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铁蛋白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间接法染色免疫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对经Vero E—6细胞从HFRS患者血清中直接分离到的二株病毒(H—8205及H—8278株)的形态作了观察。结果在细胞基质内、胞浆空泡内及细胞外查见为免疫复合物和铁蛋白颗粒或酶反应沉淀物包绕的病毒颗粒,园形或卵园形,平均直径108nm,变化范围50—156nm。颗粒有双层膜结构及表面突起,有的囊膜不连续,有小孔通过,颗粒内部为疏松的细颗粒状及微管状结构。两株病毒在形态上无差别。对照组(包括用正常人血清取代恢复期病人血清的对照)未见到类似  相似文献   

2.
应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体及胶体金探针对EHF患者外周血细胞进行病毒抗原的定位·光镜免疫金银染色(IGSS)结果显示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表面EHF病毒抗原阳性。采用LowicrylK4M低温快速包埋电镜免疫金染色(IGS)方法,发现金探针特异性定位于淋巴细胞胞质的大小空泡和液泡内(可能为病毒芽生、成熟部位增生、扩大的高尔基囊泡)以及血小板质膜、开放管道系统扩张的管腔内。结果表明EHFV能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复制成熟。血小板表面IGSS阳性物质主要为循环血中EHFV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相似文献   

3.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多种纯度高、专一性强的单克隆抗体。我们应用透射电镜检查不同实验室来源的10份融合前小鼠骨髓瘤细胞系(SP_2/0,SN—1)和4株杂交瘤细胞(T—17—3,A—9,B—10,C—8)发现上述细胞内均含病毒颗粒。在胞浆内,病毒颗粒聚集在粗面内质网池中。成熟病毒颗粒呈圆形或长圆形,偶见哑呤状或花瓣状,直径约100nm。病毒核衣壳中心透亮,外周致密,呈环状或不全环状(图1)。有处粗面内质网呈现局部增厚和病毒芽生图象。偶见核膜间隙内含病毒颗粒。此种病毒颗粒的形态结构特点类似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中的A型肿瘤RNA病毒。在细胞外和细胞间隙中还可查见散在或成群的球形  相似文献   

4.
应用超薄切片透射电镜技术在实验Balb/C小鼠外周血浆细胞中意外地检出逆转录病毒。病毒粒子有包膜,呈球形,直径约100nm,包膜表面有纤突,病毒核衣壳在粗面内质网内膜上芽生成熟:该病毒被疑为小鼠体内的潜在性感染,应该引起实验动物生产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采用冷冻蚀刻技术研究了GPV、IBRV和NDV等几种病毒的超微结构,初步取得如下结果: 一、在冷冻蚀刻样品中,GPV呈球形(在细胞质内)或近似球形(释放到细胞外),直径约300nm,这与在超薄切片或负染色样品中所见的病毒形态和大小有很大的不同。二、IBRV囊膜的PF和EF面上,均可见到直径5—9nm的膜内微粒。GPV囊膜膜内微粒的数量及其在PF面和EF面上的分布与IBRV不同。细胞质内与细胞外成熟的GPV囊膜的膜内微粒也有明显的差异。三、在GPV毒浆基质中,可观察到由直径5—10nm颗粒的聚集或规则排列形成的弓形、环形、及直径150—400nm大小不等的球形结构。实验结果显示了冷冻蚀刻技术在病毒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尤其在病毒囊膜结构研究中的优越性。对这一技术在病毒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1983年作者用多价抗体—免疫电镜法从23例秋季婴幼儿胃肠炎病人粪中检出3例小双壳腹泻病毒(SmallDouble Capsids Diarrhea Virus SDCDV)。测算205个SDCDV颗粒的直径为32.1~36.7平均34.1±1.1nm。外观呈球形,由核心和核壳组成,无包膜。核心大而明显,有的如蜂窝样。核壳内层厚、外层薄。壳粒为点状和杆状,似辐条,与外核壳相连成“T”形,有10~16个。与有关病毒的形态作比较表明:(1)与小呼肠孤病毒、小轮状病毒和“Fuzzy—Wuzzys”相似但不尽相同,从核心、核壳和壳粒形状可加以区别;(2)与轮状病毒和呼肠孤病毒虽都有双层核壳,但其大小仅大  相似文献   

7.
痘病毒可以作为研究生物膜形态发生的很好材料。我们应用冷冻蚀刻技术并附以超薄切片、负染色,细胞表面复型和扫描电镜等技术,对一种复制周期很长的痘病毒——山羊痘病毒囊膜的精细结构和发生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病毒发育早期,毒浆周围出现的弧形膜样结构在冷冻蚀刻样品中呈现出间距为15—20nm均匀排列的二层颗粒;未成熟病毒囊膜为圆形,直径约400nm,因其常常从病毒中部断裂,因而可清楚地显示出病毒周缘仍由二层颗粒围绕;细胞质内成熟病毒囊膜为直径320—340nm的规则球体,其的PF面和EF面上均可见到大量直径为7—10nm的膜内微粒。释放到细胞外的成熟病毒囊膜的PF或EF面仅有少量的膜内微粒,囊膜形态呈不规则的球体  相似文献   

8.
在所有的RNA病毒中,布尼安病毒科(Family Bunyaviridae)的病毒是唯一的具有在感染细胞高尔基复合体及其邻近光面囊泡内芽生成熟的形态发生学特征。我们曾应用常规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在我国两种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HF和新疆出血热,XHF)病毒感染的新生乳鼠大脑海马回神经元内观察到病毒在增生、扩张的高尔基扁囊和囊泡内芽生成熟的图象。本研究应用低温包埋免疫金标记技术进行感染细胞内EHF病毒抗原分子的亚细胞定位,以求阐明高尔基复合体异常增生与病毒抗原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986年6月至1987年12月,我科共做尖锐湿疣活组织检查80例。诊断根据病史,大体表现和组织学检查。光镜下每例均查见凹空细胞。(Koilocyte)30例作了人乳头瘤病毒抗原(HPV—Ag)检测,采用PAP免疫酶染色法(DAKO kit)。12例检测出HPV—Ag,阳性率40%。阳性细胞主要见于表层和棘层上部的凹空细胞,表现为细胞核内呈棕褐色颗粒,细胞浆内未见棕褐色颗粒。各例阳性细胞数量差异较大,阳性率与取材大小和数量有较大系系。HPV—Ag阳性的凹空细胞与HPV—Ag阴性的凹空细胞,光镜下形态无明显差异。15例取新鲜组织按电镜常规处理,制片,电镜下5例找到病毒颗粒,阳性率33.3%。均见于表层和棘层最上部细胞的核内。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50-55nm,有致密核心和衣壳,无包膜,典型者排列呈结晶状图1。凹空细胞较大,核增大,核膜欠规则,一些细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了在昆明地区腹泻病人粪便中发现的一株病毒——“干海子”因子(Ganhaizi agent)。电镜下,病毒颗粒呈球形或六边形,直径32—38nm,无囊膜,中心有一直径32nm左右的核心,核心有子粒呈蜂窝状。病毒颗粒有一外圈,直径38nm左右,子粒呈放射状排列,边缘不整齐。病毒在粪便中呈大片堆积。经  相似文献   

11.
泌乳期奶牛溃疡性乳头炎的病原体为牛疱疹病毒Ⅱ型,又称牛溃疡性乳头炎疱疹病毒(BHMV)。是一种典型的在核内装配的DNA病毒。Huygelen等于1960年首先在非洲的乌干达—布隆迪发现该病毒,以后又相继在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发现。但是,迄今为止,亚洲地区还未见有关该病毒的报道。1982年我们从沈阳地区某畜牧场分离获得该病毒。用电镜研究了BHM病毒在犊牛肾继代细胞内的形态发生。 BHM病毒核壳体的装配在胞核内进行。在核内看到大量散在和聚集成堆的空心衣壳和装配好的核壳体,有的呈类结晶样排列(图1)。核壳体在穿过核膜时,获得一层囊膜,成为成熟病毒颗粒,其形态为园形或卵园形,  相似文献   

12.
从患败血症欧洲鳗鲡检出疱疹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2005年、2006年的春、夏和秋季,福建省各养殖区患败血症的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进行超微病理学研究,经电镜观察,患败血症欧洲鳗鲡鳃、肝和肠组织细胞内检出疱疹病毒.鳃上皮细胞核内病毒核衣壳,呈圆形或双环状,直径约80 nm~100 nm,核心或致密,或空壳.鳃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胞浆内可查见成熟病毒粒子,有包膜,呈圆形、核衣壳致密、直径约130 nm~150 nm.肝细胞和肠粘膜上皮细胞核内所查见的病毒核衣壳,呈圆形或双环状,多数核心密度高.文中还讨论了感染细胞核内与疱疹病毒核衣壳共存的直径30 nm~40 nm的微泡样结构的性质.在病鳗感染细胞内所检出病毒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学特征符合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病毒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收集我室1984—1987年向电镜下见到癌细胞内含有神经内分泌颗粒(NSG)、嗜银染色阳性的11例乳脉癌。其中粘液腺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浸润性癌3例、腺癌2例、小叶癌1例、髓样癌1例、腺鳞癌1例。临床上无一例有类癌综合往症状。这些肿瘤的超微结构特点是:大多数或少数瘤细胞质内含有数量不等的NSG,颗粒通常呈园形或椭园形,直经90~300nm、电子密度不一、中央常见有一致密蕊子、但也有呈均质状,絮状或指纹状,  相似文献   

14.
应用常规超薄切片技术,对单纯HGV感染患者的肝穿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肝细胞胞浆内高尔基囊泡增生、扩张,在扩张的囊泡中见到呈芽生性生长和成熟的病毒颗粒。成熟病毒具有双层脂质包膜及表面穗状微突,核心为微细点丝状,直径约70-120nm,根据其形态学及形态发生特征,可以主伙HGV有可能属布尼安病毒科(Bunyaviridae)成员。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以感染复数大约为3的HSV—3(333株)感染兔婴肾细胞,以不同的时间间隔将细胞固定制作标本供扫描(SEM)及透射电镜(TEM)检查。感染后1小时,SEM显示在整个细胞的表面或细胞的部分表面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吸附,多数为大的,其直径约为200nm(有囊膜)的病毒,少数为小的,其直径为100nm(无囊膜)的病毒。颗粒均匀分布或积集成簇。这种分布状态在感染后2小时及4小时的标本上均可见到。但是在感染4小时已经变圆的细胞的核上区仅有少量散在的颗粒,而在其核周区则见大量颗粒。在感染16小时的细胞表面膜出现大小及形状均不规则的孔洞,说明细胞遭到破坏,许多细胞及其胞核甚至解体成为碎片。有少量的病毒颗粒出现在孔洞的边缘或碎片之间或附着在破碎的细胞膜上。TEM亦见到两种病毒颗粒,有膜的(多数)及无膜的(少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免疫酶超薄切片法,对从陕西分离的82—010H、84—H_1病毒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病毒颗粒直径大小平均为130nm,外层有双层膜,在双膜的外层有不太明显的纤突,病毒内浆由不规则的颗粒、丝状物构成。与洪涛等报告结果相同。感染细胞超微结构有以下变化:细胞微绒毛增多,空泡增多,细胞的核浆比例增大,有的细胞其细胞器明显  相似文献   

17.
8例早期(发热4—6天)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皮肤出血点超微结构改变有三种形态。 1.增生型毛细血管,血管内皮细胞显著增生,乃至完全堵塞管腔,细胞核呈椭园形,居于游离面,其长轴垂直血管壁。胞质电子密度变深,可见分布在胞质游离面和基底面大小不一(60—180nm)的小泡,及散在胞质中(10—30nm)电子密度较深、壁较厚、周围有刺的小泡,这两种小泡均明显增多。核周围及基膜面的微丝也明显增多。在有些内皮胞质中可见3—6个典型的长3μ和宽0.1—0.2μWoibol—Palado颗粒,血管内皮基膜面不规则。其余细胞器如常。  相似文献   

18.
关于昆虫颗粒体病毒侵染鳞翅目中肠柱状细胞的报导很少。一般认为此处很少见到感染,而且感染也限制在少数细胞中,同其它的感染组织相比,病毒的活性很低,而且不产生包涵体。 Robertson(1977)观察到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在病虫中肠柱状细胞中有增殖现象,所形成的核衣壳能获得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皮肤疱疹病毒感染的电镜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电镜观察疱疹病毒(HV),为临床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并进一步研究人皮肤HV感染的组织病理变化及形态特征。方法: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新生儿皮肤活检组织超薄切片。结果:表皮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纤维内均可观察到病毒颗粒,感染病毒的细胞有明显的形态学变化;成熟病毒颗粒直径约150-160nm,核衣壳直径约100-110nm。核衣壳的核心可分为空心型、颗粒型和致密型三种;郎格罕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结论:HV可感染皮肤多种细胞及神经纤维;郎格罕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可能在限制病毒复制和阻止扩散中起重要作用;电镜对病毒疾病的诊断和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几种大型病毒的冷冻蚀刻研究(痘苗病毒、山羊痘病毒和疱疹病毒等)在我国已有报导。本文拟报导三种中小型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形态发生过程。<1>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属弹状病毒科,有囊膜的病毒,大小70×170nm;<2>辜德毕斯病毒(sbv),属披盖病毒科,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60nm;<3>人腺病毒,属腺病毒科,无囊膜的病毒,直径约70nm。在腺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核内,可观察到处于不同装配和成熟阶段的病毒粒子(图A、左不)。在VSV和sbv感染的宿主细胞质中和细胞质空泡内可观察到病毒核衣壳装配的过程,尤其在宿主细胞的表面更清楚地显示出病毒以出芽的方式向细胞外释放的各个细节。(图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