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去的背影     
正很多年了,我不敢一个人在深夜独处,床头的灯光像是鬼魅的眼睛。我永远无法忘记母亲离开的那个早晨。尖锐的争吵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母亲的声音,陌生的是我从未听到母亲如此歇斯底里,而让我恐惧的是,母亲撂下"离婚"两个字就走了。记忆中,父母从来没有吵过架,他们总是和和气气的,在外人眼里是那样的般配和恩爱。可是那个早晨,母亲走了,走得很决然。那天,母亲穿了一身非常艳丽的衣服,看起来比平常还要漂亮。现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Z1)
<正>是什么让我如此期待走进你,冬天?我仿佛听到了心的跳动,看到了梦的延绵。我看见了纷纷扬扬的白色精灵,铺天盖地,让我的视线模糊、迷幻,让我的听觉旋转、穿越。那是一场场雪,下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冬天,但都美得不可方物,美得无法形容。如果冬天没有雪,那冬天会成为什么?我无法想象。冬天没有雪,或许就像烧菜没有盐,沙漠中没有骆驼,曲曲弯弯的江南园林没有小桥、廊厅,北京的西山没有漫山遍野的红叶,岁月的储藏室里没有浓酽的酒,吴道子的手中没有笔,伯牙没有琴……让我们跟着以下几篇文章一起走进雪的国度,烧起一盆炭  相似文献   

3.
春雪     
《Planning》2018,(6)
<正>人们常说,北方的冬天要有雪才算是真正的冬天。然而刚过去的那个冬天基本上是无雪的,虽然有一次飘了几片雪花,但还算不上真正的下雪。北方的天气干燥,尤其是冬天,又干又冷。如果能够下一场大雪,是再好不过了。每当听说周边有降雪的消息,我和伙伴们  相似文献   

4.
正一直都很喜欢冬天,特别是冬天那素净的白雪。记得小时候因为想要留住冬天的雪,在下雪的时候便幼稚地把积雪装进玻璃瓶里储存起来,以为这样雪就不会消失了,奶奶看见后告诉我说"雪还是会慢慢融化的",而我固执地不相信。存雪的第一天,雪并没有像奶奶说的那样融化掉,我庆幸地以为奶奶的话是骗我的,而在第二天,我却失望地发现储存在玻璃瓶中的白雪变成了清水,于是伤心了好一会儿。在下雪的冬天,虽然我们会裹上厚厚的棉衣,盖上厚厚的棉被,说话时口中会吐出"白气儿",但因为织物或布料的  相似文献   

5.
去去到扬州     
《Planning》2020,(19):76-80
<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对一个陌生城市的解读已经从最初狂热的视觉主义转向沉迷于对她逝去岁月的缠绕和触摸。我或许有机会结识她,但我永远无法彻底了解她。我面对的是她的外表,她的内在或许也曾远离我。扬州,一幅被唐风宋韵浸染的水墨丹青,拓印在人们曾经的心路里。你无法否认不是被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牵来的脚步。虽然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件发生在诊所里的小事。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着孩子去看病。走进儿科的小屋,才发现里面已经人满为患了。有趣的是,小孩子反而没有大人们多。——几乎每一个宝宝都是由爸爸妈妈甚至是爷爷奶奶一起陪同来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候诊的家长们很快围在一起热情地闲聊起来。‘下要说话。”突然,话语中多出了一个女人的声音。可能以为是护士。大家沉默了片刻。“杂音会影响医生听诊呢。”那个女人又说。这不通常识的观点让许多人不由得微微笑了起来。再注意地看看那个女入,这才发现她也是一个家长。医生正在给她的孩子听诊。静过之后,人…  相似文献   

7.
<正>化图为实大约两年前,看到过一个关于建筑设计的电视节目,有一个镜头至今难忘。那个电视片展现了"长城下的公社"别墅群的设计建造过程,其中有一栋是张永和设计的,他的设计图相当诡异,因此将图像化为实体,也就特别困难。那个让我难忘的  相似文献   

8.
小草     
小草在提醒,小草在呼唤。 有一个冬天被人遗忘,有一个春天锈迹斑斑。 被人遗忘的冬天,蛇在冬眠,小草也在冬眠,然而,有一个词却没有冬眠,那个词叫危险或者叫隐患。 锈迹斑斑的春天,墙的脸上布满了忧愁。细一看,那忧愁原来是一条条虫子,疏忽的虫子,大意的虫子,平时不烧香的虫子。虫子在爬,爬向四面八方。 也许,真有一件什么事就要发生了。 小草在提醒,小草在呼唤。小草@彭国梁  相似文献   

9.
十年前有一首歌,唱动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唱红了那个唱歌的人。歌里的一句话,给我留下的印象特深:“从来就没有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对于描述一个人对一件事深刻记忆的程度,是绝对地超国际水平。我想,《安徽消防》对于笔者的记忆,笔者对于《安徽消防》的记忆,是否也可以借这句话来描述。因为,笔者毕竟为它的诞生和发展献出了心血和汗水,它毕竟也为笔者提供了一片锻炼的天地。  相似文献   

10.
李川 《安徽消防》1996,(10):4-5
十年前有首歌,唱动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唱红了那个唱歌的人。歌里的一句话,绐我留下的印象特深:“从来就没有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对于描述一个人对一件事深刻记忆的程度,是绝对地超国际水平。我想,《安徽消防》对于笔的记忆,笔对于《安徽消防》的记忆,是否也可以借这句话来描述。因为,笔毕竟为它的诞生和发展献出了心血和汗水,它毕竟也为笔提供了一片锻炼的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