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一代制造系统理论及建模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提出了新一代制造系统的基本论点及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指出制造信息学、计算制造、制造智能以及制造系统的结构与建模是构成新一代制造系统的科学基础,并分别阐述了其中的关键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
知识化制造系统——新一代先进制造系统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41  
首先讨论了将先进制造模式转化为先进制造知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现有商品化软件的缺陷;然后提出一一种知识制造系统新理念。这是一种高智能生物化制造系统,并讨论了其体系结构、功能结构、逻辑层次、关键技术和已有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传统可靠性设计理论存在缺陷及面临挑战的基础上,评述动态可靠性建模主要方法。利用Petri网对动态系统的描述能力,将Petri网应用于系统故障分析和动态可靠性计算中,提出了基于故障Petri网的动态可靠性建模方法。以某挖掘机液压系统为例,研究了制造系统故障的Petri网静态描述和动态可靠性计算方法,求解得到系统可靠性数值指标。应用表明,随机Petri网在故障传播描述以及系统动态可靠性分析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制造系统设备布局的建模理论与求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敏捷反应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在制造系统中提出了设备布局设计问题.介绍了设备布局的相关概念及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布局形式,分析了各种设备布局形式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概括了布局设计中的优化目标及约束条件,综述了布局建模理论及其所建立的模型,并阐释了模型的求解算法.最后,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今后的设备布局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制造系统对市场和产品变化的快速适应能力,探求了制造系统可重组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技术。提出了快速重组制造系统(RRMS)的基本构架及其特征;研究其科学基础,得出了RRMS的随机模型及其组态的优化方法,发展了用于布局规划优化的拟阵算法,提出了系统可诊断性原理并建立了经济可承受性的理论框架;初步研究了RRMS的使能技术,建立了规划与设计、快速集成、快速运行、快速拆卸与重复利用4个子系统。研制了组成RRMS的组态制造单元(CMS),研发的基于组态制造单元组成的新颖的阵列式布局的RRMS在汽车和计算机零件生产线上得到成功的应用,为发展新一代制造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应用工具。  相似文献   

6.
仿真建模问题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是十分重要的。针对一般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中仿真建模所存在的覆盖面小和灵活性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一般CIMS的功能层次分析,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提出了在CIMS应用系统中经营管理、生产制造和设备控制三个层次的仿真建模模型和建模方法,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各层次的仿真软件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GSPN制造系统工作流建模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制造系统离散性和自组织性的特点,应用广义随机Petri网(GSPN)与马尔可夫链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汽车工业面对订单生产(MTo)工作流模型进行构建和定量分析,得出了制造系统工作流模型中的等待时间、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吞吐量和系统瓶颈等参数,为制造系统工作流性能的有效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实例,验证了该建模与分析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仿真建模问题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是十分重要的。针对一般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中仿真建模所存在的覆盖面小和灵活性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一般CIMS的功能层次分析,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提出了在CIMS应用系统中经营管理、生产制造和设备控制三个层次的仿真建模模型和建模方法,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各层次的仿真软件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可重构制造系统建模方法,包括基于Petri网的可重构制造系统建模、基于排队网络的可重构制造系统建模、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可重构制造系统建模、基于多Agent理论的可重构制造系统建模等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给出了可重构制造系统建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虚拟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朱恒  何汉武 《中国机械工程》1996,7(3):28-32,109
讨论虚拟制造的有关概念,虚拟制造建模与仿真环境及该环境下的产品与制造过程建模,虚拟制造建模与仿真的支撑技术等。  相似文献   

11.
关于未来制造业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Lee  J 《中国机械工程》1999,10(4):361-368
“未来制造业”这个课题始于1995年,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其目的是为美国的制造业主提供一个大致的指导的框架,使之在不断发展的全球竞争的商务环境中走向成功。分析了未来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环境下的特征,指出在新的复杂商业环境中,未来制造企业将会因为具有对顾客与全球市场的反应力等6基物质而获成功,并就制造企业的创新,知识供应链,变革管理诸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下一代制造"和我们的对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张曙 《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97-100
21世纪,人们将迈向对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知识经济时代。首先阐述知识经济对制造业将产生的影响,然后对90年代制造业的主要模式作一回顾;继丰重对美国21世纪的制造战略--“下一代制造”作了系统的介绍;最后对我国制造业如何迎接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提出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0引言 随着传统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欧美日工业发达国家正在制定和实施新的制造战略,以保持和加强自己的竞争力。欧共体认为,制造业仍然是推动欧洲经济的力量,但内涵将有所变化,是高技术的制造业,即以知识为基础的制造,其使命是重建欧洲的制造业,发展有欧洲特色的下一代生产系统,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特征的区别见表1。  相似文献   

14.
The article deals with possible approaches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The authors emphasize the need for integration of advance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 the next generation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which responds to new trends of production, innovation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This integration represent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that humanization of work are increased, more effective use of natural and energy resources are achieved and production costs are reduced. Trends in the products manufacturing must meet both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s well as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must use methods and tool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o achieve competitiveness.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specification of these approaches in next generation of produc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详细介绍了模糊分析法在柔性制造系统中的建模、分析,以及这一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objective of enterprise modeling is to develop a repository regarding organizational elements and functions that maps information objectives with business functions. This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an exhaustive process that analyzes and models the business to a level of detail sufficient to enabl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and the design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is paper, enterprise modeling is utilized to provide a baseline reference for the successful integration of an FMS in an aerospace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facility.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