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文25东断块开发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充分的资料收集和处理的基础上,根据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需要.采用所编制的多井剩余油评价软件.对文25东断块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分层系的综合评价.揭示了该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今后的挖潜方向。实际资料证明.剩余油分布预测结果与油田实际情况比较相符。  相似文献   

2.
文南油田文95断块区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随着中原油田开发程序的不断提高,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主力油层相继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油藏开发中暴露出的问题是井网不完善、水驱控制程度低、层间矛盾突出、注水效果不明显。为了适应开发阶段的需要,了解和掌握油藏中剩余油的宏观和微观的空间颁由,确定其剩余油储量、剩余可采储量,是油藏下部挖潜的重要依据。文95块沙三中油藏是文南油田最早投入开发且开发效果最好的区块之一。在精细油藏描述地质模型上,对油藏的开发关况进行分析,充分利用油水井产、注两个剖面、C/O比测井资料、2高速井水淹状况分析评价,应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技术,将剩余油分布从定笥化到定经、可视化。通过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影响剩余油发布的地质和开发因素,对文95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3方面的研究;未动用或少动用的油砂体形成的剩余油;已动用油层的平面剩余油滞留区;层内非均质形成的剩余油。  相似文献   

3.
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体系预测的基础”,本深入研究了油藏系统不确定性的怀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的可靠性,进而讨论了三维地质模型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型定量研究,预测剩余油空间分布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商河油田岩石物理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算出的商河油田储层的流动带指标.对商河油田沙二下砂岩储层岩石物理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预测,并对其岩石物理相分布图和沉积微相图进行了比较。利用划分的4大类岩石物理相成果.探讨了岩石物理相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指出II、III类岩石物理相是该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5.
以渤南油田五六区为例,从钻井、地质、测井、开发动态资料入手,研究油藏的开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小层为单位,运用黑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沉积微相分析了剩余油分布情况,提出挖潜区块.同时,利用所得认识,为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溪南庄油田水锥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岩底水油藏水锥特征研究及其剩余油分布预测是油田开发技术中的一个难题,该文根据物持平衡和油气层渗流力学原理,通过对溪南庄油田水锥特征的研究,从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定量描述了水锥孔隙体积在平剖面上的分布规律,指出该油藏水侵属非稳定状态水侵,水侵方式是底水锥进,剖面上水淹程度与油层打开程度密切相关,水锥高度大于未射开油层有效厚度。油层可能被水淹,平面上根据水锥波及范围,划分了五个可能存在的剩余油分  相似文献   

7.
以文东油田文13北块为研究对象,在精确地质建模的基础上,对该油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拟合了油田的生产动态,得出了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根据油田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几种方案并进行了预测,对油藏实际开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喇嘛甸油田南块井网加密前后萨尔图油层的变化看出,低弯曲分流河道砂体的窄条带形状分布随着井网的加密变得更为明显,而且对差油层更需要分解成单砂体来认识。通过分层测试、水淹层解释等资料对喇嘛甸油田萨尔图油层剩余油分布状况作了分析,按其影响因素分为注采不完善、油层的变差部位或变差部位遮挡、油水升间油层连通异常、新钻遇的未水淹层四种类型。同时提出了对剩余油挖潜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及开发调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五号桩油田桩75块特高含水期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优化开发调整方案,采取钻补充完善井、改变液流方向等措施,可有效地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和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从油藏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和注水开发现状等方面分析入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陵76井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平面上剩余油分布主要集中在断层附近、岩性尖灭区、注水非主流区、物性较差油砂体、注采井网不完善区以及面积较小的油砂体上。由于陵76区块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造成油井纵向上出力不均,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的油砂体未压开层多,大部分油井含水较低,是下一步挖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韵律层内的剩余油已成为油田开发后期调整挖潜的主要目标,根据精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认识层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可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后期的开发调整。以胜坨油田胜二区8砂组的地质条件为基础建立概念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同一个韵律层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驱计算至高含水期后,在同一个韵律层内,垂向上上部小层剩余油饱和度高,下部小层剩余油饱和度低,接近于残余油饱和度;小层厚度越小,油、水的地下密度差越大,原油黏度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而注水井射孔位置对韵律层内垂向上剩余油的分布基本没有影响。因此,对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的胜坨油田,后期调整挖潜的目标是韵律层内的上部层段。   相似文献   

12.
胜坨油田厚油层内夹层分布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74-81单元为原型建立了概念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夹层条件对韵律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夹层渗透性较差、平面分布区域较大、层间局部射孔不对应等条件下,夹层对剩余油分布影响较大,容易在靠近夹层底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夹层位于注采井之间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往往大于位于注入井或生产井附近;对于正韵律油藏,夹层的存在一般有利于开发,而对于反韵律油藏恰好相反。胜二区沙二段74-81单元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考虑夹层的分布对历史拟合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商河油田商三区沙二下储层敏感性分析表明.速敏指数为0.2左右,属弱敏感;平均水敏和盐敏指数为0.1~0.2.储层对矿化度的敏感性较弱;当注入水的pH小于8时,碱敏较弱;酸敏为弱至中等。这5种敏感性对研究区沙二下储层的伤害均不严重.因此注水开发中发生注水困难和产液困难的现象不应是储层敏感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商河油田商二区注水并储层注入能力下降问题.通过室内静态评价实验以及岩心流动实验.研究了该油田注入水与储层的配伍性。结果表明:商二区储层注入水与地层水混合后有结垢趋势.注入水与储层原油配伍性较好,与储层岩石接触后无粘土膨胀现象;注入水水质指标中细菌含量、固体颗粒含量较大,引起渗透率下降,建议油田在注水过程中加强防垢措施,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15.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1油藏东部、北部被边水圈闭,西部、南部为岩性尖灭,属于构造-岩性油气藏,沉积主体主要为来自东北部无缘的末端扇沉积,含油砂体主体以末端扇的分流河道砂体和近水道漫溢砂体沉积为主。油藏内部构造复杂,含油区域多受断层封闭,但为一套油水系统。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油藏内部油、水分布变得异常复杂,控制和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较多,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结合测井、沉积相等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指出了油藏调整挖潜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北二东西块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大庆油田北二东西块的开发现状,在充分考虑地层非均质性、沉积相分布的基础上,利用FCM、Petrel软件对渗透率、孔隙度、有效厚度等属性,按照沉积相带图进行相约束插值,建立了精细相控地质模型.通过Eclipse模拟软件E100主模块的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对该区块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并给出了剩余油分布的9种类型.结果表明,三维可视化建模、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和剩余油定量研究一体化的油藏工程方法,为补充和发展剩余油分布描述技术以及下一步有针对性地挖潜增产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双河油田Ⅴ下层系油藏特征建立非均质模型,得到不同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式;分析不同地质、开发条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注采井组生产井综合含水率达到95%时,采出程度、剩余油非均质程度与不同因素(提液速度、井距、平面渗透率级差、地层倾角、油层厚度)的关系式。分别应用回归公式和数值模拟对双河油田五点井网的采出程度、剩余油非均质程度进行计算,二者结果误差均小于10%。综合运用回归公式定量描述剩余油及井组剩余油分布模式对今后实际油田注采井组单元后期开发调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应用精细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庆油田北二东西块的开发现状,在充分考虑地层非均质性、沉积相分布的基础上,利用FCM、Petrel软件对渗透率、孔隙度和有效厚度等属性按照沉积相带图进行相约束插值,建立了精细相控地质模型。利用Eclipse模拟软件E100主模块的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对该区块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分布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并给出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的9种类型。结果表明,具有一定厚度的中、低渗薄差层聚合物驱动用较差,聚合物驱后剩余可采储量相对较高,应作为下步重点挖潜对象。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30断块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该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结合储层沉积微相的研究和油藏开发动态分析。认为高30断块剩余油的成因主要是地质(储层非均质性、储层沉积微相、构造等)和工程(井网、注采系统完善程度以及注采强度的大小)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高30断块油藏进行开发调整挖潜的方向;经矿场试验后,见到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