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17)
<正>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今天我要强调,教师也需要减负。"确实,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抽调中小学教师等事宜,给了学校和教师许多的负担,对教育教学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教育该如何减负?倘若能释放出更多的自由空间,学校和教师又该如何更好地聚焦于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5)
<正>农村学校和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扬长避短,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呢?我做了以下两方面探索:第一,转变教育观念,减负减压,轻松课改一是从"小"做起,完成"三个明白"。通过教育实践,让教师明白课程改革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教学中一个小的尝试、课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4)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在新课标、素质教育大形势下,应如何面对教学与高考的关系?各个学校又是如何要求教师的?老师又是如何既让学生减负,同时也让自己减负的?本文从一个普通县级高中的一线教师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2)
<正>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停止小学老师用手机微信和QQ对学生及家长布置和提交作业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网明确回复称:将完善管理,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明确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35)
新课改政策"减负减压",将小学生放学时间从五点半提前到三点半至四点半,这无形间为家长、学校及社会带来一大难题。"小学生三点半难题"无论是小学生繁重课业真正意义上减负减压的产物,还是对新一轮优化教育职责的警示,都应备受关注。如何在顺应政策的同时,有效地应对难题?文章作者究其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小学生三点半难题,需回归学校"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9)
<正>叶圣陶说:"做一个学校的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到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之兴衰。国家把整个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教育是什么?应该怎样做教育?如何坚守教育的本真?几年来,我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对教育的感悟与追求也由模糊到清晰,由迟疑到坚定,由思索到践行,在责任与使命、激情与理性中执着前行。尊重: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教育才能在健康的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节节深入,"给学生减负"的口号已响彻整个教学领域,变相的家庭作业作为一种出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形成此现象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教师个人因素)与外部原因(评价制度、学校管理以及家长期望因素)。为了扭转这一现象,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学校的教育管理者也应该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和空间;家长要转变观念,给学生独立成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
<正>好的办学主张应该有怎样的内涵特质?如何提炼出既科学又有学校个性的办学主张?经过问卷调查、认真学习、班子研讨、教师讨论等环节,郑州龙门实验学校初步形成了学校的办学主张,即践行"兴发教育",办一所有生命力的学校。学校之所以提出"兴发教育"的办学主张,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形象可以概括为"兴云雨、发生机、乘时变、化万端"。可以说,龙既是中华民族肇兴和发祥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文明兴起和勃发  相似文献   

9.
直播间     
《Planning》2018,(5)
<正>"给学生减负"为何牵动人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件小事引起不少家长关注,那就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表述。中小学生的书包,为何成了如此"高层级"的议题?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下发过《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1990年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还规定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近年来,国家也多次出台"减负令"。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0)
2018年末教育部印发了号称史上最严减负令《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如何响应国家"减负"的号召,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课标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需要教师在教学和练习上有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