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Web应用组件开发中出现的配置复杂和登录认证编码冗长等问题,分析了Servlet过滤器的特点和功能,论述了Servlet过滤器的工作过程以及组成Servlet过滤链的部署与实现方式.提出了用Servlet过滤链简化数据库登录认证配置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认证授权系统难于重用的缺点,通过对Acegi的扩展,应用AOP技术,设计实现了在运行期能够动态改变权限的安全系统.系统通过过滤器链实现对访问的认证,配置拦截器完成授权工作,实现了多种认证机制的统一,权限管理简便,增强了控制资源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微灌用砂过滤器堵塞与反冲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过滤与堵塞的规律,即过滤时表层堵塞比下层严重.随着过滤运行时间的延续.滤层堵塞由表层逐渐向下层推移;根据反冲洗试验结果,提出了最佳反冲洗强度和最佳膨胀率,并对反冲洗效果进行了实际验证,为正确设计农用砂过滤器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4.
A356铝熔体的复合过滤器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陶瓷过滤器(CFF)的基础上,以浸涂方式在过滤系统中加入JDN-1熔剂,形成复合陶瓷过滤器(CCFF),进而从传质、捕获和保持3个过程分析比较CFF和CCFF的夹杂过滤机理,最终得到A356铝熔体在CCFF模型下的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5.
针对企业构建统一门户平台进行应用集中时面临的\"身份集成\"的问题,提出了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方案.基于Web单点登录的基本架构及其实现条件,引入集中认证服务(CAS)单点登录的开源工具,描述了CAS协议模型,对其单点登录的实现流程和协议进行了安全性分析.通过简单的环境配置和Java编程,对基于CAS的单点登录(SSO)模型作了实验性开发,并验证了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贝叶斯网络在过滤垃圾邮件算法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在用户数据流中删除垃圾邮件,研究了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自适应邮件过滤系统.在对正常和垃圾2类邮件误分类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概率性的学习方法创建满足过滤任务需要的过滤器,且讨论使用邮件域名特征变量进行特定邮件过滤并设计了过滤器,最后对实际邮件组进行操作,验证了算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用户登录校园网内各应用系统时都必须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问题.同时为管理员维护用户管理系统提供方便,基于JBoss设计统一身份认证管理系统.该系统以LDAP目录库和关系数据库组成数据中心平台.在此平台上利用JBoss提供的开源JBoss SSO Framework实现用户统一管理、角色权限统一管理和单点登录的功能.实际应用表明.系统运行时有效降低了管理用户信息的开销和用户注册及认证次数.  相似文献   

8.
现场试验研究表明,游泳池压力过滤器现规范下的过滤速度成数倍提高,并不会对过滤水质或效率产生影响,说明目前压力过滤器设计过滤速度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由此可大大缩小所需过滤器的尺寸与占地面积,从而降低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9.
过滤器是保障液压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辅助元件,为了保证液压系统可靠工作,延长液压元件的使用寿命,设计了两种新型过滤器:粗精组合双重过滤器和两(多)级过滤器,前者可以将粗过滤和精过滤在同一过滤器中完成,简化液压系统;后者通过加大过滤面积,在第一级过滤器失效时,启动第二级过滤,延长过滤器的使用寿命,另外可以利用在线式污染度传感器实现液压系统的主动维护.  相似文献   

10.
过滤器是保障液压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辅助元件,为了保证液压系统可靠工作,延长液压元件的使用寿命,设计了两种新型过滤器:粗精组合双重过滤器和两(多)级过滤器,前者可以将粗过滤和精过滤在同一过滤器中完成,简化液压系统;后者通过加大过滤面积,在第一级过滤器失效时,启动第二级过滤,延长过滤器的使用寿命,另外可以利用在线式污染度传感器实现液压系统的主动维护.  相似文献   

11.
针对已有的身份认证机制在认证阶段将消耗大量的通信开销问题,根据"基站"通信原理提出一种新型认证解决方案.提出"区域"和"区号"的概念,通过对节点划分区域、配置区号,并在相应区域中选定一个节点存储该区域中所有节点的信息,则称该节点为"基站".同时该"基站"还存储其他区域的"基站"信息。当某区域的节点需验证本区域内或其他区域内节点时,只要要求对方告知"区号",便可知道其所属"区域",通过发起验证信息给自己所属的"基站",要求对方所属"基站"去验证节点的合法性.该方案可以极大降低节点认证阶段的通信开销并有效阻止外部节点的攻击.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Web应用程序中合法用户身份被非法窃取的风险,同时提高应用系统机密性及完整性,提出了一种基于AOP的安全会话管理方法。该方法关联远程IP地址与会话标识符(SessionID),通过对访问请求的关联性分析验证合法用户身份,从而应对Web应用程序中常见的失效身份验证与会话管理问题。通过方面(Aspect)封装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经编织后的Web应用程序无需修改原业务逻辑代码,就能有效提升自身会话管理机制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保障用户数据不遭受未授权访问。  相似文献   

13.
密钥管理是公钥密码基础设施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密码系统中,一般用密钥数据库来存储大量的用户密钥。密钥管理在理论研究上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在实践中仍有很多问题。作者在文中讨论了密钥管理的技术问题,设计了数据库中公钥和私钥的数据结构,并针对公钥和私钥不同的安全性要求设计了对密钥数据的认证方案。在方案中对私钥数据加密存储,用消息认证码方式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该方案对PKI的密钥数据库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组密码的加密认证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造了发组密码结构的加密认证码,并证明了它的安全性完全信赖于分组密码的安全性。对一类简易的迭代加密认证码,证明了其一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基于CUDA的中值滤波并行加速算法存在的编程复杂,图像数据提取和显示环节实现繁琐等问题提出了利用MATLAB和OpenACC结合的并行算法。该算法采用MATLAB实现图像的提取并转换成数组文件,之后利用OpenACC实现串行代码到并行代码的转换并处理MATLAB转换的数组文件,最后通过MATLAB将滤波后的数据显示成图像。通过仿真实验进行中值滤波算法的加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在大量减少代码转换工作量的情况下加速效果较串行程序提升明显,且与CUDA加速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一个不保密的认证码中,其编码法则的最小个数,以及在达到这个最小个数时对应的认证码的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有限域上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构造一种多发送认证码

王秀丽,王利娜,郝雅坤

(中国民航大学 理学院, 天津 300300)

创新点说明:

1) 利用代数组合方法计算出有限域上非奇异对称阵的个数;

2) 巧妙利用有限域上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及对称阵的一些特殊性质,构造一个多发送认证码。

研究目的:

借助于有限域上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及对称阵的一些特殊性质,通过代数组合方法构造了一个多发送认证码,计算出了有限域上非奇异对称阵的个数;计算了相关参数,包括:这个码的信源 的个数, 接收者标签 的个数, 第 个发送者的标签的个数 , 第 个发送者的密钥 的个数 ,接收者的密钥 的个数;最后计算了敌方对接收者发动的模仿攻击,敌方对接收者发动的替换攻击、恶意发送者的群体对接收者发动联合模仿攻击成功的最大概率。

研究方法:

首先研究了有限域上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及对称阵的一些特殊性质,之后借助于这些性质构造了一个多发送认证码,通过代数组合方法计算了相关参数,最后计算了三种攻击成功的概率。

结果:

1)计算这个码的参数:信源的个数、第 个发送者的标签的个数和接收者标签的个数 ; 第 个发送者的密钥的个数 ;接收者的密钥的个数 。

2)三种攻击成功的概率: 敌方对接收者发动的模仿攻击,敌方对接收者发动的替换攻击、恶意发送者的群体对接收者发动联合模仿攻击成功的最大概率分别是:

结论:

计算出了有限域上非奇异对称阵的个数,这个是本文的创新点;计算了这个码的相关参数:接收者标签的个数,第 个发送者的标签的个数, 第 个发送者的密钥的个数,接收者的密钥的个数;计算了三种攻击成功的概率。

关键词:多发送认证码;非奇异对称阵;特征值;特征向量;有限域

  相似文献   

18.
结合校园网流量费查询系统的开发 ,介绍了利用IDC技术在Internet上发布数据库信息的方法 ,对其工作原理、ODBC数据源指定、用户身份认证、IDC脚本文件和HTML模板文件的结构与设计等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并分析了这种技术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在对低成本RFID系统的安全需求,以及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UF)在RFID认证中应用的理论可行性分析基础上,对一种基于PUF的认证协议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协议只能实现读写器对标签的单向认证,且效率非常低.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PUF的RFID通用认证模式.该认证模式可以在保证安全认证的同时,提高认证效率,实现标签和读写器之间的双向认证.  相似文献   

20.
对分组密码算法CCM、CMAC加密模式进行描述,用可证安全性理论对它们进行相关研究和证明,并对各种证明情况在不同通信环境下的使用作出说明。针对认证工作模式用流程图的方式进行描述,同时证明了所有标准化的运算模式对于不同的使用环境是安全的。所研究内容对于2007年7月公布的GCM模式仍然适用,而且对于新的运算模式设计,可证安全性仍然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