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提高沁水盆地郑庄D区块山区煤层气三维地震勘探的成像品质,选择制约其成像品质的静校正、信噪比、偏移成像等关键处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高精度静校正联合技术、叠前多域"递进"去噪技术、"渐进+迭代"偏移速度建模技术等适用于山区煤层气三维地震资料的配套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2.
赵显宗 《西部探矿工程》2012,24(3):155-158,161
山区地形变化大,基岩裸露,山谷中多冲击物,地震施工困难,各种波干扰严重,记录质量较差,三维地震叠后时间偏移成像困难,为此进行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通过对比叠前、叠后时间偏移剖面,可以发现叠前时间偏移剖面能够较好地反映深层构造及大倾角地层情况,其信噪比较高,地震剖面同相轴连续性好,断点清晰,处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地质构造准确成像是煤矿地震勘探的关键。随着煤矿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对地震成像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借助在新元矿区开展的三维地震资料二次处理项目,重点针对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各个技术环节的不断试验及对比分析,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最终在矿区二次精细处理技术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叠前时间偏移对于中深层的复杂构造和断裂系统有着较好的地质成像效果,且能够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和准确归位成像,因而得以推广应用。针对山西某勘探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并对叠后和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叠前偏移成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煤田构造断裂带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顾桥矿南一、南二采区内断裂带构造成像精度,对地震勘探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成像进行了研究。经分析勘探区地质资料和原始地震资料,采用保幅处理的方法得到了高信噪比的叠前道集,将偏移后的共反射点道集反动校后多次迭代修改均方根速度,并由此建立了精确的均方根速度场,选取了合适偏移算法及多种偏移参数——偏移孔径、拉伸算子、反假频算子等,最终完成叠前时间偏移。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剖面与叠后时间偏移相比横向连续性明显增强,信噪比提高,并且偏移归位与钻孔揭露情况吻合程度高。叠前时间偏移特别适合煤矿复杂地质条件下断层构造相对密集的小地块三维地震资料处理。  相似文献   

6.
王宏友  王立国 《西部探矿工程》2012,24(5):137-138,140
在地形复杂的山区,进行陡倾角煤层地震数据处理,偏移归位是一项关键技术。叠前时间偏移技术为实现地震资料的准确偏移归位提供了可靠的方法。通过对工区内地震资料研究,采用相应的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流程,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大杨树盆地经过多期建造和改造,断裂发育、构造复杂,地层速度横向变化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使得地震数据的信噪比较低,很难获得准确的地下构造成像。针对复杂断裂带构造成像困难的问题,从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原理入手,应用了偏移孔径内所有的地震波场数据以及各方向波场的方位信息,在角度域对成像道集进行构建,通过镜像加权得到高质量的地下构造成像资料。常规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与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资料的对比结果表明,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能够满足构造精细解释和勘探生产的地质需求。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北部凹陷断裂发育,石炭—二叠系地层倾角大,构造复杂且横纵向变化剧烈,地震反射信号弱、资料信噪比低。常规的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复杂构造成像问题,但是成像方法和适应条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该地区低信噪比的地震资料,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成像效果。应用全方位角深度域成像处理技术,在松辽盆地低信噪比资料处理中成像效果明显,实现了深层陡倾角构造弱反射信号的良好成像。  相似文献   

9.
地震数据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前时间偏移是基于绕射叠加成像原则,直接在时间域进行偏移处理,然后再做叠加,以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数据处理过程中保证分辨率和振幅,在CRP道集上进行速度分析,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构造成像效果和保幅性,能够解决叠后时间偏移存在的不足,满足大多数探区对地震资料的精度要求,是解决煤田高陡地质构造、小断层、断点、陷落柱等复杂构造成像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王佐强  吴博 《西部探矿工程》2014,(5):125-128,132
"U"型向斜地层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于常规煤田地震勘探所涉及的地震地质条件更为复杂,无论是油田、煤田常规的地震勘探方法均都不能直接套用,山地大倾角的三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3D反射面的发散,增加反射面元道集同相叠加,及多反射界面形成的反射波的还原归位问题。而静校正技术和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正演模型入手,指出"U"型体反射波的特征、传播路径等。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存在静校正、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准确速度估计和偏移成像等处理难点。  相似文献   

11.
在煤层倾角大的勘探区,采用叠后时间偏移会存在较大的非同相叠加问题,造成三维数据体的成像效果较差,有时会难以成像,得到的数据体不能用于资料解释。以青海省鱼卡煤田三维地震勘探为例,针对中深部断层及褶皱非常发育、地层倾角大且变化剧烈、主要目的层的层间距变化大的特点,采用叠前时间偏移的处理技术进行三维空间归位,成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高密度宽方位处理是高精度地震勘探一体化技术,随着地震勘探精度要求的提高,应用宽方位地震勘探已经成为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宽方位数据采集相对于窄方位数据采集而言,具有能够提高波场采样率,提升目的层照明度,以及改善多次波衰减效果等优势。基于偏移距矢量片(Offset Vector Tile)处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宽方位处理方法,能够提供振幅和方位信息保真的叠前道集,以及解决宽方位采集的各向异性问题,因此,对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OVT道集的抽取、数据规则化、OVT域叠前时间偏移以及方位各向异性校正等技术。通过对H地区高密度宽方位地震资料的应用效果分析,基于OVT域的处理,可以充分利用宽方位地震资料的优势,消除方位各向异性时差,使偏移剖面成像精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陈昌武 《中州煤炭》2016,(9):130-134
皖江地区沉积多套页岩地层,是良好的页岩气储气层。页岩与围岩波阻抗较小,且褶曲与断裂构造发育,地形复杂,地震勘探激发、接收条件较差,原始资料信噪比较低,叠前使用多域去噪技术,分类、分频对不同数据集噪声进行精细分析和有效去噪。对低信噪比资料在资料处理各个阶段使用多个模块逐步压制各类干扰和提高信噪比,利用多聚焦成像技术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方法对复杂地质构造成像,可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震勘探AVO技术预测煤层气(CBM)的风险主要来自地震预处理对反射振幅的改造,这种改造对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处理虽然是必要的,但是对煤层气AVO分析却存在一定影响。类似砂岩含气储层的AVO预处理,相对振幅保持是煤层气AVO分析预处理秉持的基本原则,煤层气储层第IV类AVO异常使得其预处理又区别于一般砂岩含气储层。径向道滤波线性噪音衰减技术、高低频分离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技术、保幅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是解决煤层气AVO分析预处理中线性干扰、近地表异常、空间成像引起的振幅变化问题的关键技术。野外数据试验表明:3项关键技术可以满足相对振幅保持处理要求,最大程度保留煤层气AVO第IV类振幅异常,有利于实现煤层气AVO分析和提高煤层气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5.
在复杂的地质构造地区,当地层倾角较大时,基于水平层状介质模型的水平叠加以及叠后时间偏移处理方法无法解决构造成像问题。自适应偏移孔径Kirchhoff保幅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由于具有偏移效率高、偏移精度高、保幅性好的特点,因此常用该种偏移方法作为首选。在研究区采用自适应偏移孔径Kirchhoff这种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达到资料的预期处理精度。  相似文献   

16.
江微娜 《中州煤炭》2019,(10):73-78,84
连片处理的关键技术就是一致性处理。然而,由于地震数据采集时间的大跨度和变化的采集方法,不同区块之间的能量、频率和相位存在不一致性,难以进行叠前时间偏移连片处理。因此,连片一致性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振幅、频率和相位的一致性处理。实际应用表明,根据不同区块原始数据特点,采用振幅均衡技术、球面扩散补偿方法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方法,建立了适用于LG区块的连片振幅一致性处理流程,解决了研究区块不同三维工区间以及各区块内能量不均衡问题,提高了拼接带地震反射成像精度,准确落实地层的构造形态和接触关系,提高了区域整体三维地震解释精度及可靠性,提升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再处理解释过程中,采用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新技术,实行目标处理,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化地质解释,满足了矿井生产对地质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陡倾角煤层勘探区的地震数据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煤层倾角变化范围30~60.的王家山矿区为例,选择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及叠后时间偏移3种方法进行资料处理.实际处理结果表明:叠后时间偏移适用于地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区域;叠前时间偏移能解决共反射点叠加的问题,不能解决地下绕射点与成像点不重合的问题,主要适用于地下速度横向变化不太复杂的地区;当地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时,只有叠前深度偏移能够同时实现共反射点的叠加和绕射点的归位.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在复杂山区开展高密度三维地震的有效性,并针对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特点提出了有关采集技术参数选择原则;在处理过程中除常规处理程序外,应着重注意静校正、振幅补偿、提高分辨率和叠前时间偏移这几个关键流程;在解释时,得到高保真高频率高分辨率的数据体,这样就可以运用多种属性体综合解释技术,有利于小构造的发现和解释。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视,煤层气储层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煤层气储层内部结构特征的精细描述和刻画,以及对煤储层的含气性和渗透性预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煤层气藏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特征,使得常规物理勘探方法难以对煤层气储层进行有效的研究,而地震技术则显示出其巨大优势。如利用地震技术解释煤储层构造;地震属性分析的方法研究薄煤层厚度;叠前AVO反演技术、叠前弹性阻抗(EI)反演技术和叠后波阻抗(AI)反演技术对煤储层含气性的预测;叠前方位AVO反演技术和地震反射层的曲率属性分析技术对煤储层渗透性的预测。经研究及实践表明,地震技术在煤储层研究中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