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位于山西沁水盆地南部的樊庄南部煤层气井区,既是华北油田煤层气井平均单井产量最高、也是产量出现明显递减的区块。研究这种开发情况后,认为与煤矿采掘有密切相关性。通过调查区块相邻煤矿的采掘情况,总结与煤矿采掘相关的煤层气井排采,获得了该类煤层气井的开采特征;同时进行了相关的煤基质收缩、应力变化等理论性探讨。受煤矿掘进影响的煤层气井有正反两方面表现,在实际开发中,掌握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潜力与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千庭 《中国煤层气》2004,1(1):29-31,25
文章在分析我国煤矿区煤炭产量、瓦斯涌出量、瓦斯抽放量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前景的分析。结合煤层气资源的分布、煤矿区的布局、目前和未来煤矿生产情况分析,对煤矿区煤层气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矿区进行了预测。同时,结合煤矿区煤炭开采和煤层气开发的特点阐述了煤矿区煤层气开发的主要模式,并指出:在重视煤矿区煤层气开发的同时,应重视低浓度煤层气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3.
煤层气与煤炭开发存在矿权重叠问题,进行煤层气与煤炭开发时空配置关系研究,对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高效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显示意义。基于煤炭开发时空接替规律,煤层气企业和煤炭企业共同对煤矿区进行规划部署,达到"抽、掘、采"的协调,实现煤层气与煤炭协调一体化开发,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矿权重叠区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模式:"晋城模式"、"三交模式"和"华潞模式"。提出了煤层气地面抽采存在政策激励疲软、产能到位率低、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5.
基于建立研究区评估条件和开展成本构成分析,采用了产量递减法评估了潘庄井田煤层气项目的产量影响因素,采用了采收率估算法评估了郑庄井田煤层气项目的产量影响因素,本次工作选择资源量作为地质影响因素的主要量化评价指标,基于动态总成本(贷款额)、净累计销售额和动态期变动(天)建立动态成本经济评估模型。通过动态盈亏平衡和投资回报分析法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晋城煤矿区高产区硬煤条件下,抽采煤层气均可以盈利,在低产区碎软煤岩地质条件下,采用垂直井生产煤层气效益是很差的。但地面煤层气开发可提升煤矿安全效益。  相似文献   

6.
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和总结晋城、两淮和松藻3个矿区地质条件及煤层气与煤炭开发时间顺序、空间布局、技术途径的基础上,初步提出3种典型地质条件下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模式及其适用条件,为相似条件下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煤层气产业现状及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煤层气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几种不同的煤层气(煤矿气)藏的特点及其开发模式。指出目前我国煤层气的开发方式主要有原始储层煤层气的开发和煤矿区煤层气的开发两种。其中,原始煤储层煤层气的开发按大类可分为直井开发和水平井开发两大类;煤矿区煤层气的开发模式又可分为井下瓦斯抽放、煤矿区地面预抽和采煤采气一体化开发等模式。  相似文献   

8.
王许涛  赵兴涛  张百良 《中国煤炭》2007,33(7):66-67,82
结合平顶山矿区的煤层气资源分布状况及平顶山燃气供需的实际,对平顶山煤层气可能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针对依兰第三煤矿属近距离松软低渗突出煤层群开采,面临着煤层突出危险严重、煤层预抽效果差、邻近层卸压煤层气涌出量等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依兰第三煤矿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模式,确定合理的开采顺序选择突出危险性相对较弱的煤层作为首采煤层(保护层)先行开采,利用首采煤层采动造成的邻近低渗强突出煤层卸压增渗,实现邻近低渗强突出煤层卸压...  相似文献   

10.
煤矿开采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更受到煤炭企业的高度重视,在煤矿进行正常的采煤和掘进活动时,若未对小构造进行及时的预测预报、没有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将会导致顶板、瓦斯、水灾、火灾、沉陷等重大问题。文章对小地质构造进行了分类分析,并对其对采掘活动的影响和应对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煤层气开发模式与开发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复杂的地质条件决定了煤层气开发模式与开发技术选择的多样性。就目前应用较广的5种煤层气开发模式(井下瓦斯抽放模式、煤矿区地面预抽开发模式、采煤采气一体化开发模式、地面直井压裂开发模式及多分支水平井开发模式)和3项煤层气开发技术(定向水平井技术,欠平衡技术钻井、完井技术和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各项技术和模式的地质适应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直井压裂技术较适用于高渗、原生结构厚煤层的煤层气开发,多分支水平井技术适用于低渗与特低渗厚煤层的煤层气开发以及煤矿瓦斯预抽,而采气采煤一体化适合于煤层发育比较复杂、地表条件差、垂直钻井和水平钻井很难施工的矿区的煤层气开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我国现有的开发模式及增产技术,根据资料分析不同开发模式的优缺点,同时在理论上讨论不同开发模式与增产技术之间相互结合对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其中,晋城矿区采用的采煤采气一体化开发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地面直井压裂增产技术是最常用的一种煤层气地面抽采开发模式,同时提出新型的煤层气增产技术——CO2-ECBM。  相似文献   

13.
煤矿陷落柱是影响煤层气开发与煤炭开采的主要因素。分析陷落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对于煤炭及煤层气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山煤电西曲煤矿为研究背景,分析了陷落柱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对该矿煤层气分布及开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陷落柱所在区域范围内煤层气含量有所减少;在开采煤层气时,陷落柱的存在可能会使奥陶系灰岩与煤层贯通,进而对钻井、压裂、排采等一系列开发工程形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模式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见中  沈春明  雷毅  张浪  季文博 《煤炭学报》2017,42(5):1221-1229
为了提高我国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产业化水平与应用效果,基于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时空机制的分析,采用层级划分法,以地面井开发和煤层群开发为分类条件,将全国13个煤炭基地的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模式归为3类,总结并完善了以晋城、两淮和松藻矿区为代表的3种典型煤矿区协调开发模式与配套技术体系。基于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方案的确定与模糊数学评价方法,提出用于评价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效果的协调度概念,建立了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和指标体系,并以山西晋城无烟煤集团寺河煤矿等矿井为例进行了3种典型协调开发模式下的协调开发效果的初步评价与分析,得出了协调开发状态并指出"十三五"研究方向。为促进我国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协调开发模式在全国煤矿区的优选决策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东坑仔煤矿薄硬煤层采掘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金棋 《煤炭技术》2004,23(10):108-109
试从东坑仔煤矿薄硬煤层回采的现场实践出发 ,总结探讨薄硬煤层采掘技术经验。以期对其它类似矿井的薄硬煤层的回采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6.
结合阜康煤矿区具体情况,就煤层气资源勘探、采煤采气一体化、开发关键技术、市场分析和煤层气利用、投资资金来源和国家政策以及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等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煤层气开发是瓦斯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分析了中国煤层气开发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瓦斯治理的有效技术措施。介绍了高瓦斯煤矿瓦斯治理的基本方略——煤与瓦斯安全高效共采,实现了人类在瓦斯灾害治理过程中的由被动到主动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8.
煤层气开采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井下抽采”与“地面钻采”是煤层气开采的两种方式。如何将“地面钻采+井下抽采”有机结合,是解决能源矛盾、消除安全隐患的根本问题。在分析两种开采模式差异基础上,利用“系统工程事故树+多层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其影响因素分析评判,最后提出了不同类型矿井的煤层气开采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煤层气储层毛管压力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基于润湿性实验和现场生产数据,提出了毛管压力对煤层气封堵的机理及类型,进而提出了3种煤层气储层类型及其生产曲线。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岩为水湿,毛管压力在煤层气产出过程中为阻力;甲烷气体生成后在毛管压力及储层静水压力作用下吸附在煤岩孔隙表面,当孔隙中气体压力小于突破压力时,气体被封闭在孔隙中;根据毛管压力对气体的封堵类型差异,可将煤层气储层划分为毛管力圈闭型、欠饱和型和饱和型3种类型,其中毛管力圈闭型储层的毛管压力大于孔隙中气体压力,持续排水降压不能克服毛管压力,开发效果最差;欠饱和型储层孔隙中气体压力大于毛管压力,可通过持续排水降低静水压力使气体持续产出,开发效果相对较好;饱和型储层孔隙中气体压力大于气体突破压力,不需要排水降压甲烷气体即可产出,能够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0.
地质构造对煤矿采掘生产的影响及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岱庄煤矿开展的矿井地质工作及方法,论述了断层、褶曲和煤层冲刷、煤层变薄等地质构造对采掘生产的影响,采用巷探、钻探、物探等手段及时查明构造的性质、产状、影响范围等,提出意见、建议,优化工作面布置,减小地质构造对采掘安全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