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桂桥井田喜山期岩浆活动剧烈,多以岩床形式顺层侵入煤层顶底板及煤层中间,对煤层赋存形态、结构、煤质产生较大破坏影响,变质作用以接触变质为主,煤类复杂.接触变质带可进一步划分为岩焦混杂带、天然焦带、焦化煤带、正常煤带.  相似文献   

2.
淮北煤田永固井田岩浆岩侵入特征及煤厚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淮北煤田闸河矿区永固井田岩浆岩发育特征的剖析,探讨了其形成机理,发现该井田岩浆侵入具有“倒贯”、波动性、选层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3煤层厚度与岩浆岩厚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预测了厚煤区的展布位置,求取了煤炭储量,成果对采区布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济宁煤田金乡勘探区岩浆岩的侵入特征以及对煤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对金乡勘探区岩浆岩种类,分期,侵入范围以及山西组和太原组含煤地层侵入程度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由于岩浆岩的侵入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及对煤质的影响程度,为矿井设计和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研究分析了韩梁矿区岩浆岩与火山碎屑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特征以及对煤层的影响。认为:岩性与产状不同,对煤层的破坏程度也不尽一致,对煤层影响较大且严重困扰煤炭生产的主要是该区南部呈岩床、岩墙产出的浅成侵入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对金乡勘探区岩浆岩种类、分期、侵入范围以及山西组和太原组含煤地层侵入程度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由于岩浆岩的侵入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及对煤质的影响程度,为矿井设计和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煤的岩浆热接触变质作用分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亚类。规模小、定位浅的岩体多与煤层直接接触,换热过程中热系统相对开放,传导换热快,形成窄的煤变质带。最高变质产物为天然焦。规模大、定位深的岩体多与煤层间接接触,热系统相对封闭,传导换热慢,形成宽的煤变质带。煤的次生显微组分具区域性分布特征,最高变质产物为石墨。这两亚类变质作用形成的煤,在煤岩学、煤化学和变质带的空间变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岩体、围岩、煤层和构造条件控制着煤变质带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大同煤田接触变质煤中无机成分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接触变质煤分布较广,有关接触变质煤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应用化学分析,射频低温灰化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系接触变质煤的矿物和友成分,其特点是从未受接触变质作用影响的正常煤到接触变质煤,煤中高岭石从有序向弱无序乃至无序变化,其结晶度指数发生递减乃至难以分辨hkL峰;正常煤矿物中没有白云石,接触变质煤中则有较多白云石出现;接触变质煤的煤灰成分与正常煤相比较,SiO_2、Al_2O_3减少,Fe_2O_3、CaO、MgO、K_2O、Na_2O增多,而且在正常煤与接触变质煤交界处和中煤级接触变质煤与高煤级接触变质煤交界处各存在一个煤灰成分含量的明显变化带。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研究分析了韩梁矿区岩浆岩与火山碎屑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特征以及对煤层的影响。认为:岩性与产状不同,对煤层的破坏程度也不尽一致,对煤层影响较大且严重困扰煤炭生产的主要是该区南部呈岩床、岩墙产出的浅成侵入体。  相似文献   

9.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室试验验证的方法,以岩浆作为侵入时期煤变质的主要热源,构建了岩浆侵入煤系地层后热传导作用的数学模型,结合研究区域煤样的多元物性参数测定结果,深入探讨了侵入岩浆对下伏煤层的热变质作用,揭示了海孜井田下伏煤层的演化生烃过程.结果表明:岩浆对围岩的高温作用持续时间相对比较短暂,随着侵入岩浆岩体厚度的增大,相同距离的围岩体在同一时刻达到的温度和最终达到的最高温度均增加,但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被延后.高温侵入岩浆冷却过程较低温侵入岩浆的冷却过程持续时间长,热影响范围大,且热力影响区域内同一点达到的最高温度也比低温侵入岩浆在该点产生的最高温度高.随着距岩浆岩距离的增加,煤层的最高有效温度和持续高温作用时间减少.海孜井田岩浆岩下伏煤层受岩浆热演化作用发生二次生烃,煤层变质程度显著增加,产烃量约为340 m~3/t.  相似文献   

10.
11.
围岩的热导率是影响岩石热接触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热导率较大的围岩,其热接触变质带较宽厚,变质程度较低;热导率较小的围岩,其热接触变质带较窄簿,变质程度较高。当热接触变质带发育完整,变质带较厚,变质程度较高时,蚀变岩、热液脉体和矽卡岩就不太发育。  相似文献   

12.
皖北前岭煤矿地质构造及其对煤层破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皖北前岭煤矿煤层构造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为:小型断裂构造均为正断层;层滑构造主要分布在井田内次一级褶曲构造的两翼;层滑构造是赞成煤厚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煤层薄化带主要分布在赵瓦房等次一级向斜构造的两翼,并呈北东至南西方展布。  相似文献   

13.
针对排土场上部渣土层和下部基岩面接触处的软化接触带对其稳定性的影响问题,采用有限元极限分析法构建了含软化接触带的排土场边坡的数值模型,系统分析了堆填角度、基岩倾角、软化接触带厚度及软化度对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具体的排土场边坡实例验证了该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接触带软化和堆填角度对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很大,而基岩倾角和接触带厚度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接触带软化度的增大,排土场边坡下、上限安全系数的绝对衰减率可达50%左右;随着接触带土层的不断软化,排土场边坡滑动面穿过软化接触带的长度逐渐变大,滑坡总体积不断增大;因软化接触带土层的存在,排土场边坡中下部土体推挤坡脚前缘及牵引后部坡体滑动,最终形成由软化接触带到坡顶的贯通滑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