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兴隆台油田兴28块于楼油层Ⅳ砂岩组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兴隆台油田兴28块于楼油Ⅳ砂岩组构造和储层研究的基础上,用生产动态,测井,密闭聚心,注水存水率和含油岩微缩技术等五种不贩方法,对该块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基本搞清了剩余油的分布,认为高剩余油饱和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构造的高部位,剩余油饱和度大于30%。  相似文献   

2.
针对沈84块下层系的地质特征及开发实际,利用含水率法对其剩余油饱和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区高凝油藏在平面上含油饱和度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断层边角地带和注采关系不完善地区含油饱和度较高的特点;纵向上主力层段油层底部水淹较重,剩余油饱和度较低,其上部较高。通过该项研究,对该块下层系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有了新的认识,为该块的下步调整提供了有力依据,该方法是预测高凝油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下二门油田油层自身的变化而开展构造、微构造特征综合研究,从地质角度对微构造情况进行精细描述,寻找出构造、微构造的分布规律,以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分析得出:微型构造对油水运动有明显影响,由于地层倾角和重力作用,正向微型构造区剩余油饱和度高,负向微型构造区剩余油饱和度低。  相似文献   

4.
双河油田437块经过近23年的开发,目前含水已高达96%。从高含水期油藏的渗流特点出发,充分利用试井技术能求取地层径向渗流参数的特点,结合油藏工程学有关原理,从含油饱和度研究入手,对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搞清了437块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情况,获得了对于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的规律性的认识,对老油田调整挖潜和三次采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辽河油田欢127块兴隆台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辽河油田欢127块兴隆台油层是典型的正常压力系统高密度、高黏度稠油油藏.该块油田生产能力低,地层水水侵严重、严重影响开发效果,井况逐年变差,各种措施效果逐年变差.为了认清剩余油分布规律,选择了欢127块东、西两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井区,应用数值模拟方法、虚拟井的处理方法、典型井组精细研究和多井组综合研究方法,建立了各井组和全区小层砂体剩余油饱和度等值图,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平面、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有效地深化了对剩余油的认识,为断块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濮城油田沙河街组二段剩余油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濮城油田东区沙河街组二段为多油层非均质层状油藏,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其剩余油储量为96×104t,主要集中在断层附近、构造高部位及复杂断块区.微构造和储层性质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正向微构造和小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微型屋脊式构造是剩余油集中的部位;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低的流动单元其剩余油饱和度高.另外,注采系统亦对剩余油的分布有一定影响,注采井距加大,剩余油饱和度则增大.  相似文献   

7.
针对下二门油田某油组Ⅱ断块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和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并进行模拟。充分考虑物性、构造和井网等主要影响因素,对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聚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物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但是物性对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仍然存在明显的影响。聚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集中且剩余油富集区含油饱和度较高,呈条带状和片状分布。断层附近和砂岩尖灭部位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  相似文献   

8.
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潜力分析——以双河油田437块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437块经过近23年的开发,目前含水已高达96%。从高含水期油藏的渗流特点出发,充分利用试井技术能求取地层径向渗流参数的特点,结合油藏工程学有关原理,从含油饱和度研究入手,对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搞清了437块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情况,获得了对于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的规律性的认识,对老油田调整挖潜和三次采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辛油田营13块油藏为一非均质性较强的复杂断块油藏,断裂破碎,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从构造特征、储量分布、原油物性等油藏地质特征分析入手,采用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营13块的剩余油分布在未动用区块、无井控制区块以及断层边角高部位。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开发调整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单砂体单井点剩余油饱和度计算方法,采用了回归分析方法计算了参数不全或未知参数单砂体和单井点的剩余油饱和度;通过剩余油饱和度计算,查明了港东二区七断块剩余油分布特征,认为明Ⅲ1 3砂体水淹程度比明Ⅲ2砂体高,在构造高部位的断层附近、砂体局部发育的井区、岩性差的井区剩余油比较富集;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用碳氧比能谱测井和多井解释技术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油田精细地质研究中求准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碳氧比能谱测井和多井解释相结合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方法。对采油五厂高台子区块270口井进行多井解释,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并结合区块所测碳氧比能谱井资料,确定了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为采油厂精细地质研究、调整注采方案、提高采收率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沈 8 4块是指静安堡复式油气聚集带中段、沈 84-安 12断裂背斜构造北部的沙三油气富集断块。为了研究该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从油田地质、测井及实际生产情况入手 ,通过实例分析得出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及增产措施是影响该区块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并认为构造及微构造高部位、封闭性断层附近、纵向上非均质性强的部位和平面上物性较差的区域是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域 ,而且如果合理使用增产措施 ,会使剩余油富集在易于开采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中部T区块主力油田以低幅度构造为主,终过20年开发油田含水高达90%.通过油藏地质综合研究、开发动态跟踪分析和精细油藏数模研究,确定剩余油纵向主要分布在油层顶部,平面主要分布存井网稀疏区和局部构造高部位;利用水平井、加密斜井等开发技术,存剩余油开发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水平井开发技术之所以在T块低幅度构造、高含水剩余油分布区具有非常显著的开发效果,是因为选择构造高部位,控制水平井片段轨迹尽量靠近油层顶部,远离油水界面以及采取合理采液强度等这些保证开发剩余油效果的关键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孤岛油田中二中Ng5砂层组为多层稠油油藏.该油藏经过多轮次蒸汽吞吐开发后,由于其主力层Ng53和Ng54层的合注合采及蒸汽超覆的影响,导致层间动用差异程度大及油藏物性分布不均衡.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多层合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的油藏物性特征,主要包括油藏压力和油藏温度、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丰度.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9月,经多轮次蒸汽吞吐生产后,研究区Ng5砂层组的压力保持水平仅为42.93%,平均地层温度上升约2℃;Ng5砂层组中吞吐井数少的区域控制程度低,是高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区域;剩余油储量丰度不仅与剩余油饱和度有关,还与油层的有效厚度密切相关;高剩余油储量丰度区域主要位于构造高部位及距离边水较远的部位.  相似文献   

15.
高集油田高6 块阜宁组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为了提高采收率,需要寻找剩余油开采潜力.高6块是高集油田稳产的主力区块,在对高6块阜宁组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根据单井隔夹层识别、沉积微相划分、流动单元划分和剩余油饱和度计算,结合动态资料,分析总结了该区剩余油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垂向上不同流动单元组合与隔夹层空间配置关系会形成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流动单元的控制.通过研究,识别了高6块沉积微相差异型剩余油、小隔层遮挡剩余油、夹层型剩余油和流动单元型剩余油共4种剩余油类型,其中小隔层、夹层封挡的砂体内部,河道侧翼溢岸砂沉积及Ⅱ类、Ⅲ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16.
双河油田437断块Ⅱ1-2层系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方向带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成为保证高含水期油田稳产的一项关键工作。根据双河油田437断块的构造、物性特征和注水开发现状,分析影响该断块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运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综合研究其剩余油分布规律,从而为制定油藏下一步开发方案,提高油藏挖掘潜力提供必要的依据和保证。  相似文献   

17.
沈84块是指静安堡复式油气聚集带中段,沈84-安12断裂背斜构造北部的沙三油气富集断块,为了研究该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从油田地质,测井及实际生产情况入手,通过实例分析得出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及增产措施是影响我块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并认为构造及微构造高部位,封闭性断层附近,纵向上非均质性强的部位和面平上物性产差的区域是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域,而且如果合理使用增产措施,会使剩余油富集在易于开采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剩余油饱和度测量与监测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绍建  明柱平 《钻采工艺》2004,27(6):104-106
剩余油饱和度的测量和监测是剩余油描述和挖潜的基础,主要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包括取心技术、生产测井技术、油藏工程技术以及开发地质学方法等,研究结果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文中以文留复杂断块群油藏剩余油饱和度测量与监测为例,综合论述了该技术系列在中原油田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技术现状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江苏油田为了促进时移地震技术在苏北盆地的应用,以高集地区作为可行性研究试点。高集地区的高6块经过近20年的开发,进入了高含水期,含水率达到了80.8%,目前采收率为27.98%,显示该块还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剩余油分布认识困难,影响了研究区的开发。江苏油田缺少严格的时移地震资料和相应的技术理论,针对该问题,形成了"二次处理、一次正演、二次预测"的思路,并形成了相应的关键技术。该技术在高6块的应用结果表明,高6块存在一大一小2个含油饱和度高值带。研究成果与数值模拟的剩余油富集区域符合度较高,说明时移地震技术在高集油田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储层微型构造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搞清楚剩余油的分布是关系油田生存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在胜三区进行微构造分析,研究实际测井数据,认为储层的含油饱和度和综合含水率受微型构造的控制,对处于同一开发期的井来说,同一韵律层中位于鼻状构造高部位的井的综合含水率要低于位于侧翼部位的井的综合含水率,而含油饱和度数值却较高。研究证实.微型构造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