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八道湾组湿地扇相砾岩储层岩性粗和非均质强等特点,综合各种地质、测井、化验分析及开发动态资料,优选出影响流体渗流的6项特征参数,将砾岩储层划分为E,G,M,P等4种流动单元类型.根据储层岩性、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分类评价.通过流动单元与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图叠合分析,总结了不同流动单元剩余油的分布特点.E类流动单元储集渗流能力最好,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注入水易形成高渗通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饱和度低;G类流动单元储集渗流能力次之,分布面积大,为中等-弱水淹,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下一步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流动单元能够揭示储层的非均质性,指导剩余油预测和油田开发,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其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储层参数。优选了有效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净毛比等9个评价参数,运用模糊数学原理,构建了流动单元的模糊评价矩阵;求取评价矩阵的特征向量,以此作为各参数权重系数;利用加权平均算法,计算流动单元的综合评价指数,来定量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利用该方法对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进行研究,其流动单元类型以E类和G类为主,M类占一定比例,P类鲜有发育,各类流动单元的物性差异大。在储层建筑结构指导下预测出七区西Ng52+3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E类流动单元分布在侧积砂坝内,构成了七区西Ng52+3的"内核";G类流动单元围绕E类流动单元展布,构成了七区西Ng52+3的"主体";M类流动单元分布在废弃河道和天然堤内。  相似文献   

3.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对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注水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层组为例,选取了渗透率、孔隙度、储层质量指数、标准化孔隙度指数及流动带指数作为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将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A、B、C3类,划分结果与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物性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渗砂岩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断块油气田非均质储层流动单元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王27断块为例,提出断块油气田非均质储层流动单元评价方法。通过单砂层对比揭示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再结合断层封闭性分析及砂体构型分析,划分单个流动单元(连通体);对储层产能敏感的储层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将单井流动单元分为E、G、M和P共4类,并建立流动单元展布模型。研究表明,断层、沉积相及砂体内部结构控制着流动单元的边界,流动单元优劣受控于沉积、构造及储层流体性质。这一研究对于优化油田开发调整方案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为例,在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评价基础上,选取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流动带指数、储层厚度与孔隙度乘积6个参数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长6油藏精细划分为15个小层,将所有砂体划分为E,G,M和P 4类流动单元。结果表明,盘古梁长61底部和盘古梁长62顶部是研究区盘古梁长6油层组的主力油层,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和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取值,综合评价函数与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渗、低孔、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符合该类储层流动单元评价划分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蟠龙油田王庄区含水率高、产量递减快、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的开发现状,通过对表征储层的5项属性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能力及参数间相关性分析.选取泥质体积分数、孔隙度、流动分层指标3项参数作为长2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参数。这些参数客观反映了研究区长2储层低孔、低渗、储层物性差及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长2储层划分为A、B、C、D等4类流动单元。分析了4类流动单元的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及展布特征,不同流动单元具有不同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因此油田开发中应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单元研究是深化和发展油藏表征的关键,对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建立河流相及三角洲相流动单元类型划分标准以及判别式的基础上,对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油藏的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研究了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流动单元与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的关系.结果表明,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储层流动单元可划分为E(极好)、G(好)、M(中等)和P(较差)4种类型,其中E型和G型流动单元分布面积较大,M型和P型流动单元分布面积较小,同时流动单元的层间差异和井间差异明显.E型流动单元与横向砂坝分布范围一致,G型流动单元与河道沉积及纵向砂坝分布相对应,表明储层构型与流动单元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E型和G型流动单元剩余油较富集,是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向,M型流动单元是剩余油挖潜的次要方向,P型流动单元剩余油地质储量有限,挖潜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8.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是进行已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要方法。由于我国东部某油田某区块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和层间矛盾突出,综合含水差异较大,流动层带复杂等问题,在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中应从多方面考虑。通过主因子分析从能够反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因素、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等18个参数中优选出符合研究区实际的地层流动带指数、砂地比、渗透率、孔隙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均值系数和隔夹层分布密度等7个参数,作为流动单元划分依据,建立判识函数。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为3类,并指出Ⅱ类流动单元分布区具有较好的剩余油开发潜力,划分的结果与沉积微相展布及实际开发状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在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基础上,选取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带指数4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油层组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将研究区目的层划分为E、G、M、P 4类流动单元.通过研究发现,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和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提出了提高各类流动单元单井产能的有效措施.对该类油田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将白豹油田B306井区长81储层划分为三个小层,对其流动单元进行定量研究。利用所有取心井和开发井的砂厚、孔隙度、渗透率、砂厚与渗透率的乘积、泥质含量、含油饱和度以及流动带指数七个参数数值进行聚类分析,把研究区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即E、G、M、P。经过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检验,得出各类流动单元的评判函数和取值范围。结合油田动态生产资料发现,各流动单元物性、含油性、沉积微相与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