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命名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
首次提出台湾中央山脉(褶皱带)以西与东南沿海间广大地区为统一的台西盆地,前新生代本区与中央山脉为统一的中生代盆地,古新世一始新世演化成东西两个断槽(一个在西带,一个位于中央山脉);渐新世以隆起为主,主要沉积区在中央山脉;中新世坳陷区主要在台湾海峡东侧至台湾麓山带,上新世-第四纪为造山期,台湾的滨海平原区为前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上新统和第四系,由西向东盆地可分为西部断陷带,中部隆起反转带和东部坳陷带,盆地南北地质差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3.
台西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提出台湾中央山脉(褶皱带)以西与东南沿海间广大地区为统一的台西盆地。前新生代本区与中央山脉为统一的中生代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演化成东西两个断槽(一个在西带.一个位于中央山脉);渐新世以隆起为主,主要沉积区在中央山脉;中新世拗陷区主要在台湾海峡东侧至台湾麓山带;上新世一第四纪为造山期,台湾岛的滨海平原区为前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上新统和第四系。由西向东盆地可分为西部断陷带、中部隆起反转带和东部坳陷带,盆地南北地质差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构造单元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渤海海域13条区域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解剖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确定构造单元划分标准,并进行一、二级构造单元划分。渤海海域不同地区新生代盆地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沉积地层时代和厚度也有所不同。根据地质结构和沉积地层的差异,渤海海域可分为辽东湾坳陷(海域)、渤中坳陷、济阳坳陷(海域)、黄骅坳陷(海域)和埕宁隆起(海域)等5个一级构造单元,进一步可划分出二级构造单元35个,其中凸起13个、低凸起4个、凹陷18个。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地质结构的精细解剖和构造单元划分对优选有利油气勘探区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羌塘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含油气评价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利用羌塘盆地及其邻区的磁力、重力、电磁测深、地面地质调查、少量地震及有关化验分析数据,对盆地进行了构造单元划分和初步评价。该盆地以前泥盆纪变质岩为基底,其上可以划分出三套构造层:泥盆系-中三叠统为下构造层、上三叠统-侏罗系为中构造层、白垩-第三系为上构造层。运用多种资料综合分析后,在羌塘盆地划分出北羌塘坳陷、中央隆起带及南羌塘坳陷等三个二级构造单元,并进一步细分出12个三级构造单元。通过石油地质基本特征的研究,对12个三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含油气远景初步评价,指出吐坡错-白滩湖深凹陷和蒂让碧错-土门凹陷为有利的含油气单元,应作为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羌塘盆地电性层特征及油气构造单元划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5~1996年在羌塘盆地进行了大地电磁概查,约形成400 km×60 km的测网,经处理解释后绘制出了第Ⅱ、第Ⅲ、第Ⅴ、第Ⅵ电性层平面图,其中第Ⅴ电性层在平面上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与深部航磁反映的前中生界基底格局有一定关系,大体反映了基底高阻层的形态。据此,初步划分了羌塘盆地含油气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7.
运用遥感及非地震物探数据划分盆地三级构造单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尚有数百个盆地处于早期油气勘探阶段,盆地早期评价方法研究意义重大。遥感及非地震物探数据各有特长,在盆地早期评价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提出基于遥感及非地震物探数据的盆地三级构造单元平面与剖面立体综合解释模式。以百色盆地为试验区,阐述了该模式的具体工作步骤和应用效果。该模式的核心是两种数据的综合分析与立体结合,其关键是利用两种不同层次数据的综合分析来确定断层的性质。该方法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再论羌塘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地面地质与物探资料,在盆地内划出北部羌塘坳陷区、中央潜伏隆起区、南部羌塘坳陷区和东北缘斜坡四个一级单元、七个二级单元。指出北部羌塘东部坳陷、南部羌塘东部坳陷为有利的生油坳陷,色北低凸、隆鄂尼古油藏地区为重点勘探区,达卓玛断背斜应为首选钻探构造。  相似文献   

9.
以渤海海域探区内二级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地质意义为重点,阐述了新生代盆地不同类型的二级正向构造单元在石油地质条件方面的差异性和正确认识和严格 划分的必要性。并针对渤海探区勘探的实际,提出了有利于加深石油地质研究和提高勘探成效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万安盆地地震反射界面特征的描述,厘定了不整合界面;根据主要构造不整合面的特征,进一步确认了构造运动的性质、影响范围和时限;分析了盆地基底及成盆时代,进行了地震层序的划分与对比,并对部分地震层序予以命名。  相似文献   

11.
沉积盆地超压形成机制述评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超压形成机制可以归纳为三大类:(1)岩石压力的增加;(2)孔隙流体或岩石骨架体积的变化;(3)流体流动及烃类上浮.低渗透性的沉积物在快速沉降过程中,上覆岩层产生的不均衡压实可产生相当大的超压,这是沉积盆地形成高压的主要机制.构造活动的地区,水平应力变化可以快速产生并迅速释放大量的超压.除非有非常理想的封闭性,否则由水热膨胀和粘土脱水引起的流体体积增加不足以形成超压.烃类生成和裂解成气具有形成超压的潜能,但压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以聚集,所以,这一机理也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2.
盆地流体动力学及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盆地流体地质学的核心是流体动力学。分析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发育特点与演化历史,是目前进行油气运移、成藏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中国沉积盆地的后期改造强烈,油气作为流体矿产,其运移、成藏作用及赋存位置的动态性更加明显。辨识、评价盆地改造作用对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影响,有助于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油气运移研究。在综合分析影响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因素——沉积物的埋藏和成岩作用、大气水和地表水的渗入作用、构造作用以及地下流体的相对分布——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作者阐述了目前盆地流体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和难点问题,归纳出了盆地流体动力学的演化特点,最后指出了近期研究中有待解决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以促进本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阿尔金走滑构造域沉积盆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尔金走滑构造域波及范围有50多万km~2,与其有关的盆地11个,盆地沉积面积约26万km~2。本文总结了阿尔金走滑构造域的构造特征和走滑盆地的基本特点。对阿尔金断裂的研究应着眼于整个构造域,实物工作量应放在重点盆地,逐渐总结出走滑盆地含油模式,开拓新的找油气领域。  相似文献   

14.
沉积盆地异常低压的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异常低压的形成机制归纳为4大类:1)构造抬升和地层剥蚀、孔隙水化学作用引起的孔隙体积增大;2)封闭层压力的释放、物性差异引起的非均匀流、渗析作用和轻烃扩散作用等流体排出造成的压力降低;3)饱和天然气藏的深埋;4)承压面低于地表。分析了每一类成因机制对形成异常低压的贡献大小。其中,构造抬升引起一定程度的孔隙回弹和温度降低,从而导致地层压力下降,是构造抬升强烈的沉积盆地中形成异常低压的主要原因。而在抬升幅度较小的地区,低压的形成则常与轻烃扩散和饱和天然气藏的深埋有关。孔隙水的化学作用和渗析作用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对异常低压贡献不大。除物性差异引起的非均匀流外,其它的低压形成机制都需要以好的封闭条件为前提,否则地层压力将衰减至常压。在中国西部盆地,因地形起伏较大,承压面低于地表,使得地层压力偏低,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低压,只是由于表达方式(起算深度是否等于地表)的原因而造成。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剖析及其油气赋存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9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沉积盆地的复杂性,表现为:1)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2)盆地类型丰富,地球动力学环境多变;3)多期盆地叠合和盆地复合现象普遍;4)陆相沉积盆地占主体;5)断层数量众多,活动强烈;6)后期改造强烈;7)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8)充填速率较快,沉积中心多有迁移;9)地热场空间不均。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进行了剖析,指出中国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陆块面积小、稳定性差,活动带规模大、活动性强,复杂的板块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是造成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根本原因。并简要分析了中国沉积盆地特殊的油气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16.
残余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地质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垂向上层序不完整,平面上沉积体系和相带不齐全,盆地以侵蚀或断层为边界以及周缘和邻近地区露头的构造特征都可作为识别残余盆地的标志。残余盆地大多经过多次构造的叠加,从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角度可将这一过程抽象为建造过程、构造过程和信息记录过程。要认识和重建某个地质历史时期盆地的原始构造格局和沉积特征,就必须除去后期叠加的构造层和构造变形,即反序构造分析法。该方法主要包括构造成像、变形年代确定和变形恢复等几项关键技术。残余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复杂,一般分两个步骤对其进行油气地质评价 :一是运用反演技术恢复原型盆地构造格局、沉积特征以及原生油气地质特征;二是以原型盆地为出发点,运用正演技术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将结果与现存实际对照,修正主观因素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建立盆地改造过程中空间结构层次、时间发生序次与成烃、成藏事件的时空耦合关系,并由此深化对油气形成和聚集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的盆地形成与分类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青藏高原内由北向南主要发育有4条巨型断裂构造带:南昆仑断裂构造带、龙木错—金沙江断裂构造带、班公湖—怒江断裂构造带和雅鲁藏布江断裂构造带,以之为界,可以把青藏高原划分为昆仑块体、巴颜喀拉块体、羌塘—昌都块体、冈底斯块体、喜马拉雅块体。各块体内发育了多个中新生代“残留盆地”,它们大多为“叠合盆地”。根据青藏高原内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地层的发育特征,结合板块构造理论,可把青藏高原划分为27个中新生代“残留盆地”,依其原型盆地性质可把其归纳为板内裂陷、被动陆缘、弧间和弧前等4种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8.
沉积盆地超压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超压在全球沉积盆地分布广泛,超压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超压形成机制主要分为3类:①与应力有关的生压作用;②地层孔隙流体体积增大引起的生压作用;③流体流动和浮力的增压作用。指出超压不仅能改善深部储层的储集性能,增加其上覆盖层的封盖能力,而且是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动力,能够加快和促进油气幕式运聚成藏,但是,对超压的形成机制和意义还存在一些争议,诸如超压对有机质生烃的具体影响和幕式成藏的周期性等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的对比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中国沉积盆地多为叠合型盆地,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普遍存在。根据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深埋改造型、热事件改造型和应力改造型。由于区域地质背景与盆地演化历程的不同,中国北方各盆地的古地温场存在较大差异。古生代华北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稳定克拉通之上,克拉通面积大,沉积构造稳定,地温梯度低;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之上,经历了裂陷作用,构造活动性强,地温梯度高。中生代晚期阿尔金断裂以东沉积盆地地温梯度普遍高于阿尔金断裂以西沉积盆地,构造活动性强,强烈的构造运动引发了岩浆活动及地壳深部热活动,表明存在一期强烈的具有区域规模的构造热事件;阿尔金断裂以西为挤压坳陷型盆地,地温梯度普遍较低。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处于拉张背景,沉积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高;而西部处于地壳挤压增厚构造背景,沉积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沉积盆地地层原始厚度的恢复主要有压实法、压实系数法、脱压实法、镜质体反射率法和地质统计模型法。纵观这些方法,大多数受应用条件、适用范围的限制,难于推广;有的方法虽很精确,但计算过程繁杂,应用起来十分不便;有的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和较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有鉴于此,在系统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某人工井地层原始厚度恢复结果为蓝本,充分考虑碎屑岩的岩性特征,绘制了地层原始厚度恢复经验图版。运用该图版,只要知道盆地地层现今的观察厚度和岩性,便可直接查到地层的原始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