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议民 《中州煤炭》2021,(1):125-128
为了改善锚网支护的耦合效果,研究了煤矿巷道锚网支护技术及围岩变形规律,理论分析了护网受力,并给出了锚网支护的强度耦合标准;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析了不同方案条件下巷道塑性区、应力和位移分布.研究得出,进行锚网支护后,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有效的改善,且采用锚杆+格宾金属网支护后,巷道护表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抑制巷...  相似文献   

2.
针对松散破碎围岩回采巷道围岩破碎,掘进速度慢的问题,提出采用"短锚+轻架"联合支护方式,并对其支护机理和承载机构力学模型进行了介绍,通过在振兴矿1513工作面回采巷道进行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支护方式可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深部软岩巷道的变形机理.通过FLAC~(3D)有限元差分软件对平煤股份六矿三水平戊二采区轨道上山的原始支护方案及改进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比两者的位移、破坏区及应力场分布,分析了"锚网喷+注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的支护效果.模拟结果表明"锚网喷+注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围岩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煤矿安全》2015,(12):136-139
针对峰峰集团九龙煤矿大埋深高地应力条件以及复杂水文地质情况,以临时变电硐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硐室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揭示了临时变电硐室围岩的位移场及塑性区的分布规律,提出了以"锚网喷+锚索+钢筋梯子梁"为主的联合支护方案。结合现场实测围岩位移的收敛规律表明,该支护方案能够有效控制深部高应力硐室的大变形、底鼓和流变现象。  相似文献   

5.
高应力复杂煤层沿空巷道锚注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扭转高应力复杂地质条件下沿空巷道难以支护的现状,结合桃园煤矿1636工作面沿空巷道具体地质条件和支护工程实践,采用数值模拟软件UDEC建立了离散单元计算模型,分析比较了高应力复杂煤层沿空巷道采用U29型钢支护方案和锚注联合支护方案巷道围岩的应力和位移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锚注联合支护方案,通过注浆将破碎围岩胶结成整体,改善围岩的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提高了围岩的强度,从而使围岩本身作为支护结构的一部分,承载能力得到了提高,围岩应力分布更趋合理,有效地控制了高应力复杂煤层沿空巷道的大变形,是解决该类巷道支护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疆伊犁一矿3煤层为特厚煤层及顶底板强度低、胶结性差、易崩解、遇水易软化的工程实况,分析了伊犁一矿马头门两侧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得出伊犁一矿软岩巷道围岩失稳机制,指出原有支护系统护表和主动支护强度低、地应力大是导致巷道破坏和支护失效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副立井马头门两侧巷道采用"强护表+锚网索+架棚"联合支护技术方案。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该支护技术基本能够避免软岩巷道的多次翻修,实现支护一次到位。  相似文献   

7.
和睦山铁矿后观音山矿段1#穿脉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严重,在原锚网喷支护失效的前提下,采用锚网喷+U型钢支架联合支护方案进行巷道加固。结合自然平衡拱原理,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合理的顶、底板锚杆支护参数,并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锚网喷+U型钢支架联合支护下的巷道周边围岩屈服特征、应力、位移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验证了1#穿脉高应力软岩巷道锚网喷+U型钢支架联合支护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现场应用表明,采用该方案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为类似条件的巷道支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有限单元法,分别对锚杆支护和锚注支护两种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两种条件下围岩位移、应力以及巷道周围的塑性区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锚注支护可以显著地提高围岩强度及支护体系的承载能力.减小巷道的位移变形以及塑性区的大小,有利于维护巷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煤炭技术》2017,(3):6-8
针对松散煤层、破碎顶板回采巷道易冒落、难支护等特点,提出了一种主动支护与被动支护相结合的联合支护方式,即"短锚+轻架"组合支护结构。该结构最显著的特点是充分挖掘各种支护材料之间、支护材料与破碎煤岩之间的"相互增强"作用。该支护技术在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杨庄煤矿4513工作面回采巷道得到了很好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洛阳义安矿业公司11采区轨道上山沿矿井二1煤层顶板掘进,巷道采用36U型钢棚+顶部锚网联合支护,由于巷道开掘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顶板压力显现后造成支架变形失修,经过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采用"软支护"技术后大大降低了围岩应力显现时对支架的直接破坏,使巷道形成"软性承压—钢棚支护"的共同阶段性支护体,巷道的安全和支护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大大降低了巷道支护成本与维护费用,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锚杆支护和锚注支护两种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两种支护条件下的围岩位移、应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锚注支护可以显著的提高围岩强度及支护体系的承载能力,减少巷道的位移,有利于维护巷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伊田煤业破碎软岩巷道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矿巷道在四种不同的支护方式下的支护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提高围岩自身强度的锚注支护在提高围岩自承载能力、控制巷道围岩位移等方面均优于锚杆支护或锚索支护,"锚网+顶板锚索+注浆支护"方案为最佳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某矿7522工作面留底煤运输巷的巷道支护问题,借助数值模拟软件,对比了不同的支护条件下巷道围岩应力及位移分布变化情况,确定工作面运输巷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方案的具体支护参数,现场巷道围岩位移量观测表明,所采用的锚网索联合支护方式及支护参数能够有效控制运输巷围岩的变形破坏,节约了支护材料,减少了巷道的维修费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对朱集矿千米深井软岩巷道的支护形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锚网喷索注联合支护的机理、锚网喷索联合支护下巷道的破坏原因的分析,以及通过对巷道注浆、架棚加固效果的分析,并结合巷道收敛位移监测结果、巷道破坏形态观测,得出千米深井软岩巷道仅仅采用锚网喷索联合支护方式不能适应高应力软岩巷道压力和变形的需要,必须再进行注浆加固。  相似文献   

15.
深井复合顶巷道卸压 让压综合支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试验巷道顶底板岩性及围岩应力分析,研究采用"超高强让压强杆+锚网+M型钢带梁+锚索+卸压孔"联合支护技术,形成的联合支护结构能够解决松软超高地应力巷道的强度低,扩容变形量大,扩容应力大,稳定性差等支护难题。从而解决严重影响深部复杂动力灾害条件下巷道围岩稳定的安全和经济效益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云冈矿12#与12-2#近距离煤层的工程背景下,针对采空区下8403工作面的5403巷的布置与支护方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5403巷分类联合控制技术,层间距大于7m时采用"锚网索+钢带"支护,层间距小于7m时采用"锚网索+钢带+架棚"联合支护方式.经现场监测,5403巷支护效果良好,为类似条件下的安全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东沟煤矿2202工作面运输巷原"锚杆+锚索+钢筋梯子梁+锚网"联合支护不能有效提高巷道破碎顶板下位岩层的刚度,支护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分析了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原因,通过现场观测、块体力学分析和FLAC3D模拟计算等手段对支护控制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提出采用"锚网索+注浆锚杆"的联合支护方式,提高了岩体结构面的黏结力,改善了破碎围岩的力学特性,有效解决了破碎顶板大断面煤层巷道大变形的问题,可为类似地质工程条件支护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研究深埋膨胀性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后的安全稳定性,依托埋深约为88m的小河沟黄土隧道工程深埋段,借助FLAC~(3D)软件,对设计变更前后的隧道开挖与支护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围岩应力和变形、联合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前方未开挖段的土体位移情况。结果表明,深埋膨胀性黄土隧道施工中,使用管棚外插超前小导管注浆进行超前支护,配合钢拱架和锚网喷联合支护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围岩整体强度和自稳能力,承担围岩荷载,减小土体位移,提高施工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采空区下巷道合理的支护方案,以某煤矿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数值模拟软件,通过对不同监测断面的围岩应力进行监测,对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的围岩应力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表明,巷道采用锚杆和工字钢棚联合支护比单一支护效果更好,能够明显降低顶底板位移量,因此,确定了基本支护方案为锚网+工字钢棚复合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大型矿井工作面顺槽与开切眼的现场条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顺槽与开切眼交叉口项板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分布特征,确定二次应力场叠加的影响范围及大小,并据此确定顶板加强支护范围及支护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交叉口顶板高度的煤体中形成了一定范围的围岩破坏区域,并在深部形成了应力集中带,铅垂应力分布图表明,在交叉口顶板上存在一个三边都为弧形的三角形卸压区域;交叉口处铅垂位移在顶板高度水平上在中央的铅垂位移最大,往四周方向延伸逐渐减小,直到煤体深部为零为止.因此建议:交叉口加强支护的范围应采用锚网支护,在围岩较破碎情况下建议采用锚网+W钢带+钢筋梯梁等措施联合支护,此处应加大锚杆支护的深度和密度;如果需要,应采用单体支柱之类的措施进行加强支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