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力学性能、电导率测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能谱分析(EDX)及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观察, 分析研究了固溶处理对Al-Li-Cu-Mg-Ag-Zr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固溶时间为30 min时, 随固溶温度升高, 合金的拉伸强度和硬度先升高后降低, 520 ℃固溶温度下合金的力学性能最好; 520 ℃下, 随固溶时间的延长, 合金力学性能也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520 ℃/30 min固溶处理的合金能获得最佳时效组织模式, T1相数量多、尺寸细小、弥散分布, 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在此固溶制度下合金的断裂机制呈现穿晶断裂和沿晶分层断裂的混合断裂模式; 固溶温度为525 ℃时合金有局部过烧现象。  相似文献   

2.
用金属注射成形技术制备了17-4PH不锈钢的拉伸试样,经真空烧结及时效处理,测试了四种状态下合金的金相组织、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硬度及延伸率.结果表明:在烧结状态下17-4PH的组织为铁素体和马氏体两相共存,抗拉强度为926 MPa、屈服强度为760 MPa、硬度为27HRC、延伸率为6%;通过固溶处理后合金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及奥氏体共存,虽然强度和硬度有所下降,但延伸率升高;通过固溶及加低温时效处理后,合金组织主要为回火马氏体,同时随着富铜相的析出,其强度及硬度均提高;在固溶及高温时效后再经150℃保温10min,得到塑性很好的17-4PH试样,其金相组织以奥氏体为主,抗拉强度为753 MPa、屈服强度为582 MPa、硬度为16HRC、延伸率为15%.  相似文献   

3.
马冬  张建新 《矿冶工程》2023,(5):140-143+148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制度对铸态Mg-5Sn-1.5Al-1Zn-1Si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溶处理时,随着固溶时间延长,合金枝晶逐渐溶解、晶粒逐步球化,适宜的固溶处理制度为510℃×8 h,此时合金组织分布均匀,析出少量细小的二次颗粒相,延伸率较高;合金适宜的时效处理制度为200℃×16 h,此时偏聚在晶界处的合金相析出迁移,晶界清晰,组织均匀度高,合金屈服强度达到136.3 MPa,较铸态提升16.5%。510℃固溶8 h+200℃时效16 h处理后,组织均匀度和弥散程度进一步提升,抗拉强度和硬度分别达到178.2 MPa和59.6HB,相对铸态合金分别提升了21.6%和23.4%。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比较合金的室温时效强度、硬度和延伸率,观察合金的微观组织形态和断口形貌.测试固溶温度对于合金时效硬度的影响。研究低锑合金添加稀土元素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稀土的低锑合金较普通低锑合金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塑性.时效对低锑合金的力学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固溶处理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稀土铅锑合金的硬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及组织观察,系统研究热处理工艺参数及方式对Al-0.8Mg-0.66Si-0.3Cu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合金的硬度值先增大,达到峰值后合金进入过时效阶段,硬度值逐渐减小。在200℃高温时效时,有双峰现象出现,这主要是与θ′相的析出有关。合金较适宜的固溶—时效制度为520℃×50 min固溶水淬、200℃×1 h时效。通过三种强化工艺结果比较可知,合金经固溶时效、冷轧后二次时效后获得最佳的室温力学性能,即硬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106 HB,392 MPa和11.60%。  相似文献   

6.
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布氏硬度计、室温拉伸测试与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等手段,研究了复合热处理对7075铝合金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6处理相比,固溶+深冷12h+时效复合热处理工艺对7075铝合金组织与性能提高作用明显,在其延伸率基本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抗拉强度与硬度分别提升了18.6%与20.43%;深冷过程中温度剧烈变化带来的应力细化了合金的晶粒,同时降低了Al基体的固溶度,促进原子析出形成更多GP区,为时效过程中析出相的孕育提供了更多驱动力,增加了合金的析出相强化效果,进一步提升合金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及组织观察系统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参数及方式对Al-0.8Mg- 0.66Si-0.3Cu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合金的硬度值先增大,达到峰值后合金进入过时效阶段,硬度值逐渐减小;在200℃高温时效时,有双峰现象出现,这主要是与θ′相的析出有关;合金较适宜的固溶-时效制度为520℃?50 min固溶水淬、200℃?1h 时效;通过三种强化工艺结果比较可知,合金经固溶时效、冷轧后二次时效后获得最佳的室温力学性能,即抗拉强度、延伸率分别可达392MPa、11.60%。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深冷处理对制砖模具芯杆使用寿命的影响, 采用不同的深冷工艺对制砖模具芯杆(65Mn)进行了深冷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硬度测试机及摩擦试验机对深冷前后芯杆微观组织结构、硬度与耐磨性进行了观察与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深冷工艺可有效提高芯杆的硬度和耐磨性。其中两次-180 ℃深冷处理2 h、200 ℃回火后效果最为明显, 芯杆残留奥氏体含量降幅达到24.5%, 硬度提高5.7HRC, 摩擦因数下降55.2%。深冷过程中板条状马氏体转变为孪晶马氏体, 且马氏体和托氏体组织会得到进一步细化, 组织中有碳化物析出。  相似文献   

9.
研究自制铸造高合金不锈钢的热处理工艺对其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固溶温度升高(950~1 100 ℃ ),试样耐点蚀性能显著提高。试验不锈钢最佳热处理工艺为1 100 ℃保温0.5 h+ 水冷的固溶处理和550 ℃保温4 h+ 油冷的时效处理,可以获得耐点蚀性能与力学性能的良好配合。该热处理工艺可使不锈钢具有好的耐腐蚀能力及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探讨时效温度及变形量对Cu-0.40Cr-0.67Zr-0.021Y合金显微硬度及导电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经950℃×1h固溶处理后在480℃时效+40%变形×0.25h,可达到较好的硬度和导电率,分别为133HV和82.83%IACS。  相似文献   

11.
为了快速修复某矿斜井流水地层中冻结帷幕的缺口,基于液氮低温高效原理,提出了采用液氮冻结技术对含流水砾石层实现快速冻结的方案,采取了加大液氮供液管在流水砾石层位置的开口密度、增大液氮流量、调低回气温度等措施来保证砾石层冻结帷幕的交圈。测温数据表明:积极冻结110 h后,测1孔24 m层位温度降至-31.3℃;积极冻结160 h后,A1孔24 m层位温度降至-10.3℃。冻结结束后,井下抽水,水位不变。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一次铝硅合金, 采用锌熔析法降低合金中杂质含量, 熔析后得到锌铝硅合金和锌铝硅铁渣;再通过真空蒸馏脱除其中的锌, 生成铝硅合金和铝硅铁合金渣, 同时锌返回锌熔析工序循环利用。当系统压强5 Pa以下、蒸馏温度1 273 K时, 铝硅合金中锌含量为0.11%, 锌挥发率达到99.9%以上;系统压强5 Pa以下、蒸馏温度973 K时, 铝硅铁渣中锌含量低于0.5%, 锌挥发率达到99.6%以上。  相似文献   

13.
电积-酸化法从高铜氰溶液中回收铜氰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电积和部分酸化交替的方法处理金故贫液产出的高浓度铜氰溶液,有效地回收了铜、锌和氰,经过4~5次电积-部分酸化循环,高浓度铜化物溶液中铜浓度由30g/l降至4.5g/l,从阴极获得了平均含铜71%的黄铜(Cu-Zn合金)或含铜98.6%的粗铜,平均阴极电流效率为68%。氰则以NaCN溶液得到回收,铜的回收国99.2%。氰的回收率为9%。电积液可循环使用无废液排放。  相似文献   

14.
为增强煤体黏结力和塑性并抑制瓦斯放散强度,以达到稳定煤体区域防突的目的。以重庆天府三矿K4煤层为目标区,进行了低温液氮孔隙结构分析实验、煤体润湿性实验和湿润边角测定实验,分析了煤层注水可行性。实验表明:煤体孔隙多数为平板状开放孔,润湿边角<90°,吸水性强,具注水可行性。在重庆天府矿业公司850 m深井底板岩巷进行了煤体扩孔卸压后的高压注水试验,测定了卸压后煤体透水性系数。建立了煤层注水的径向渗流力学方程,以实测数据为基础,优化计算了合理的注水压力、时间、注水半径等动态时空参数。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标准紧凑拉伸C(T)试样研究了室温冷轧和350 ℃温轧的铝铜锂合金固溶时效处理后的疲劳裂纹扩展性能, 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对合金微观组织以及疲劳断口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内在影响机理。结果表明, 固溶时效处理后, 室温冷轧板材的再结晶程度比350 ℃温轧板材高25.3%, 裂纹易沿着大角度晶界扩展; 温轧板材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较低, 抗疲劳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对锌镍合金钝化及未钝化镀层在5%盐水及矿井水中的阳极极化曲线进行了测试,结合不同镍含量镀层的相结构衍射结果,分析了各镀层在极化过程中的阳极极化行为,讨论了锌镍合金耐腐蚀性优于纯锌镀层的原因。结果表明,锌镍合金镀层无论是否钝化,其基体金属暴露前和暴露后的腐蚀,均小于同样状态的纯锌镀层的腐蚀速率。  相似文献   

17.
以工业水玻璃为原料,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纳米级二氧化硅,并将其应用于锌电积液除氟。实验结果表明,未经焙烧处理的纳米级二氧化硅无除氟能力; 纳米级二氧化硅经400 ℃、4 h焙烧后,在加入量为锌电积液中F-质量的60倍、锌电积液硫酸浓度145 g/L、除氟温度40 ℃、除氟时间3 h条件下,纳米级二氧化硅吸附氟容量为13 mg/g,对锌电积液中氟脱除率达到78.05%,除氟后溶液含氟0.09 g/L,满足锌电积工序要求。  相似文献   

18.
锌粉置换硫代硫酸盐浸金液中金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10 μg/L金标准液与硫代硫酸钠、氨水合成浸金液, 采用锌粉置换法回收所合成浸金液中的金。结果表明: 锌粉用量增加, 金置换率提高; 选取锌粉用量为0.4 g/L, 随反应时间增加, 金置换率下降; 浸金液中铜离子和单质S、SO42-、SO32-等多硫化物对置换反应不利; 游离硫代硫酸盐对置换影响较小; 添加铅盐对置换反应有利。SEM-EDS分析表明, 经5%乙酸铅溶液浸泡后的锌粉表面有铅生成, 生成的铅与锌形成电偶加速置换反应, 同时, 锌粉表面变蓬松, 增大了锌粉与Au(S2O3)23-的接触面积, 有利于置换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9.
系统地研究了单级时效和双级时效对Al-1.12Mg-0.66Si-0.8Cu 合金时效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通过拉伸强度和延伸率的测试以及TEM 观察, 表明单级时效为该合金较为理想的热处理制度, 合金经190 ℃时效4 h 后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合金经双级时效处理后, 预时效期间所形成的过渡相对二次时效中相的析出和材料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