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席晨 《红水河》2011,30(1):82-84
介绍在集控中心建立下辖所有变电站五防数据管理的专用五防服务器,巡检中心建立五防主机(与目前柳州供电局监控系统模式相同),实现网络化集中式管理.在集控模式下,集拉中心的五防服务器统一管理下辖各受拉站的五防数据.受控站通过网络上传本地的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给集控中心,并可以接收集控中心下达的操作票,实现任一点开票、任一点接票...  相似文献   

2.
笔者以广西某水电集控中心为研究对象,采用零信任安全模型,对其在水电集控管理信息大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水电集控管理信息大区的内部网络安全问题和外部网络接入访问问题,提出基于零信任安全架构的水电集控网络安全防护方案,通过接入认证控制、访问授权控制、实时安全检测和策略控制等实现内部网络安全可控在控和外部访问安全可靠,以适应接入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和接入设备多样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设备缺陷管理是水电厂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当前智能化水电厂建设发展状况和缺陷记录模式的发展历程,建立基于Android平台的缺陷管理系统,规范缺陷的管理流程,实现缺陷发现、处理、统计分析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提高缺陷处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加强缺陷管理处理情况监督,提高信息查询和统计的效率,提升水电厂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发电厂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研究并开发了发电厂设备资产管理系统(DLEAM).根据电力行业信息的特点,探讨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和流程,深入研究了工单管理的工单处理、资源管理、设备缺陷管理和维修历史管理4个部分的内容.根据工单的操作流程,跟踪工单状态的变更,建立工单库和设备故障决策树,从而对工单从生成到注销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实现企业有形资产的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闭环管理.研究并设计了基于.NET技术的系统专用基础类库,为DLEAM的开发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水电站"无人值班,远程集控"管理模式已逐渐成熟并成为主流,其中五凌公司集控中心在该领域一直走在前列,实际应用国内领先,是国内首个多流域、多发电类型的集控中心,也是目前国内集控电站和机组数量最多的集控中心。而作为远程集控的关键支撑系统,集控综合自动化系统(以下简称为集控系统)的规模和管理难度也将随着远程集控的发展日益扩大,目前对系统设备普遍采用的传统局部离散式系统管理模式已跟不上发展的脚步,安全压力与日俱增。作者通过广泛调研,从系统管理的实际需求和预期目标角度出发做了一些思考,发现很有必要建立一套智能监管平台,在确保安全和不影响现有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对集控系统运行状态进行集中监管,并对平台的总体结构做了初步前期规划。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改变电力系统几十年来固有的传统局部离散式系统管理模式,降低维护难度,提高维护效率,化被动为主动,优化提高系统运行健康水平,极大的提升远程集控系统管理的主动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水平,确保远程集控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也为智能流域集控中心及智能水电站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集控运行值班有别于常规水电站运行值班工作,集控运行既要履行集控调度管理,同时又承担着对受控厂站设备的实时监控任务和优化运行工作,集控运行倒班模式和席位设置是一项底层搭建工作,集控运行值班模式需要综合人员、设备和机制等多方面因素来考虑,笔者以大唐广西分公司集控中心为例,从倒班模式和席位设置两方面对流域电站集控运行值班模式进行探讨,寻求最佳集控运行值班模式,也为同类型集控运行值班模式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保玉龙光伏电站在远程集控模式后的安全生产,乌江集控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梳理了远程集控玉龙光伏电站的风险点并制定了控制措施。针对玉龙光伏电站在远程集控以后暴露的各类问题进行综合阐述,从人员管理、设备整治、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该意见和建议成功应用到玉龙光伏电站的远程集控,为新能源行业的远程集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结合发电企业面临的发展现状、经营需要,介绍了精益管理的内涵、推行方法。研究了精益管理在发电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提出重点从集控运行、提升设备状态数据获取、建立状态诊断分析管理体系、技术标准等方面开展智慧电厂建设,提升设备状态诊断能力;建立状态检修管理体系、评价方法,推行状态检修;开展标准化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实施精益管理,通过精益管理,实现发电企业降本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数据分析在水电站运行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对水电站监控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和其他设备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可以全面掌握设备运行状态,获得水电站运行的特征参数,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帮助分析故障成因,预报故障发展趋势,为状态检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金中集控中心投运初期与受控电厂之间生产管理没有相关业务系统,检修申请填报、调度指令下达、临时消缺、二次专业管理、闸门调度令等均通过纸质方式流转,信息化水平不高。为此,集控中心建设了一套调度业务管理系统,系统兼顾了实用性与先进性、扩展性与灵活性、易用性与方便性、稳定性与安全性、规范化与标准化原则,实现集控中心调度相关业务的流程化、网络化、信息化、简单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智能水电站、集控中心的发展,各流域水电开发公司建设了电力生产数据中心,构建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模型,打通了底层系统通道。在电力生产数据中心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主设备监测数据模型,并为应对现有设备报警模式的缺陷,分析专家知识和智能诊断方式的优势,建立了电站主设备的综合诊断系统,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地的诊断参考意见,对推进智能水电建设、集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以某混流式发电机组运行工况数据为例,分析并验证了综合诊断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水电集控的四种现状模式进行分析,再结合水电生产管理关键业务和精益管理理论,提出两种水电集控的精益化管理模式,实现“远程集控、远程运维,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目标,保证水电站群集约、安全、高效、稳定、经济运行,为后续水电集控建设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配合乌江梯级水电站的联合运行和优化调度,建立了梯级自动发电控制(AGC)系统。从安全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方面,详细介绍了乌江梯级水电站群AGC的功能优化完善和约束条件,分析了梯级AGC单站闭环试验方法,在厂控、集控和调度3种模式下检测AGC系统的性能,并对试验结果和运行效果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胡伟  吴高强 《人民长江》2022,(S1):204-208
为提高大型水电站班组任务管理、设备过程管理、台账资料管理、履历管理等的水平,基于B/S下的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及Java、html 5,分别开发了Web端及手机APP端的班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实现了任务发布、设备维护、设备台账管理三位一体化。该平台将各类型任务发布到员工,通过员工的作业活动对设备产生的影响及记录分类管理,最终闭环任务时,员工的绩效、设备的履历、班组的资料三者同步更新。实践表明:该平台可以大幅提升任务闭环、台账闭环及设备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流域集控模式是指建立流域水电站集控中心,对各梯级水电站集中进行监控管理,对各梯级水库进行统一调度控制,以使流域效益最大化。笔者以大唐广西分公司(红水河)集控中心为例,对其流域集控模式和传统控制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发现流域梯级水电集控模式对水电企业在人员优化、生产管理、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方面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型抽水蓄能电站主机设备监造工作,从原材料、设备制造、出厂验收等环节,通过文件见证、现场见证点、停工待检见证、旁站以及专家巡检等方式,对设备进行全过程监造管理。借助现代先进无损检测手段,把影响设备结构安全的内部缺陷充分暴露,并在出厂前处理完善。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实现闭环监督。作为设备全寿命周期的一部分,作业文件和记录如实反映了从原材料到设备制造出厂的全过程,使得可追溯性成为可能。设备质量可靠,为机组投产后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分析目前乐昌峡水利枢纽设备管理的不足和难点。针对水利枢纽设备数量多、种类杂和关联性强的特点,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发电生产管理系统,引入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设备故障率和减少主设备非计划停运时间。通过建立从设备采购、录入台帐、运行巡视到维护检修、备件管理、评级和退役等全生命周期模块,从而实现设备的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设备缺陷从发现、汇报、受理、分析、登记、统计、上报、消除、验收、注消以及反馈的全过程,并对实行全过程的闭环管理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石冰 《红水河》2004,23(2):69-70
主要介绍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管理系统在天生桥一级水电厂的应用情况。该系统主要由设备基础管理、设备巡检管理、设备缺陷管理、系统维护等4个部份组成,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2002年以来,山西省陆续安装了一批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设备,且配套管理软件,但配套管理软件对地下水监测站网(包括人工站)的管理、地下水数据的整理分析及各种报告的制作略有欠缺。为更好地解决这些缺陷,引进了德国地下水监测设备及配套的GW-Base地下水管理系统软件。为利用此系统强大的资料管理和丰富的分析功能,需将这2个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在介绍管理系统结构功能基础上,分析了2者关系,进而详细分析了整合过程。应用研究证明对2个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