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家新 《表面技术》2024,53(6):123-132
目的 碳钢因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中,为解决碳钢在酸性介质中的腐蚀问题。方法 以氨基硫脲和咪唑-4-甲醛为原料合成了Schiff碱化合物咪唑-4-甲基亚胺基硫脲(MIT),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谱(NMR)及质谱(EI-MS)表征了其分子结构。将MIT化合物作为H2SO4介质中碳钢的缓蚀剂,分别采用静态失重法、电化学测试及腐蚀形貌分析研究了其在0.5mol/LH2SO4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通过吸附模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研究了MIT分子在碳钢表面的吸附行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分子动力学模拟(MD)方法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结果 MIT在H2SO4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效率随其添加量的增大而提高,随腐蚀环境温度的提高而下降,293 K下其在0.5mol/LH2SO4溶液中的最佳质量浓度为240mg/L,对应的缓蚀效率可达95.4%。MIT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电化学缓蚀机理可解释为“几何覆盖效应”。在碳钢表面的MIT分子吸附属于化学和物理混合吸附(ΔG...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胡萝卜茎叶提取物(DCSLE)在硫酸介质中对碳钢的腐蚀抑制作用及机理。方法通过超声辅助的手段,用水浸提获得DCSLE,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其含有的主要官能团进行表征。在25~40℃下,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极化和阻抗法(EIS)评价DCSLE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并讨论了其缓蚀机理。结果DCSLE对碳钢在0.5mol/LH2SO4溶液中的腐蚀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其缓蚀效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40℃<25℃<30℃<35℃),35℃下,质量浓度为0.6g/L时,缓蚀效率为92.85%。电化学测试表明,DCSLE是混合型缓蚀剂,但主要是抑制阴极的反应。其缓蚀机理是:DCSLE以物理和化学混合吸附的方式吸附在碳钢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阻止酸溶液的侵蚀,且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扫描电镜(SEM)观察到加入DCSLE后,碳钢的腐蚀得到了明显控制。结论DCSLE可以有效抑制碳钢在0.5mol/LH2SO4溶液介质中的腐蚀,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天然绿色缓蚀剂。  相似文献   

3.
使用实验和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食用香料 1,4-二硫-2,5-二醇(DDD)对X70管线钢在0.5 mol/L硫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DDD能够有效的抑制X70钢在H2SO4介质中的腐蚀,在温度为298 K时,DDD的缓蚀效率可以达到93.6%;随着温度的升高,DDD依然能够展现出良好的缓蚀性能.腐蚀微观形貌观察...  相似文献   

4.
麻竹竹叶提取物在酸性介质中对冷轧钢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麻竹(Dendrocalmus latifcorus Munro)竹叶中提取出的固体物质,可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植物缓蚀剂。用失重法研究了麻竹竹叶提取物在1.0 mol/L HCl1、.0 mol/L H2SO4和1.0 mol/L H3PO4三种酸性溶液中对冷轧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麻竹竹叶提取物对冷轧钢的缓蚀率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其浓度为200 mg/L时,三种酸溶液中的缓蚀效率可分别达到92.3%(HCl)、88.9%(H2SO4)、75.8%(H3PO4)。且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校正的Langmuir吸附等温式。并根据试验结果探讨了缓蚀机理。  相似文献   

5.
L-苯丙氨酸对Q235钢在硫酸中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L-苯丙氨酸对Q235钢在0.5mol/L H2SO4溶液中的缓蚀作用及缓蚀机理,分析了其缓蚀剂类型。结果表明:L-苯丙氨酸的缓蚀效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Q235钢表面单个活性位点上吸附的缓蚀剂分子数量增加,缓蚀效率也增大;L-苯丙氨酸属于混合抑制型缓蚀剂,作用机理为几何覆盖效应,其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为单分子吸附,且吸附规律符合El-Awady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309不锈钢纳米涂层在酸性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动电位极化、恒电位极化及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 309 不锈钢及其溅射纳米涂层在 0.25 mol/L Na2SO4 0.05 mol/L H2SO4 和 0.5 mol/L Nacl 0.05 mol/L H2SO4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 0.25 mol/L Na2SO4 0.05 mol/L H2SO4 溶液中,纳米涂层和不锈钢形成的钝化膜的抗腐蚀能力差别较小;而在 0.5 mol/L NaCl 0.05mol/L H2SO4 溶液中,纳米涂层的耐点蚀性能有了很大提高,这是由于纳米化使涂层表面形成的钝化膜更加致密、更加稳定;同时,通过容抗测量研究了纳米涂层和不锈钢钝化膜的电子结构,并提出了相应的腐蚀机制.  相似文献   

7.
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铜在0.5mol/LNa2SO4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在该介质中,铜表面形成由多种硫酸盐构成的不具保护性的腐蚀产物膜,铜表现为线性增重.当加入1mmol/L2-巯基苯并恶唑(MBO)时,腐蚀过程被大大抑制.含MBO的Na2SO4溶液中形成的缓蚀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失重试验、电化学测试以及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了新型杂环噁二唑化合物1-苯基-2-{5-(1,2,4-三氮唑)-1甲基-(1,3,4-噁二唑)-2-硫}-乙酮(PTOE)在0.5 mol/L H2SO4中对Q235钢(碳钢)的缓蚀性能,并用扫描电镜方法观察了碳钢表面的腐蚀形貌.结果表明,PTOE在0.5 mol/L H2SO4中对Q235钢有高达92.7%的缓蚀作用,能同时抑制碳钢腐蚀的阴、阳极反应过程.碳钢的阻抗值随PTOE浓度增加而增大,其在碳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同时用量子化学中的从头算方法对缓蚀剂的分子结构与缓蚀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双苯并咪唑化合物对碳钢在H2SO4溶液中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腐蚀失重法、电化学法和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双苯并咪唑化合物(BBB)对碳钢在0.25 mol/LH2SO4溶液中的缓蚀行为.结果表明,双苯并咪唑化合物缓蚀性能优异,缓蚀效率随缓蚀剂浓度增大而升高,且为同时抑制碳钢腐蚀阴阳极过程的混合型缓蚀剂.在碳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两种具有相同有机阳离子、阴离子分别为[HSO4]-(IL1)和[H2PO4]-(IL2)的Br?nsted酸离子液体对H62黄铜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的缓蚀作用。其缓蚀行为研究采用静态失重法和电化学测试法,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黄铜腐蚀表面进行了表面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离子液体能够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减缓H2SO4溶液对H62黄铜的腐蚀,当两种离子液体浓度达到0.75 mmol/L时,缓蚀效果最好,相同浓度下加入离子液体IL2的缓蚀效果好于IL1,这是由于离子液体均通过静电吸附起到缓蚀作用,其中IL2能在黄铜表面形成难溶的磷酸锌,该腐蚀产物能与离子液体吸附协同作用,形成更牢固致密的保护膜。  相似文献   

11.
含H2S的强酸性溶液中Cl^—对铁腐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化学动电位扫描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H2S的H2SO4溶液中Cl^-对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H2S的0.5mol/LH2SO4溶液中,Cl^-1能同时抑制铁腐蚀的阴,阳极反应,且Cl^-的抑制作用存在浓度极值现象,极值点为1moo/L;  相似文献   

12.
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铜在0.5mol/L Na2SO4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在该介质中,铜表面形成由多种硫酸盐构成的不具保护性的腐蚀产物膜,铜表现为线性增重,当加入1mmol/L2-巯基苯并恶唑(MBO)时,腐蚀过程被大大抑制,含MBO的Na2So4溶液中形成的缓蚀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动电位极化曲线研究了非晶和铸态的Mg58.5Cu30.5Y11镁合金在0.005 mol/L H2SO4+0.25 mol/L Na2SO4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开路电位下两种材料均发生活性溶解,非晶合金由于具有高反应活性,比铸态合金更容易腐蚀;但当外加阳极电位增加至一定数值后,非晶合金的阳极溶解速度低于铸态合金,这是由于非晶合金中溶解到溶液中的Cu重新沉积到合金表面形成了具有保护性能的Cu富集层;铸态合金由多种相组成,不同相之间的电偶腐蚀加速了铸态合金的溶解.  相似文献   

14.
硫化氢对不锈钢在酸性体系中腐蚀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动电位扫描、电化学阻抗和电子探针等方法,研究了硫氢浓度对1Cr18Ni9Ti不锈钢在0.05mol/LH2SO4体系中的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硫化氢浓芳的增加,1Cr18Ni9Ti不锈钢的腐蚀被加速,钝化区变窄,且维钝电流密度变大;(2)硫化氢的加入使不锈钢表面钝化膜被破坏,随硫化氢浓度的增加,钝化膜有一个从减薄到完全破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若干典型大气环境中的锌腐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锌在沈阳、江津和青岛的大气暴露试验,研究了 锌在这三种典型环境中的大气腐蚀规律.采用浸渍干燥湿润复合循环试验模拟大气腐蚀过程,研究了锌在 (NH4)2SO4、(NH4)2SO4+NaCl、(NH4)2SO4+NaHSO3和(NH4)2SO4+NaHSO3+NaCl介质中的腐蚀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大气暴露试验和室内模拟加速腐蚀试验中,锌的腐蚀产物都没有起到阻滞腐蚀的作用,腐蚀规律可用ΔW=Kt公式描述.采用10-2mol/L (NH4)2SO4+10-2mol/L NaHSO3或者再+10-2mol/L NaCl介质为加速剂,通过干湿复合循环试验,可模拟锌在沈阳和江津大气环境中的腐蚀,推测户外长期暴露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碱性介质中铜镍合金及铜电极的光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动电位伏安法和光电化学方法对铜镍合金(7%Ni 93%Cu)和铜电极在碱性介质中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铜镍合金电极的阳极氧化膜呈p型光电响应,光电响应来自电极表面的Cu_2O膜,其厚度大于纯铜电极的Cu_2O膜。铜电极在碱性Na_2SO_4溶液中电位正向扫描时的光响应呈p型,点蚀电位以后光响应从p型转为n型。  相似文献   

17.
MBT、BTA和MBO对铜缓蚀性能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严川伟  程明  赵珲 《腐蚀与防护》2000,21(6):255-256,259
用电化学方法比较研究了2-巯基苯并恶唑(MBO),苯并三唑(BTA)和2-巯基苯并噻唑(MBT)在3%NaCl,0.1mol/L HCl和0.5mol/L H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性能,在3%NaCl溶液中,MBO表现出稍优于BTA,远高于MBT的缓蚀能力;与BTA和MBT相比,在0.1mol/L HCl和0.5mol/L HCl中,MBO对铜的腐蚀有突出的缓蚀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不锈钢在含SO2-4稀HCl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电化学测量技术研究了1Cr18Ni9Ti和316L在含硫 酸盐(SO2-4)的稀HCl介质中的腐蚀行为。极化曲线测量结果表明,SO2-4 能显著抑制1Cr18Ni9Ti的点蚀,而对316L的腐蚀有加速作用并降低其钝化性能。电化学阻抗 谱测量结果表明,不锈钢表面钝化膜的保护性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铝表面聚苯胺的电化学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华  宋航 《表面技术》2016,45(4):46-52
目的 提高铝在含氯离子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方法 在含有0.4 mol/L苯胺的1 mol/L硫酸中,采用恒电位法和循环伏安法在铝表面电化学合成聚苯胺,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聚苯胺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研究聚苯胺在0.6 mol/L NaCl、0.6 mol/L HCl、0.3 mol/L H2 SO4和0.3 mol/L H2 SO4+0.6 mol/L NaCl几种腐蚀介质中对铝的防护性能.结果 红外光谱表明,合成的是硫酸掺杂态聚苯胺.紫外-可见光谱表明,不同电化学方法 合成的聚苯胺吸收峰位置相近.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恒电位法制备的聚苯胺为纳米短棒状结构,而循环伏安法制备的聚苯胺呈现出颗粒状结构.聚苯胺涂层铝在各种腐蚀溶液中的自腐蚀电位都比铝正移,在0.3 mol/L H2 SO4中,恒电位法和循环伏安法制备的试样自腐蚀电位分别提高了769、894 mV.相比于恒电位法,循环伏安法制备的聚苯胺涂层具有更好的防腐蚀性能,在0.3 mol/L H2 SO4+0.6 mol/L NaCl中的保护效率高达91.69%,在0.6 mol/L HCl和0.6 mol/L NaCl溶液中的保护效率分别为80.40%和6.54%.结论 聚苯胺涂层在酸性溶液中比在中性溶液中具有更明显的腐蚀防护效果,在0.3 mol/L H2 SO4+0.6 mol/L NaCl强腐蚀性溶液中能对铝基体起到良好的防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Ringer's溶液,PBS(-)溶液和Hank's溶液,研究了不同模拟体液和pH值对316L不锈钢、Co-Cr合金和Ti-6Al-4V合金生物医学材料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拟体液的侵蚀性是不同的,侵蚀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Ringer's>PBS(-)>Hank's溶液。RBS(-)和Hank's溶液中的HPO 4~(2-)、H_2PO_4~(2-)和SO_4~(2-)、葡萄糖,对生物材料的腐蚀起到一定的缓蚀作用。pH降低,对316L不锈钢和Co-Cr合金的耐蚀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而对Ti-6Al-4V合金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