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改变螺旋角研究了二包TI蜗杆传动蜗轮齿面上出现双线接触的条件,分析了存在双线接触时蜗轮齿面的组成,并将这个齿面与一包TI蜗杆传动的蜗轮齿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合理选择螺旋角,一包TI蜗杆传动的齿面经过跑合可以实现双线接触,这样能进一步改善一包TI蜗杆传动的啮合性能。  相似文献   

2.
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按照形成蜗杆和蜗轮齿面的 2次包络的相对运动规律相同与否 ,分为标准传动和变位传动 2种传动形式。分析计算了在变位情况下各变位参数对齿面啮合性能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该传动在采取变位形式加工时其齿面接触线分布形态及接触性能主要取决于变位参数的选取 ,通过变位参数的合理选取能使蜗杆传动齿面接触线得到良好的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3.
以微分几何与空间啮合理论为基础,推导指状锥面二次包络圆柱蜗杆传动两次包络过程中的啮合方程和主要啮合性能指标方程,通过实例绘出蜗杆副啮合过程中根切界限线和接触线的分布区域,分析总结了润滑角和诱导法曲率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推导了锥面二次包络圆柱蜗杆传动过程中的啮合方程和主要啮合性能指标方程,以图表表示出在不同参数下其接触线、啮合界限线、根切界限线的分布图,对此种蜗杆副在砂轮的不同半径下的啮合特性进行了比较,为这类蜗杆传动中蜗轮滚刀的设计制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按照形成蜗杆和蜗轮齿面的2次包络的相对运动规律相同与否,分为标准传动和变位传动2种传动形式。分析计算了在变位情况下各变位参数对齿面啮合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该传动在采取变位形式加工时其齿面接触线分布形态及接触性能主要取决于变位参数的选取,通过变位参数的合理选取能使蜗杆传动齿面接触线得到良好的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6.
基于MAGA一次包络TI蜗杆传动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螺旋角、法向模数及蜗轮齿宽为优化变量,采用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MAGA)对一次包络TI蜗杆传动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为提高TI蜗杆承载能力、获得良好的蜗杆传动啮合性能,以接触线方向和相对速度方向的夹角、诱导法曲率为优化目标。优化结果表明:采用MAGA进行一次包络TI蜗杆传动参数优化是行之有效的。和传统优化方法相比,MAGA所得优化结果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7.
修正型斜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的接触型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空间啮合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修正型斜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曲面的数字化造型;分析在给定不同中心距和传动比情况下接触线类型,得出蜗轮齿面接触型式,并进一步讨论判断接触线类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关键设计参数对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接触性能及承载能力的影响。基于齿轮啮合原理,构建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的空间齿面接触线方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求得空间齿面接触线,并将其映射到蜗轮齿面,通过分析中心距、传动比、母平面倾角、蜗轮回转轴倾角、蜗轮转角、蜗杆分度圆系数、主基圆系数等不同参数对蜗杆齿面接触区域的分布情况,找出合理的设计参数范围,此外,根据初步分析结果,选取一组较为合理参数生成了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的三维模型。研究表明,传动比、母平面倾角、蜗轮转角对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的接触区域有较大影响,母平面倾角在18°~36°、蜗轮回转中心轴倾角在30°~54°、蜗轮转角在90°~138°之间取值时,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的具有较好的接触区域。研究结果为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ZC1型蜗杆传动副的啮合性能,有必要对蜗轮齿面瞬时接触线进行分析。基于空间传动的啮合理论,对自动扶梯用ZC1型蜗杆传动副进行数学建模,建立其二次包络的数学模型,推导出蜗轮齿面瞬时接触线方程,用MATLAB软件将蜗轮齿面瞬时接触线曲线描绘出来,并分析各主要设计参数对瞬时接触线的分布影响。结果表明中心距a、砂轮圆弧齿廓半径ρ、导程角γ均对蜗轮齿面瞬时接触线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修正型斜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的接触线型不再是单一的Ⅰ型或Ⅱ型接触线,还会出现Ⅲ型接触线,齿面的实际结构就变得非常复杂。使用相位角分析方法,利用一类界限曲线,对3种接触型式的蜗轮齿面构造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在蜗轮齿面上划分出了工作区和非工作区域,确定了每一部分的构成。  相似文献   

11.
To exactly describe the contact state and contact area of tooth surface of toroidal involute (TI) worm gearing, the authors introduced boundary condition into contact line analysis. With helix angle chosen as parameter, the criterion for the existence of meshing boundary line on the surface of TI worm gearing is derived.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can be four situations for meshing boundary line on the tooth surface of gear, namely, inexistence of meshing boundary line, a unique line, two lines, and two coincident lines. If the helix angle is equal to or slightly smaller than the bigger angle, which makes two meshing boundary lines superpose, a preferable meshing performance is obtained. Computer simulation proves the validity of the above conclusion.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2004, 37(10)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用锥面和直线分别展成蜗杆和蜗轮滚刀,获得失配点啮合环面蜗杆传动的方法。分析了该失配啮合传动的基本原理。求解了蜗杆副的占面接触状态和加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该失配啮合传动可实现良好的点接触。  相似文献   

13.
无侧隙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参数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侧隙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是一种能同时满足高精度、大载荷要求的新型环面蜗杆传动.为获得啮合性能优良的无侧隙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提出综合考虑传动齿面接触性能和润滑性能对该新型传动的几何参数进行优选.通过对蜗杆副齿面啮合参数如诱导法曲率、卷吸速度、润滑角以及滚子自转角等的数值计算,分析表征传动啮合性能的齿面接触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而确定该新型蜗杆传动优化设计变量的取值范围.以此为基础,建立以蜗杆副的滚子自转角及齿面综合系数为优化目标,建立以传动齿面润滑角、蜗杆轴的强度与刚度以及几何不干涉等为约束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用Matlab的遗传算法工具箱对数值算例进行求解.数值实例表明,经过几何参数优化的蜗杆传动,其齿面接触性能和润滑性能明显得到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STUDYONCONTACTCHARACTEROFROLLINGCONEWORMGEARINGANDITSPARAMETERREASONABLEOPTION①DingXilun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平面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具有更佳的承载能力与良好的传动性能,利用微分几何及啮合理论建立平面二次包络鼓形蜗杆传动的包络理论,依照鼓形蜗杆齿廓螺旋线创建鼓形蜗杆实体模型,采用二次开发使鼓形蜗杆与具有内齿轮特性的面进行布尔运算,求解出高精度的二次包络内蜗轮齿面。与一次包络鼓形蜗杆副相比,鼓行蜗杆副具有双线接触、接触面大、齿面间易形成动压油膜和承载能力更强等优点,其内置蜗杆结构为后续机器人智能关节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用不同产形面展成锥面包络环面蜗杆失配啮合传动的方法。用齿面接触分析法求解了失配啮合传动和齿面接触状态和运动精度。进行了相应的加工工艺试验和齿面啮合对检试验。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该失配啮合传动可有效地降低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啮合性能对制造误差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从传动摩擦学观点出发,对啮合理论和润滑理论进行了耦合研究。探讨了齿面接触点上的卷吸速度,并对相对滑动速度在接触线法向的分量和卷吸速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双包络环面蜗杆传动作润滑分析时以用卷吸速度作为运动参数为宜,因而提出用卷滑比来作为衡量齿面摩擦学性能的运动参数。  相似文献   

18.
环面蜗杆齿面啮合线的计算机仿真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齿轮啮合原理和微分几何的有关知识,建立柱面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图形技术,编制绘出环面蜗杆传动及齿面啮合线正等轴测图的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实现了蜗杆齿面及齿面上啮合线的计算机仿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