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图像化,影像化的社会时代,热媒介时代的体育建筑的表皮不可避免受到影像媒介的作用,体育建筑经历古希腊时期直到现代,表皮特征显现出媒介化,影像化的特征。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视频,光电等非物质性因素成为体育建筑表皮表现的有效媒介。该文通过对比热媒介和冷媒介的不同特征,从而分析对比冷热媒介时期体育场馆的不同材料如混凝土、砖石、膜材、玻璃纤维等的不同表达。总结并例证受到声光色等非物质性因素的影像表皮和动态影像表皮的二种类型的表皮表达。  相似文献   

2.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先锋主义创作方法的演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字媒介作为当代先锋主义创作工具。催生了先锋主义发展的转变。本文将从初期先锋主义——现代主义建筑到新先锋主义的发展过程作为分析对象,着重探讨了数字媒介如何驱动先锋主义创作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数字设计是工作室长期坚持的一个研究方向。本文最初写成于2005年,自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工作室成员继续了对格雷戈·林恩、参数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保持良好的延续势头。正像作者在文中指出的那样,工作室对计算机的理解,并不满足于辅助绘图,而希望能改变设计观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人类建筑结构技术发展的归纳,把现代建筑与结构形式之间的关系表叙为自然流露。并着重对以福斯特、罗杰斯和皮亚诺等人为代表的“高技派”建筑进行介绍,具体剖析了它们如何充分利用当今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力图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现其诱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对建筑设计方式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数字技术下建筑设计创作思维的变化.创作方式的变化以及虚拟空间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张苇 《现代装饰》2013,(6):131-132
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变革 , 影像动画在新媒体技术的借助下,有着日新月异的空前发展,而影像动画在新媒介中的视觉表现及运用,体现在影像动画基于新媒介的特点所表现出的诸多新特性、新的视听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新的社会功能上,本文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新媒体时代下的影像动画艺术,结合案例来阐述影像动画在新媒体中的运用特色。  相似文献   

7.
2011年10月9日晚,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报告厅进行了一场关于数字建筑的讲座。此次讲座中,胡羁副教授首先介绍与分析了在全球化视野下关于数字建筑设计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紧接着他为大家解析与厘清了当前学术界关于非线性建筑、参数化设计、参数化主义、算法、设计、数字建构、建造信息模型(BIM)等等有关数字建筑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8.
储光 《华中建筑》2009,27(11):48-49,56
从视觉文化研究的层面,阐述当代建筑设计的图像化思潮。通过对各个时期主流建筑形式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建筑作为视觉媒介的角色转换。当代建筑师应对这种思潮,在设计实践中尝试着新的设计方法,这也成为建筑师争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3)
该文对儿童以线条表达思维的价值进行了阐述,对当前时代背景下影像文化的影响和传统区域文化传承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以静态影像为媒介实施用线条表达客家建筑文化的教学提出了具体思路,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主要探讨静态影像媒介对儿童线条表达的各种影响。该文从生命体验、思维方式、表现经验等方面阐明了影像媒介对儿童的积极影响;并指出了依赖影像媒介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艺术原创性的生成、与自然的情感交流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这些结论也折射出社会环境和社会化意识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中,"镜像"构建并完善着"本体"关于"自我"的认知;而在建筑学中,建筑理论的构建和完善同样离不开媒介及媒介再现中的建筑"镜像"。本文的研究便是从拉康的理论出发,在建筑学的范畴内探讨建筑"本体"及其"镜像"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初步描述建筑媒介再现演变历程的同时,通过对本杰明、阿多诺、德波、鲍德里亚等人研究成果的梳理,探讨并总结了二十世纪建筑媒介的再现机制。  相似文献   

11.
彭兴 《华中建筑》2014,(2):18-21
在面对复杂形态建筑设计时,现阶段的低级软件很难准确表达建筑师的设计意图,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已远不能满足各个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且很难将复杂的建筑形态最终建造出来。数字建构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并迎合了复杂建筑的形态设计与营造需求。"数字建构"是指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各个阶段、层面运用数字化的工具模拟实现建筑目标的状态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进和普及,数字化在未来几年会逐渐成熟,乃至成为主流的建筑设计模式。该文试图从数字建构的概念、应用的必要性、实现方式等方面,解析数字建构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骉  杜宇 《新建筑》2012,(1):28-33
湖南大学数字建筑实验室(DAL)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思路,与台湾通大学建研所、ZHA+CODE等设计研究机构合作,每年主办多次主题丰富的数字建筑workshop。参与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了解数字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掌握基本的参数化设计软件和数字加工设备在设计中的运用,制作大尺度数字化物理模型和参与建造大型空间构件,完成数字设计到数字建造的全过程。DAL总结了数字建筑workshop的教学经验,并在建筑学四年级的大跨度建  相似文献   

13.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在思维方式 和设计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别,两个专业往往 是在相互妥协中完成设计,这种模式不利于 发挥结构在建筑设计中的积极作用,并有可 能造成浪费。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渗透 使得建筑结构一体化的设计与建造在数字 平台上成为可能。在2014年清华参数化设计 研习班的Grasshopper班教学中,尝试使用这 一数字化设计平台进行非对称折板结构的 几何形态生成和力学模拟,并使用激光切割 和三维打印等数字化加工技术进行构件加 工,完成了一个实验性折板结构空间形态的 设计和建造。本文介绍了这一实验性教学的 相关技术问题,以及其背后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市政桥梁施工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梁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桥梁施工技术的研究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桥梁工程全过程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概括性论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胡友培 《建筑师》2014,(6):13-23
本文是有关当代图式理论的系列研究第三篇。前两篇先后刊登于《建筑师》杂志的146、147期[1],分别通过对埃森曼图式理论的解读,建构了建筑学图式的基本内涵;对维德勒有关图式理论分析,剖析了当代城市语境中,建筑学图式讨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罗伯特·索莫(R.E.Somol)[2]"图式的工程"进行理论解读,揭示出图式实践作为社会工程的重要属性进而,通过对库哈斯(Rem Koolhaas)建筑学实践进行解析,从中提取出图式的视角与图式的工作方法,在实践层面上赋予"图式的工程"以具体内容。索莫的理论建构与库哈斯的建筑学实践相互印证,从抽象的理论高度、具体的操作环节为图式的讨论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与素材。使得关于图式的讨论。从理论开始,最后回到实践。  相似文献   

16.
陈超萃 《新建筑》2009,(3):88-90
使用脚本创造建筑形体是一非常有趣的造形方法。虽然过程极具挑战性,并且错综复杂,但电脑自动化会担保让生成的结果一方面令人惊讶的好,另一方面又出乎意料的特别。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同的结果差别产生?借由设计表征这一角度,从脚本的本质和它对设计思考的影响来详细审视个中原由。此研究方向在“设计研究”之领域中是鲜少被如此讨论过的。  相似文献   

17.
建筑设计行业对于自身转型升级的需求催生了在行业中建立建筑设计平台的诉求.建立建筑设计平台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建筑设计平台架构,这种平台架构可以将制造业平台作为参照主体,将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作为参照内容.本文围绕建筑设计平台架构这一主题,以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为借鉴对象,通过解析先进制造业的四种典型生产模式,从数字化思维、...  相似文献   

18.
陆激  李宁  蔡梦雷 《华中建筑》2011,29(7):84-87
校园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使每一位师生形成了他对校园形态、校园空间、校园场所的认同;建筑在校园中强调传承与发展,也就是在强调认同与创新。建筑的形态是空间的交互界面,独特的形态引发特有的建筑意象认同。该文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综合大楼方案设计分析,以"中原、军旅、信息"为切入点阐述了建筑意象的建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史巍 《时代建筑》2003,(3):20-25
本文关注的是转型期里上海的一些新兴建筑设计公司。首先,阐述了它们的生存与发展前提,其中包括国家政策、市场要求及上海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经济条件等几方面因素;其次,通过对一系列采访数据的比较,列举了它们在经营中的十个现象并逐一分析,主要涉及1、公司规模、运作方式与市场定位,2、设计资质与专业间合作,3、设计收费与服务,4、项目来源及实施,5、公司人员构成等五个方面;再次,提到如何提升优秀建筑设计公司的知名度。文末,展望并期待建筑界走向“中国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