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2)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合作体,在学生的终生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从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管理的现状来看,家校互动合作在推进工作中仍存在若干困难与问题。本文在对周边学校、家长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家校互动合作中的老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多边关系主体间存在的问题来探究改善家校互动合作的方法和途径,建立起长效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
家校合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实现校长从领导者向推动者转变、家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转变、教师从消极对待到积极接受转变,而提升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重要策略包括政府层面、学校方面及教师和家长方面积极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1)
借助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法探究家校合作对初中生认知能力测试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家长是否参加家长会、家长与教师联系的频率和学校举行家校活动的频率这三个家校合作变量能够显著正向地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测试成绩,并且相较于七年级学生,对九年级学生影响更大。基于此提出建议:家长、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都应该积极为家校合作的开展做出努力,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4)
<正>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家校合作以促进教育的整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在笔者参加教育工作的20年中,深切体会到家校教育合作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会看到:学校、教师和学生家庭的交流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是有限的,家校合作的随意性较大,主题较为单一。许多家长还未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少学校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42)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与家长,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的发展情况与家长的教育背景以及家庭环境等都给家校的沟通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教师的沟通策略取决于很多因素。同时,家长、老师以及学校也缺乏系统的专业理念,教师也常常单兵作战,双方都未能把家校沟通摆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多年的教育经验,分析诸多家校沟通的案例,探究家校沟通的作用以及家校沟通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8)
家校冲突是家校双方在沟通时极易产生的问题,具体可分为观念互异型冲突、信任缺失型冲突、责任推诿型冲突,而探究这些冲突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协同家校合作的不二法门。学校管理者作为学校工作的主导者,在解决家校冲突问题中责无旁贷,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家校冲突,在管理方面侧重自身机制建设,在家校合作中侧重扩大教育磁场,在引导教师方面侧重提升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2)
<正>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逐渐结合,家校合作已然成为教育学界发展的主流。在我国,家庭教育早已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渗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也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家校合作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可轻视的。1.家校合作的概况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庭共同承担学生成长的责任,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分。家校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其主要意义就在于通过这样的关系来强化学校教育,也可以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1)
中小学家校微信群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实现家校协同育人,但目前的家校微信群普遍存在教师责任缺失、家长角色失范和学生缺席现象,致使微信群功能异化,由此引发的伦理风险更影响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效。为此,需要明晰功能指向,回归家校微信群的教育初心;和顺家校关系,重建教师与家长的道德责任;充盈爱与关怀,共筑立德树人的道德空间。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44)
家校共育就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有效的沟通合作来共同培育学生。听障儿童在语言、认知、性格、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更需要良好的家庭康复教育环境和家长的通力协作。分别从学校和家庭的视角来分析家庭康复教育中家长角色的重要性,并对听障儿童家长实施家庭康复教育提出一系列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
新市民子女写字状况不尽人意,原因在于学校缺乏课程意识,教师缺乏专业能力,家长缺乏有效督促,学生缺乏写字兴趣;改进写字教学的策略主要是提高认识、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