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越区切换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泊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43-45
文章对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越区切换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概述,以代为主线分别介绍各代移动通信系统所采用的切换技术,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切换技术越来越先进,通信质量也越来越好,同时也印证了切换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整体优化的动态资源分配方案.首先根据信道分配的特点构造了遗传算法的基因链模型,进而建立了一种整体优化算法.该算法尽量保证最大程度的紧致分配,提高系统整体服务性能,同时针对遗传算法爬山能力差的弱点,提出一种自适应遗传算法.分析和仿真表明,该方案与现有的固定信道分配和动态信道分配方案相比,有较小的呼阻率,不论在业务量较大,还是较小的情况下都能取得较好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4.
李霞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19(3):13-18
通过设计合理的邻域及能量函数,利用随机试探法求解移动通信中的固定信道分配问题。该方法将模拟退火与禁忌搜索相结合,可有效改善模拟退火法的局部搜索能力,进一步提高优化质量和搜索效率,弥补单一优化方法的不足。实验结果表明,与模拟退火法相比,本算法对初始解不敏感,可有效避免局部极小。 相似文献
5.
CDMA蜂窝移动通信软切换区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软切换区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实现算法与流程;分析了软切换区划分与软切换条件门限的关系;给出了软切换区划分的计算机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6.
朱辉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17(1):38-41
对异构无线网络融合中垂直切换判定算法进行研究。以典型的全球通信系统与无线局域网融合为例,引入乒乓带概念,利用移动终端当前位置、运动速度与径向运动角度等参数扩展驻留定时器算法。模拟仿真结果显示,移动终端采用该算法后即可实现预决策提前进行切换操作,避免不必要的切换,从而可保最大限度与无线局域网相连接。 相似文献
7.
基于切换预测的位置信息辅助软切换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WCDMA网络中的软切换算法进行优化,提出了基于切换预测的位置信息辅助软切换算法。该算法以UTRA软切换算法为基础,根据移动台的不同位置信息进行软切换预测,然后对切换门限进行动态调整,进而可以提高系统性能。采用具体的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与UTRA软切换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在MASN和AUSR性能指标上有较大的改善,并且能够维持稳定,从而提高了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无星际链路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馈电链路的切换问题,提出了两种馈电切换方案-最短馈电链路切换方案和最长可视时间切换方案。结合两种已有的用户链路切换准则,在构造的非均匀分布全国话务密度模型上进行了系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馈电链路切换方案对系统开销影响较大,选择最长可视时间馈电链路切换方案,可以减少切换带来的信令开销,提高服务质量,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卫星信道模型,模型按照卫星直视信号受遮挡的程度不同,将陆地卫星移动通信信道质量的变化描述为三个不同的状态,同时考虑了卫星对接收机仰角不同对信道参数的影响,使得对信道特性的描述更加直观,合理。 相似文献
10.
三状态信道模型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卫星信道模型。模型按照卫星直视信号受遮挡的程度不同,将陆地卫星移动通信信道质量的变化描述为三个不同的状态。同时考虑了卫星对接收机仰角不同对信道参数的影响,使得对信道特性的描述更加直观、合理。 相似文献
11.
针对通信链路连通情况下,由于误码率过高铁路专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的服务质量(QoS)不满足通信需求的问题,通过对GSM-R路测数据的挖掘分析,研究了接收信号电平、同频干扰和列车运行速度这3个关键参数,提出满意通信概率模型,进而设计基于该模型的切换算法,以降低平均切换次数并尽可能地保证较高的QoS.经建模仿真,表明该算法在获得满意通信的同时,切换次数可以达到1,切换延迟小,切换位置接近两基站中间点,明显优于传统的基于电平强度的切换算法. 相似文献
12.
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 (CBTC) system is based on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overcomes fixed blocks in order to increase
track utilization and train safety. The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DCS) between trains and wayside equipment is a crucial
factor for the safe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of CBTC system. The dependability under various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needs
to be modeled and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a stochastic reward net (SRN) model for DCS based IEEE 802.11 standard was developed,
which captures all relevant failure and failure recovery behavior system aspects in a concise way. We compared the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for DCS with and without access point (AP) and antenna redundant configuration. We als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and compared the frame loss probability for three DCS configurations with different train velocities and train numbers in
one radio cell. Fixed-point iteration was adopted to simplify the analysis. Numerical results showed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he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and the frame loss probability index for the full redundant configuration.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60634010, 60736047) and the Doctoral Program Founda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 Education of China (Grant No. 20070004005) 相似文献
13.
王颖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3):81-85
传统的网络故障管理方法都是建立在集中式管理体系结构之上的,因而没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本地处理能力。针对这些问题,首先介绍智能移动代理技术、几种适用于网络故障管理系统的智能实现方法和移动性的主要支撑环境;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移动代理技术(IMA)的网络故障管理体系结构,并分析了这一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4.
无线信道的建模与仿真历来是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中的难点。注意到实际分析的有效性,在深刻理解相关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对空时信道模型提出了一种分层次描述的方法,与此前的相关研究工作相比,对有关问题的研究进一步趋于实际移动通信场景下的具体问题,并能为其他空时处理方法提供依据,因此,有关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对相关物理现象的更好认识,并促进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场景下信道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5.
4G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与3G系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定义、技术特征,探讨了4G与超3G、WiMax的关系,然后对4G和3G的体系结构、系统参数、关键技术、移动性管理和安全策略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对4G的研究和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移动台接入通信网络入手,对移动台进入信号覆盖盲区之后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解决移动通信“盲区”的常见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7.
移动网格环境具有高度的动态性,任意时刻都可能发生资源的变化,任务调度因此变得复杂,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质量(QoS)的移动网格任务调度策略.建立资源和任务模型,定义任务优先级,将任务分成若干子集,子集内调度采用改进遗传算法,选取时延和跨度为QoS指标,编码和遗传操作上体现资源对任务QoS的匹配调度,使最优解尽力满足任务QoS;同一资源上分配的任务,按优先级顺序执行.仿真结果表明,调度算法可以较好地满足用户的QoS,调度跨度也较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市场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课程体系的构建一直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三贴近”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岗位职业资格证的要求,对应设置专业主干课程,构建“岗课证’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课程设置要注重一专多能,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