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适应性是生态适应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京西山地古村落水适应性生态智慧,分析其村落选址、路网排水系统、调蓄池塘、复合农业生产模式等经验做法,以及朴素的水环境管理理念,并提出学习古村落水适应性生态智慧,不仅对目前的古村落走出发展困境、寻求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立“与自然相协调”、“多目标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夏桂平  黄艳芳 《华中建筑》2007,25(9):106-107,110
该文分析了建筑设计思路趋向的四种类型,并结合当今自然价值观的转型现状,从广义生态视角,就社会性、地域性、自然性等三个方面,对建筑设计的生态适应性趋势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应用适应性理论,从城市选址、空间格局及形态、肌理脉络和防洪治河技术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古代苏州在地形、水系及气候方面的自然适应性,结果表明:古代苏州选址依托自然,选择城址于水网地区的地势稍高处,体现了“兼顾安全与发展”的城市选址思想。空间格局和形态方面,以水系为脉络,组织城市空间,形成双棋盘格局;顺应水文特征,将城墙设计成“亚”字形,这些都体现了规划设计中通过“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而适应水文环境的思想。通过城市方位布局以适应季风,引导城市通风,并结合密布的水网,有效改善城市微气候,体现了古老的城市生物气候适应法则,运用“顺天应人”的防洪治河技术,“得水之利,而避水之害”①。这些自然适应性表现出城市与自然亲近、共存、共荣的思想观念和规划设计生态智慧,对目前的城市可持续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刘盛华  倪阳 《中外建筑》2023,(2):114-118
在智慧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时代思潮、环境气候、功能需求几方面都对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放建筑理论为住宅的长效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而适应性设计策略则是其中的研究重点。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概括梳理出住宅的多义空间、整体模块、隔断墙体、多样部品、改造接口等5种不同维度的典型适应性设计策略,并分析智慧时代的建筑特点及理念需求,结合时代需求总结出信息交互、批量定制、长效适应几方面的住宅适应性发展趋势,以期为面向智慧时代的居住建筑长效适应性设计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科奇  于爽 《门窗》2013,(5):256+258
住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应当要能适应当地的环境尤其是气候,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大庆市由于其城市性质特殊性和资源的丰富性是东北地区能源性城市中的代表性城市。大庆全市范围内共有各类湖泊、泡沼284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应当造就特殊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建筑单体形式。本文基于大庆的湿地环境,从住宅设计适应湿地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湿地小气候方面入手,研究大庆市住宅适应滨水环境的设计对策,为改善大庆市的居住条件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齐彦波  徐飞鹏 《山西建筑》2007,33(28):27-28
简单介绍了适应性住宅的基本概念,深入探讨了适应性住宅研究的意义,结合青岛九洲千城住区适应性住宅设计实践,阐述了适应性住宅设计的基本目标、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并通过户型变化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位于自然、城市和基础设施彼此相互混杂景观中的城市湿地的生态设计方法。相对于远离城市的自然环境湿地,洲仔湿地的恢复可以说是一个如何将“自然引入城市”的典范。洲仔湿地邻近高雄高速铁路站,周围环绕不断发展中的高密度住宅群,在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却具有丰富的景观多样性和贯穿全区的生态流。为解决在湿地恢复过程中所遇到的三个问题(自然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冲突:野生生物生境和城市公园之间的冲突;自然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冲突),提出了三个城市生态愿景,重新定义了“人地关系”,同时也提出了在高密度城市居住环境中,设计可以作为生态介入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   总被引:241,自引:7,他引:241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最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包括: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4条基本原理,生态设计不是一咱奢侈,而是必须:生态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生态设计更是一种伦理,生态设计应该是经济的,也必须是美的。  相似文献   

9.
以秦巴山区乡村的建筑为研究对象,对乡村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进行探索,在满足当地村民住宅的安全、舒适、经济、美观的基本需求上,满足使用者更高一级的需求;同时提出生态化设计原则,采用适应地貌环境、适合农耕生产的建筑形式以及节能的建造技术,使住宅舒适、美观。通过现状调研,剖析当地民居建设的经验与不足,归纳山区乡村建筑生态化的特征,提出考虑地理适应性、建筑适合性和技术适宜性角度的建筑生态化营造方法,该方法可为其他相似地区生态民居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学界 公认的传入我国的时间大概为2 0 世纪8 0 年代,而经过深入挖掘,长春作为中国四大 “园林城市”中唯一一个寒冷地区的城市, 在20世纪30代初即在东西方营城思想的共 同引导下进行了城市尺度的生态规划及生态 实践探索,是我国罕有的较早运用生态规划 思想及生态智慧观建设实施的城市,将我国 城市开展生态规划实践的时间向前推进了 近半个世纪,为我国生态城市理论方法系统 的完善提供了有力证据。通过对长春市经典 的、已实施建设的“流绿空间”体系的提炼, 也为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实践研究提供一个 典型的、鲜活的范式及城市案例。且在对长 春市近百年来城市发展演进史的回顾基础 上,从生态规划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与生态蒙 昧嬗变进行解译,通过与同时期、同级别和 同类型城市的生态空间特征进行差异性对 比,剖析10余个历史时期长春生态实践历程 中生态规划思想内核的特点及其变化,对长 春市生态规划思想内核萌芽、波动和复兴的 嬗变进行解读,能够为未来其他城市的城市 双修提供新的生态智慧范式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典型山地水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相关历史文献、历史地图的整理,以及对丽江古城的土地利用、建筑群落、景观环境等实地调查获得相关城市空间和水系图纸的分析上,分别从古城选址、规划、空间格局和视觉美、防洪技术等方面探索了丽江古城建设与水文环境的关系。丽江古城“逐水而居”选址和“理水而兴”规划,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场所:景观元素与聚落的特定场景联系在一起,形成“水城相融”的视觉美;护水、循环用水、防洪等与自然相适应的水利技术贯彻城市基础工程。这些蕴含了丰富的城市形态适应水文环境的生态智慧,表现在城市选址充分利用了水系资源,城市与水系实现了空间布局、功能过程的协同发展、城市工程方面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发挥水文环境的长处,规避短处。值得当今城市规划建设所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周仿颐 《山西建筑》2009,35(33):10-11
阐述了生态设计的概念,并从可再生资源、建筑中生物学的应用、科技的生态化及有记忆的建筑这四个方面说明了对建筑中的生态设计这一问题的理解,并提出了生态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建筑师应该着眼于全局,把建筑真正融入到自然之中,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相似文献   

13.
居住建筑适应性设计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时章  潘宜 《建筑》2000,(9):31-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居住建筑发展正以其惊人的速度和庞大的规模令世人瞩目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居住建筑已从“量”的满足上升到对“质”的追求。居住水平的提高以一定量的居住空间为基础 ,又以居住环境质量改善为标志 ,居住环境的概念不仅是物理环境、生态环境 ,还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而对因生活方式变迁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居住需要 ,居住建筑的功能和形态设计必须提高适应能力 ,以满足居住者不同的和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居住需求。一、适应生活方式演变 ,以人为本的生活设计观是居住建筑适应性设计的出发点设计是设…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了 2006年有3件事掀起了一些波澜并引起人们的深入关注——“北京30万吨沙尘暴的沉重”,“石油涨价”和“地产新政”,如果因为石油涨价而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从而使城市的公共交通得以发展,并重摘自行车王国的桂冠,倒是一件幸事。  相似文献   

15.
郑云瀚 《华中建筑》2006,24(11):108-111
该文通过分析云南民居对地理环境、气候环境、资源环境的适应性.提出一个借鍪地方传统建筑的生态视角.达到推动生态建筑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延续和发展地域建筑特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舒欣  季元 《建筑师》2013,(6):12-19
气候适应性建筑表皮作为建筑物与空气、阳光、阴影和水的分界面。是协调内外环境的智能面层,已成为建筑表皮发展的新趋势。整合设计过程(IDP)也为可持续建筑设计(SBD)带来了新的契机。包括设计的创新以及设计决策的客观性。实际案例选择的建筑实践是将气候与地域文脉整合设计的典型案例,通过丰富的图例试图揭示气候适应性表皮构件复杂的层次关系。并体现出隐藏在建筑表皮外观下的建筑系统整合过程,凸显了整合设计的介入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包括: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几条基本原理。生态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生态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生态设计更是一种伦理;生态设计应该是经济的,也必须是美的。  相似文献   

18.
高明 《建筑与文化》2014,(4):125-126
彝族民居建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选址环境、形体布局、结构构架、节点构造、材料利用等方面都体现了对生态的适应.本文通过分析彝族民居的建造特点,探讨地域建筑与自然环境、地形结合的方式,和对于现代地域建筑的建造启示.  相似文献   

19.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了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增强景观类型多样性,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湿地的潜力,并对滨水湿地拥有的开放空间、生态功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利用。本文以城市湿地环境为对象,结合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进行尝试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程晴 《居业》2021,(3):20-21
湘西传统侗族居民具有较为独特的民族特性,其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建筑结构,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建筑方面设计财富,对于行业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本文深入分析湘西传统侗族居民建筑呈现出的特点,明确基于生态适应性湘西传统侗族民居建筑改造设计原则,以此为基础提出合理地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