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随着三江平原水资源紧张,近期兴起“排蓄灌”水利热潮。“排蓄灌”水利系指田间排水不是排走,而是想办法蓄起来,作为灌溉等用,田间排水对于现阶段三江平原一般系指排涝。其实,由于三江平原土质粘重,微地形复杂,地下水偏高,且受冻  相似文献   

2.
对于三江平原的水利建设,曾有过“赛马场型”、“沟井池田”、“内水内销”、“井灌井排”和“排蓄灌”等不同模式。“赛马场型”水利系指把耕地区划成椭圆型,中央开挖椭圆型贮水池。把土填在耕地四周,并撒开摊平,形成四周外高内低,使耕地耕作单元如赛马场跑道似的。可见这种区  相似文献   

3.
八五三农场雁窝岛灌区位于八五三农场四分场境内,水田灌溉面积4万亩。该灌溉区控制性工程为雁南岛排灌站,灌溉水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作为补充水源。由于该灌溉区水资源短缺,几年来,该灌溉区充分利用清河涝区和雁窝岛灌区的水田排水,通过“灌、排、蓄”循环利用水资源,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满足了该农场结构调整对水资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保护湿地的排畜灌工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排蓄灌工程是改造单纯的排水工程为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型工程。从水量分析、工程布置及对环境的影响,论证特定地点的排蓄灌工程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濮清南蓄灌区过去长期采用井灌方式进行农田灌溉,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等严重问题。引黄蓄灌补源工程实施方案的提出为优化蓄灌区灌溉方式、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系统分析了濮清南引黄蓄灌区三期工程实施的有利条件、维护工程长期运行的综合措施与水资源调配模式,利用渠系网络、坑塘库容,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多源互补的灌溉补源网络体系,保障了引黄水源的稳定供给,同时通过政策激励提高了农民引黄灌溉的积极性。运用跟踪调查、资料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引黄蓄灌补源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蓄灌区粮食单产逐年增加、灌溉成本持续降低、地下水源得到有效补给、农民生活饮水水质得到根本改善,引黄补源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入库沙量大幅减少的背景下,三峡水库持续开展汛期中小洪水调度,增大了汛期库区泥沙淤积和防洪风险,减少了水库下泄大流量的机会。在三峡水库汛期,开展“蓄清排浑”泥沙调度方式动态运用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三峡水库汛期调度方式。利用三峡水库干支流河道一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探索开展了三峡水库汛期 “蓄清排浑”动态运用方式计算研究,并提出了汛期“蓄清排浑”动态运用方案。计算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汛期“蓄清排浑”动态运用方式可以同时兼顾排沙、发电和防洪,“蓄清”水位150 m要优于155 m,“蓄清”运行期间库水位可选择在145~150 m之间浮动运行;建议将寸滩含沙量达到2.0 kg/m3且当日寸滩站入库流量≥25 000 m3/s的时间作为水库增泄“排浑”的起始时间,将出库含沙量降至约0.1 kg/m3作为“排浑”调度结束重新进入“蓄清”调度的泥沙参考因素。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汛期优化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排蓄灌工程的形成 黑龙江垦区在三江平原的水田面积已达940万亩,其中近80%为井灌。当前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即由于全面发展井灌,不少地区地下水超采,出现地下水位下降、用水高峰渴水等严重情况,而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却较少。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头屯河水库2002年以来蓄清排浑技术取得的成果,总结了蓄清排浑技术的特点。通过蓄清排浑技术的运用,打破了水库使用年限的概念,提出了蓄清排浑技术新的理论体系,为今后相似水库的排沙运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三江平原地区水资源东多西少、内少外多、本地少过境多等分布特点,进行了三江平原生态水利模式研究成果的效益调查分析工作,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排降蓄灌”、“灌降排蓄”生态水利模式,通过建设三江连通工程(引黑济松、引松补挠工程等),三江平原将建成江河沟湖库泡等相互连通的纵横交错灌降蓄排生态水利水网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型控灌中蓄稻田水分变化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灌中蓄是在控制灌溉(排水)技术和蓄雨型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依据南方地区稻植期雨量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节水灌溉制度。本文从不同年型稻田各水分要素在田间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入手,通过比较控灌中蓄和常规灌溉模式下有效降雨量、灌溉用水量、水稻需水量、田间耗水量、稻田排水量之间的差异,掌握不同年型水稻生育期田间水分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对水稻不同年型田间灌溉以及对降雨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水稻控灌中蓄和常规灌排模式下水稻需水量之间的差异,探索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差异的根源,阐明控灌中蓄生态节水灌溉模式的节水机理,旨在为节水灌溉技术下土壤水分管理和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蓄雨控灌技术具有良好的节水高产,减排省工效应,适用于南方多雨地区。与现有淹灌模式相比,节水21%~47%,灌水次数约减少3次,排水定额减少40%以上,氮磷负荷减少40%以上。本研究将水稻节水灌溉与面源污染控制相结合,提出了蓄雨控灌的理念及其技术模式,具有节水省工、环境友好的优点。阐明了水稻蓄雨控灌的高产、节水、减排、省工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并综合产量、品质和节水效果、环境效  相似文献   

12.
沼泽地的“排、蓄、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利既能防害,更能兴利。水利不兴,农业不稳,正如人们常说的“有收无收在于水”,然而水既不可缺少,也不可过多,更无可代替,只有用水利工程来调节制约。  三江平原是我国较大的沼泽区,而三江垦区处于沼泽区的腹地,地势低洼易涝,土质粘重,降雨量集中,年内降雨量分配不均,常出现在4月~6月份的少雨,干旱(掐脖旱),与7月~9月份的多雨洪涝(占年内降雨量的70%左右),如果农业没有水利做保障,涝不能排,旱不能灌,一场大水或一场大旱,前功尽弃岂不是投入越多,损失越大!因此,需把不均衡的降雨量利用水利工程加以调…  相似文献   

13.
论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在三峡工程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提出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可以解决泥沙问题。2003年水库蓄水运用以来的实践表明,水库基本遵循了"蓄清排浑"调度运用原则,并根据上游来水来沙减少等新情况对水库运用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本文系统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运行方式及其优化调整的利弊,包括提前5年实施175 m试验性蓄水、汛期水位动态变化、汛末提前蓄水等对水库淤积和坝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水库调度方式,形成"蓄清排浑"运用的新模式,保持水库长期使用的建议,试图为三峡水库科学高效安全运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在农业生产的高潮中,黄河下游又一项大型引黄蓄灌工程已于4月26日开工。这项工程的渠首闸位于河南省封丘县大工村,设计流量280秒公方,主要是利用洼地蓄水,总蓄水量26亿公方。总干渠全长173公里,约开挖土方工程2,300余万公方。这项工程完  相似文献   

15.
盐碱地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其治理和改良意义重大。本研究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将盐碱地治理以“排”为核心改为以“蓄”为核心,提出并应用了“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综合治理模式。揭示了在蓄水条件下,水与土壤之间的动态循环压盐机理。通过科学掌握水盐运移规律,合理规划布置工程体系,采用“人工—自然”二元措施,逐步恢复区域生态,实现系统自我调节,水地资源动态平衡。通过近十年实践已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并保证了区域“水土—生物—环境”生态系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改排为蓄”盐碱地治理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盐碱地治理技术主要通过淡水洗盐、地下排水脱盐,但在干旱地区排水加剧了缺水问题,还会引起农业污染物流失造成的环境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提出了"改排为蓄"的新模式,根据卤泊滩长期定期不定期观测资料和集中田同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地块土壤在不同时间水、盐的变化,结合棉花不同生育期的耐盐特性,结果表明,"改排为蓄"模式下卤泊滩地区呈脱盐状态,土壤含盐量适合棉花生长."改排为蓄"盐碱地治理模式在卤泊滩是可行的,同时在其他缺水地区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三峡水库汛期调度方式优化问题,以实测资料为基础,对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入出库沙量特性变化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泥沙角度对三峡水库采用汛期“蓄清排浑”动态运用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汛期入库沙量大幅减小,上游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蓄水运用后三峡水库汛期6—9月份含沙量已经开始小于论证阶段5月份和10月份的含沙量;三峡水库主汛期出库沙量占年出库沙量的90%以上,且汛期出库沙量主要集中在1~2次大的出库沙峰过程中;近期三峡水库汛期采用“蓄清排浑”动态运用的泥沙调度方式,泥沙淤积可许。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汛期优化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环山水平沟工程蓄排标准评价是在试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实测与模拟、试验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以两沟加一坡为基本单元,求出了不同坡度、沟距、沟宽、埂高和降雨频率等条件下已建环山水平沟蓄水标准和防洪标准,以及新环山水平沟工程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设计水沙系列及拟定的运用方式下,通过实体模型试验研究了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条件下的水沙运动规律、排沙特性及库区纵横剖面形态和库区淤积量的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系列年运用试验结束后,库区总淤积量为5.21亿m3,770m高程以下有效库容为10.24亿m3,占总库容的81.27%,说明蓄清排浑是东庄水库维持有效库容的有效运用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干旱地区利用窑窖集蓄雨水,进行节水微灌,既不同于一般灌区的节水灌溉,也有别于降水拦蓄入渗。该技术是将道路、庭院、山坡、山沟等地表径流导入窑窖集蓄起来,防止径流损失和蒸发,利用降水和作物需水的季节差和空间差,进行时空调节,将有限的降水资源集蓄起来,在作物需水敏感期和关键期,进行膜上灌、渗灌、注灌等节水补灌,达到高效利用。这一技术不仅适用于大田生产,而且在果园、菜园等庭园经济中效果更加显著,是北方干旱山区发展高效农业的一条新路。窑窖集蓄雨水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