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章建立了热管式组合工质蓄热系统的数值模型,并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对该系统的蓄、放热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热管式组合工质蓄热系统的蓄热性能较好:当蓄热过程结束(蓄热工质全部熔化)时,热管式组合工质蓄热系统的蓄热时间比热管式月桂酸蓄热系统缩短了约41.67%;当放热过程进行到20 000 s时,热管式月桂酸、组合工质蓄热系统的固相率分别为21.49%,54.75%。  相似文献   

2.
文中论述了热管在冰蓄冷中应用的原理与特点,扩展了热管的应用范围,分析了热管式蓄冰系统的动态特性,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模型,该模型可为热管式蓄冰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电动蓄热式热泵系统由热泵和蓄热槽两部分组成。蓄热槽内装有水,水吸收外界热量,然后供给热泵。夏日夜晚,蓄热槽贮存冷水;冬天夜晚,蓄热槽贮存温水,经过热泵进行热交换,供室内采暖或空调。 最近,国外新开发一种冰蓄热式热泵系统。它能利用贮存的水变成冰时所释放出的热能。这是因为1公斤(0℃)的水结冰时能释放出80大卡的热量,为通常温水蓄热能力的12倍。  相似文献   

4.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集热热管和蓄热水箱相结合,并且使水箱与房屋墙壁有特殊接触的为房屋建筑供暖和供热水装置。该装置以热管做为太阳能热转换的主要部件,同时,集热部分由密闭式透明罩层、吸热管板、保温墙及采光窗组成,蓄热部分由带有可拆  相似文献   

5.
该文在热管置入式墙体稳态传热实验和动态传热模拟的基础上,于天津地区搭建实际环境下热管置入式墙体测试系统。该测试系统基于2个相同结构尺寸房间,在其中一间的南外墙上置入热管,测试期间用电暖器维持室内18 ℃。依据测试数据对实际环境下墙体的动态传热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墙体,热管置入式墙体的内表面温度提升率为3.4%,蓄热能力提高;热管置入式墙体平均延迟时间为11.12 h,比普通墙体滞后约0.50 h;热管置入式墙体平均衰减倍数为89.37,比普通墙体大;测试期间热管置入式墙体节能率为25.9%。  相似文献   

6.
蓄热技术是一种广受重视的最为重要的传统热能技术之一,它是提高能源利用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常用于解决热能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文中主要介绍蓄热技术的起源,常用蓄热系统的类型,蓄热技术在电力调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蓄冰式系统是通过冰的潜热(或包括水的显热)蓄冷性能,用离峰电力制冰,而在电力高峰时段融冰供冷。这降低了在电力高峰时段,对电力的需要量。蓄冰式系统在国外发展阶段是在八十年代。在我国,蓄冰系统还处于起步的初阶段级,这同我国的电价体制和蓄冰技术尚未成熟有关。一、若冰式系统的经济意义若冰式系统具有传统式空调冷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空调负荷平移和空调负荷摊子功能。和传统式系统相比,很大不同是制冷的时间,即制冷时间段的不同或制冷的时间长度的不同。传统式空调冷源系统与空调时间上是同步的,而蓄冰式系统则不然。蓄…  相似文献   

8.
梁永嘉  贺柱  史路阳  韩旭 《节能》2022,(10):19-24
为了提高高寒地区住房的太阳能利用率,降低建筑能耗,增加住房的蓄热能力,提升住房的热舒适性,提出将太阳能平板集热器与重力热管集成于外墙的方法;通过分析太阳能重力热管相变传热过程,建立了重力热管相变传热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利用验证的模型对太阳能重力热管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天然气分输站目前无法对管输天然气压力能进行有效回收的问题,以及传统的制冰行业电力消耗较大,而冰需求市场又逐年扩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天然气余压发电制冰一体化系统。系统主要包括膨胀发电系统、冷能利用系统两部分,利用膨胀机回收天然气压力能并同轴带动发电机发电,再利用换热器对膨胀机出口的低温天然气冷能进行回收。然后结合某天然气分输站供气参数和膨胀机特性曲线,用Aspen软件对整个工艺流程进行模拟,以估算系统的实际发电量、产冰量。系统既得到了高品位的电能,同时也能缓解冰需求市场的压力,降低了制冰行业的高电力消耗。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以太阳能相变蓄热装置蓄热,且与蒸发器进口处换热的辅助热泵系统,用20号蓄热专用石蜡,通过板式换热器与蒸发器进水管进行热量传递的实验。指出,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在白天升高蒸发器侧的温度提高热泵效率,利用储存在蓄热装置中的热量夜晚可对蒸发器的进水增温,以此实现太阳能相变蓄热装置与复合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良好结合,提高整个系统的供热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相变材料(PCM)通过在相变过程中吸热或放热实现热能的存储与释放。相变材料在热能存储和热管理领域凭借其相变区间温度稳定、储能密度大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相变材料普遍存在热导率低的问题,需要结合传热强化技术进行改善。在采用某一种强化技术的基础上,两种或多种传热强化技术相组合的“复合强化技术”成为目前传热强化与相变蓄热性能改善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综述了目前复合传热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以翅片为基础,分别结合热管、纳米颗粒、多孔材料和梯级蓄热,以及多孔材料结合热管、纳米材料和梯级蓄热等多种复合方式。分析表明:通过将热管与翅片或多孔材料混合使用,可以达到传热强化最佳效果;纳米颗粒与翅片或多孔材料的混合使用比同等条件下单独使用纳米颗粒更有效;采用梯级蓄热与翅片或多孔材料相结合相较于单独采用梯级蓄热具有更快的蓄/放热速率和更加均匀的换热流体出口温度。建议对其他可能的复合传热增强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实验验证、优化蓄热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具体参数探讨对蓄热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冰蓄冷空调利用夜间电网谷电运转,并以冰的形式储存,在白天用电高峰时将冰融化提供空调用冷,从而避免中央空调争用高峰电力,是一项调节负荷、节约能源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船舶海水淡化装置工况不稳定、主机低负荷工况工作时难以连续制取淡水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70℃主机缸套冷却水的余热作为热源,以海水作为冷源,利用热管和纳米蓄热材料组成的蓄热器,回收利用系统中大量低品位能量,使现有资源得到了更有效合理地配置,并解决了船舶淡水资源供给短缺的问题,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空调冰蓄冷技术是使用制冷机,利用电网低谷期电力制成冰,在白天电网供电高峰时,利用冰蓄冷量释放出来供冷。从而减少日间电网峰期的电力需求,充填峰期用电,调节峰谷、平稳系统负荷。但由于在制冰工况下,制冷效率大大低于常规空调制冷效率。故而要多耗电量。因此,推广冰蓄冷空调系统必须实行峰谷电价,一般差价应达到1:3以上,用户才能接受。  相似文献   

15.
佟兴广  李让勤 《节能》2019,(8):53-54
针对徐州当前供暖情况,通过对当地小区采用相变蓄热供暖的分析,提出在徐州地区推广蓄热供暖是缓解电力负荷峰谷差、降低用户采暖费用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6.
蓄能技术     
本文介绍与电力有关的新的能量贮存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一、各种能量贮存方法 1.热能贮存 热能贮存,有利用物质温度上升的显热蓄热和伴随物质相变的潜热蓄热。显热蓄热是基本确立的技术,如:广泛应用的  相似文献   

17.
固体蓄热器无论作为热电联产机组(CHP)的配置系统还是作为清洁电力的消纳系统都起到一定的"削峰填谷"作用.为了提高固体蓄热器的蓄热效率及蓄热容量,首先对工程常用蓄热体结构的蓄热过程提出了 一种热物理参数非定值分析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数值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对现有蓄热体结构提出截面和功率分布的优化方式,通过建立数值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我国“三北”地区的弃风现象,在热电机组中耦合蓄热装置可以实现热电厂热力生产与电力生产的解耦运行,扩大电力调峰空间,避免弃风现象的产生。以丹东地区某330 MW亚临界机组为研究对象,在热电机组中增设蓄热装置,阐释热电机组耦合蓄热装置后消纳弃风的机理,考虑风电功率、火电机组功率以及居民电热负荷的相关约束,以系统总能耗最小为目标,基于模拟退火优化算法制定蓄热装置的运行策略。结果表明:采取优化后的策略运行,在夜间风能充裕的时间段蓄热装置放热,可打破原热电机组“以热定电”的最小电出力限制,使风电的上网电量得到提高;采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后的运行策略,相比原热电机组运行能耗单日节省了22.47 t煤。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双级蓄热和双运行模式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新系统,模拟分析了新系统性能特性,同时利用EUD(Energy-Utilization Diagrams)分析方法揭示出关键过程中热能梯级利用与节能机理.双级蓄热系统流程比较好地解决了常规系统在能量蓄存和释放过程中(火用)损失大的问题,同时双运行模式为缓解太阳能不连续性的缺陷提供了新手段.在相同蓄热量的条件下,哳系统的蓄热子系统独立运行的发电增加率为38.1%,研究成果为开发高效、低成本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提供新途径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原有光热发电蓄热系统蓄热温度低和蓄热成本高等问题,设计出一种由取热、蓄热和用热三个子系统组成的新型高温固体蓄热系统。以空气作为热媒介质、安全耐高温蓄热体作为蓄热材料的高温固体蓄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计算了蓄热器的保温特性以及蓄热系统整体热效率和流动阻力。结果表明,蓄热系统运行稳定,蓄热器散热损失小于5%,系统整体热效率大于85%,可供实际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