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变形量、终轧温度、终冷温度等终轧工艺参数的变化,研究控轧控冷工艺对7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组织性能的影响,从而得出满足7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性能要求的该组织性能的最佳轧制工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MnSi钢控轧控冷工艺的研究,得出采用合理的控轧工艺及轧后对终轧温度、冷却速度、终冷温度的合理调节及控制,对钢材的性能产生影响,来提高钢材的强度、硬度、韧性,降低脆性。根据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控轧控冷工艺制度。  相似文献   

3.
轧钢     
《重钢技术》2005,48(2):57-57
控轧控冷对X52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通过对X52钢在试验轧机上控制精轧终冷温度的试验,同时对试验轧制钢板性能及金相组织进行检验,找出终冷温度对X52钢板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为优化其轧制工艺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朱永平 《柳钢科技》2009,(4):101-103
介绍了高线车间轧制Ф5.5mmER50—6焊丝钢时的控轧控冷工艺情况,以及所取的效果。着重介绍了ER50—6焊丝钢轧制过程中的终轧温度、吐丝温度和冷却速度对该品种钢的综合性能的影响,建立的控轧控冷工艺。  相似文献   

5.
徐勇  程必贤 《钢铁钒钛》1992,13(3):33-37,32
采用热膨胀、热模拟和控轧控冷试验,研究了不同锰含量对15MnV钢相变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测试了不同锰含量钢的临界点、等温转变开始时间,观察了显微组织。确定了化学成分与15MnV钢临界点的回归公式,找出了锰含量及控轧后的终冷温度与组织细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控轧控冷试验。试验表明,通过合适的控轧控冷,降锰后的15MnV钢性能可达原15MnV钢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王健  房锦超  张玉文 《中国冶金》2014,24(11):43-45
在热轧双相钢中,终轧温度、卷曲温度、控冷时间和控冷温度对铁素体晶粒的大小和马氏体的形态、分布和含量都有重要影响,直接影响双相钢力学性能。通过对双相钢动态CCT曲线的模拟,制定出了合理的工艺制度,系统分析了热轧双相钢DP600热轧生产过程中终轧温度、卷取温度、控冷时间和控冷温度对双相钢的影响,对热轧双相钢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了合适的双相钢热轧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采用控轧控冷工艺轧制X100管线钢,并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研究了其力学性能、显微组织、EBSD及析出物,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控轧控冷两阶段轧制工艺,在终轧温度为806 ℃,终冷温度在415 ℃,冷却速度为18.6 ℃/s时,实验钢综合性能较终冷温度为491 ℃时良好。经EBSD分析该实验钢大角度晶界百分比含量达78.8%,透射电镜下观察该实验钢析出物随尺寸增大形状规则化,且随尺寸增大,Nb/Ti降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验室φ350 mm 4辊轧机对V-Nb-Wi微合金化X100管线钢(%:0.057C、1.84Mn、0.25Mo)进行控轧控冷试验。结果表明,在1 100℃始轧,800~900℃终轧,100~400℃终冷温度下,X100钢的组织为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下贝氏体。降低终轧温度可细化组织,提高钢的强度;降低终冷温度可提高钢的强度,但使钢的韧性降低。X100管线钢的最佳轧制工艺为终轧温度850℃,终冷温度200℃。  相似文献   

9.
控轧控冷工艺对HQ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用HQ钢的控轧控冷实验表明,典型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粒状贝氏体。终轧温度、终冷温度和冷却速度等工艺参数对钢材的组织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通过各参数的合理组合,在提高强度的同时又提高韧性。  相似文献   

10.
吴迪  李壮  吕伟 《钢铁》2012,47(8):36-38,40,42
通过实验室热轧机组的控轧控冷试验,研究了控轧控冷参数对超高强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温度终轧,轧后不同方式冷却,抗拉强度几乎都在1 000MPa以上,屈强比在0.54~0.62之间,伸长率在13%~17%之间。铁素体晶粒随终轧温度降低和冷却速度加快而细化;终冷温度降低,贝氏体量增多。经800℃终轧后层流冷却至560℃左右空冷,由于铁素体晶粒细化,组织中大量的粒状贝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少量的孪晶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使抗拉强度达1 130MPa,伸长率达16%,强塑积达到18 080MPa.%的最高值。控轧控冷获得以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为主并含有少量残余奥氏体+马氏体的复相组织,使试验钢具有了优异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开发强度级别为685MPa的高强钢板的控轧控冷工艺,研究了终轧温度,未再结晶区累积压下量,终冷温度,冷却速度等工艺参数对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控轧控冷条件下,钢的室温显微组织由铁素体和贝氏体组成,贝氏体主要以粒状贝氏体为主,此外,晶粒细化是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的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对21 mm X70管线钢的控轧控冷工艺进行了试验分析,表明合理控制精轧温度、终轧温度和终冷温度可以得到组织细化和性能良好的针状铁素体管线钢板.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影响C-Mn系Q345钢板力学性能的控轧和控冷工艺参数进行分析,确定了中间坯厚度、终轧温度、开冷温度、终冷温度等因素与性能的关系。通过工艺改进,提高了钢板性能合格率。  相似文献   

14.
冯光纯 《四川冶金》1989,11(1):57-6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15MnV钢降锰的可能性和有效途径。通过试验得出,采用优化碳、钒含量和控轧控冷工艺,将15MnV钢的锰含量降至1.2%仍满足原钢种机械性能要求是可能的。降锰15MnV钢能达到规定强韧性的较佳碳含量为0.12~0.14%、钒含量为0.08~0.12%;合适的控轧控冷工艺为加热温度1150℃、道次变形量14~21%、终轧温度900℃、轧后冷迷4℃/s、终冷温度800℃。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TMCP工艺对Q370q E-HPS高性能桥梁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达到替代正火工艺的目的,对终轧温度、开冷温度、返红温度及冷却速率等TMCP关键工艺参数与组织、力学性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两阶段控轧控冷工艺生产Q370q E-HPS钢时,随终轧温度升高、开冷温度降低、返红温度升高及冷却速度降低,铁素体晶粒尺寸增大,珠光体含量增加,屈强比降低。通过工艺参数优化,可获得合适尺寸和体积分数的铁素体和珠光体,实现Q370q E-HPS钢良好的强韧性匹配和较低的屈强比。  相似文献   

16.
对X65MO钢22.2mm和24.0 mm钢板、Φ558.8 mm钢管及焊接接头进行了拉伸、冲击与低温落锤测试和组织性能分析.通过热机械控轧控冷技术,待温坯厚度88 mm,压缩比大于10,二开温度设定为870~880 ℃,终轧温度设定为820~830℃,采用超快冷进行冷却,入水温度设定为750~760℃,终冷温度460...  相似文献   

17.
对低碳锰铌钢的控制轧制和加速冷却工艺制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终轧温度为780±10℃、终冷温度为670±10℃、冷却速度为10℃/s的控轧控冷工艺,同时给出加大冷却速度对提高钢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定量影响数据。  相似文献   

18.
分别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和JMat Pro材料计算软件获得实验钢的临界相变温度Ar3=835℃、Ar1=698℃、A3=892℃、A1=722℃;同时在热模拟试验机上,采用连续冷却压缩与控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不同终轧温度和轧后冷却速度的工艺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终轧温度及轧后冷却速度对实验钢最终组织形态影响明显,终轧温度在Ar3以上温度时,实验钢获得均匀的等轴状组织,加快轧后冷却速度可细化晶粒组织;当终轧温度在Ar3温度附近时,实验钢会发生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轧后缓冷有利于组织均匀,快冷容易导致混晶;当终轧温度在Ar3温度以下时,轧后不论缓冷、快冷均获得混晶甚至明显的变形带组织。  相似文献   

19.
谭海鹏  任学平 《天津冶金》2011,(1):20-22,49
通过不同的控冷工艺既采用不同的冷却速度、终轧温度及终冷温度对船板钢DH36的冲击韧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最佳的控冷工艺:38mm厚的钢板,终冷温度控制在660℃~680℃,50mm厚的钢板,终冷温度控制在630℃~670℃。使船板钢低温冲击韧性满足标准和船级社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控轧控冷试验,并利用透射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包括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变形量、轧后冷速对微V、Ti处理C-Mn钢中碳氮化物固溶与析出的影响和析出与轧后奥氏体再结晶的相互作用,得出了相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