水生态问题原因的基础上,给出生态修复策略:构建秦岭北麓河流管控体系。即在对秦岭北麓"72峪"和"35条入渭河流"调研的基础上,从面状层面保护秦岭水源涵养地,线状层面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并针对可开发利用的河段给出生态开发策略,尽可能减少水流在运输过程中的流失,以通过该体系达到关中城市群生态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城市扩张造成秦岭北麓生态交错带环境发生显著退化,如何针对生态交错带特征开展区域生态修复,成为亟待研究的规划技术问题。文章借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一般方法,结合秦岭北麓人工自然交错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的生态特殊性分析,选择西安市鄠邑区为对象开展研究,提出适宜人工自然交错带的景观格局分析4步骤,包括: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识别、交错带景观资源整合,并基于此提出了秦岭北麓生态交错带修复的基本思路与分区策略。  相似文献   

11.
薛志敏 《山西建筑》2010,36(7):345-346
通过对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一些探讨,分析了公路工程建设各阶段对沿线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环保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对花溪民居的建筑风格和自然环境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民居建筑立足地方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归纳了传统城镇在自然环境中的类型,研究了花溪风景旅游区的建筑风格,最后强调了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正>1秦岭北麓概况秦岭是中国地理气候分界线、重点生物功能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岭北麓紧临关中平原,是关中城市群的绿色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秦岭北麓范围南起秦岭山脉25o线北至环山公路以北1000米,东西长约166公里,南北宽约2-3公里,总面积533.03平方公里(图1)。秦岭北麓扼守着众多的山口、河口和峪口,  相似文献   

14.
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对徐州市黄故道沿线村庄的整治模式进行探讨。本文着重对村庄整治中的建筑整治模式进行研究,拆解建筑元素,化整为零;根据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通过控制建筑元素的具体做法来形成整体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5.
在建筑风格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对于其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本文论述了建筑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指出建筑作品成功的前提就是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希望能够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垂直高度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河流峪口与道路交通等条件,对分布在秦岭北麓西安段的村落进行了归类划分。主要分为三类,渭河平原型、黄土台原型、秦岭山地型,并总结了每一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该文首先分析了高速铁路影响下城市空间发展的新特征——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和高铁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相应的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引导的空间发展(HSR-OD);进而构建了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框架,具体为:以可达性、区位和土地地租为基础的作用机制,以高铁站点与城市间的区位、交通、规模、功能四对关系为核心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大城市边缘区新建型、中小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和中小城市边缘区新建型等四类沿线设站城市的典型空间发展模式。最后,结合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四种典型类型,相应提出旧城更新、增长极核、新城建设和交通枢纽等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习近平同志的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为核心,以秦岭北麓翠花山下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为基础,在"互联网+"的新媒体运营环境下,提出了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思路——"一心一行",以新为由谋创新;"一意一行",以谐为由谋协调;"一引一行",以环为由谋绿色。旨在为生态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支撑,为保护秦岭、建设美丽陕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西安市发展秦岭北麓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北麓不仅是陕西省乃至全国旅游资源密集带之一,一直被称为古长安的“后苑”,而且还是我国传统的农业耕作区,农业经济发达,具有从事林果种植、淡水养殖的优良条件,非常适宜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通过对西安市发展秦岭北麓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优势及可行性的分析,提出了西安市发展秦岭北麓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路霞  魏青  胡国玲 《山西建筑》2005,31(9):262-263
针对高速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着重分析了高速公路工程各个阶段对沿线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相应的环保措施,以减少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