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三峡建库后下泄水沙条件的变化,预估了荆江河段横断面的发展趋势,指明了荆江河段在下切的同时仍维持现在的弯曲与蜿蜒河型.  相似文献   

2.
三峡建库后荆江河段河床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三峡建库后下泄水少条件的变化,预估了荆江河段横断面的发展趋势,指明了荆江河段在下切的同时仍维持现在的弯曲与蜿蜒河型。  相似文献   

3.
荆江-洞庭湖水沙关系及调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系统分析了洞庭湖复杂的来水来沙条件和湖区淤积情况 ,荆江 -洞庭湖水沙关系 ,洞庭湖出流对荆江各河段不同的顶托作用 ,以及荆江裁弯后江湖水沙关系的变化和调整 ;研究了江湖水沙关系的变化对荆江各河段以及洞庭湖水沙条件和河床演变的不同影响 .认为荆江裁弯后 ,三口入湖水沙减少 ,减缓了洞庭湖的淤积和防洪压力 ,但同时荆江泄流量加大 ,局部河段防洪形势更为严峻 ,对洞庭湖出流顶托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段平滩河槽形态调整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河段平滩河槽形态调整特点,提出基于河段尺度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的计算方法,计算上、下荆江段2002—2013年汛后河段平均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用后,坝下游河床冲刷加剧,个别河段河势变化剧烈,但总体河势仍基本稳定;尽管局部河段的崩岸现象较为突出,但河段平滩宽度总体变化不大,上、下荆江平均河宽分别为1 388及1 305m,而河段平滩水深平均增加1.6及1.0m,故荆江河段的平滩面积在持续增加.最后建立河段尺度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与前期5a平均的汛期水流冲刷强度之间的计算关系,用于预测该河段平滩河槽形态随水沙条件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隔河岩水库对清江下游河道及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作用,结合发电效益,提出了水库洪水调度规划。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运用后,上荆江河段河床冲刷较为剧烈,枯水(5000 m3/s流量下)河槽形态相应发生调整,对航运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通过一维水动力学模型确定了各固定断面的枯水河槽形态参数。由于不同断面的河槽形态沿程存在显著差异,故采用基于对数转换的几何平均与断面间距加权平均相结合的河段平均方法,计算了2002-2015年上荆江河段尺度的枯水河槽形态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受大范围护岸及护滩工程的影响,研究时段内上荆江枯水河槽宽度仅有小幅度增加,而相应的水深和面积增加约0.68 m及870 m2,增幅分别达12%及15%,航道条件总体上有所改善;枯水河槽宽深比呈持续减小趋势,由2002年的5.73减小至2015年的5.17,故近期上荆江枯水河槽形态趋于窄深;但在火箭洲、沙市及公安弯道等局部河段,江心洲或凸岸边滩的剧烈冲刷导致河槽展宽,宽深比明显增加,引起局部水深不足、航槽不稳定等现象。此外通过分析河槽形态调整对前期水沙条件的滞后响应,建立了河段尺度的枯水河槽形态参数与前6年平均的汛期水流冲刷强度之间的经验关系。结果表明:受人类活动干扰,上荆江河段尺度的枯水河槽宽度与前期水沙条件的相关程度较低,故建立的枯水河槽宽度公式不能反映水沙条件变化对河宽调整的影响;而上荆江河段尺度的枯水河槽水深、面积、宽深比与前6年平均的汛期水流冲刷强度的相关程度分别为0.92、0.95及0.85,故这三个参数均可较好地对由于三峡工程运用引起的水沙条件改变做出快速响应。  相似文献   

7.
水库下游非均匀沙恢复饱和系数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沙恢复饱和系数是泥沙数学模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其取值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利用泥沙数学模型进行河床演变及相关研究的成败.基于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的实测水沙资料,以本河段三峡水库蓄水前多年平均输沙水平作为泥沙输移方程中的挟沙能力,对水库下游非均匀沙恢复饱和系数进行了率定与分析,并在总结其规律的同时从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一维洪水演进数学模型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从求解一维对流方程的Holly-Preissmann格式出发,结合有限差分法建立了一维洪水演进数学模型.并根据实验室溃坝实验结果与溃坝理论解对新建模型的计算精度进行了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及溃坝理论解均十分吻合,表明模型具有相当高的计算精度.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长江荆江河段洪水演进计算,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围垦和淤积对洞庭湖调蓄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荆江三口分流分沙比的变化及洞庭湖、螺山汉口河段泥沙淤积的变化规律 ,重点研究了湖区人工围垦和下游淤积对洞庭湖调蓄量的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人工围垦使湖区调蓄量减小 ,下游淤积使调蓄量增加 ,除个别围垦较剧烈的年份之外 ,二者的综合作用使调蓄量基本为逐年增加 .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量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分析了包括下荆江裁弯、葛洲坝和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与枯水位及泥沙特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来长江中下游枯水位表现为宜昌至监利河段下降明显,城陵矶至螺山上升显著,汉口至大通略有上升.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及输沙量下降明显,悬移质中值粒径大幅减小,枯水位降低.枯水位变化与河段河床演变以及河道的冲淤变化密切相关,由此带来的河岸崩塌、引水及航道等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弯曲河段中因二次流运动引起的横向输沙是引起崩岸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急弯河段中二次流运动对水沙输移的影响,以下荆江石首急弯河段为例,运用能考虑二次流影响的Delft3D模型对其进行计算,并用实测水沙资料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二次流运动对流速及含沙量分布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不同位置处二次流附加应力项、水面比降项及阻力项的相对大小关系.计算结果表明:考虑二次流后,能更有效地模拟弯道处的环流水力特性及横向输沙特性;二次流对水沙输移的影响效果在急弯河段十分突出,只有当来流流量足够小时,才能忽略二次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两岸崩塌位置,通过对崩岸特征分析,提出用稳定岸坡作为崩岸判别指标,统计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河型、不同河岸地质的稳定坡比,探讨了深泓冲刷深度计算公式,据此可通过计算三峡水库蓄水后两岸实际坡比,并与稳定坡比对比,进而预测两岸崩塌位置。以荆江沙质河段为例,将预测成果与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实测资料对比,表明该方法合理,且该方法判别指标简单,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论述了荆江和洞庭湖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认为荆江裁弯和四口分流分沙逐渐变小对减轻洞庭湖区的泥沙淤积和洪涝灾害(包括荆江和江汉平原地区)有利,但却引起了城陵矶河床和水位高程的抬高,又阻碍了洞庭湖的泄流排沙,不利洞庭湖的防洪。江湖关系这一矛盾和洪涝灾害,只有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兴建才能基本解决。在三峡工程兴建前,所有减轻荆江和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对策,都应从研究理顺江湖关系出发,使其符合江湖两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从地理位置、历史灾情方面分析论述了黄河郑州铁路桥至东坝头河段是河道整治的重点河段,然后,根据治河原则,探讨了该河段的整治导线及其参数,及治理的可行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三峡水库既定的调度运用方式,通过计算,明确了建库后的水沙条件变化,就三峡建库对上荆江河道的影响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三峡和清江梯级水库群防洪补偿联合调度问题,建立了梯级单独和水库群联合防洪优化调度2种数学模型,运用改进的逐次渐进优化算法,引入动态惩罚函数处理约束条件,遵循"优化-验证-调整"的算法流程迭代求解.选取1954、1981、1982和1998年为典型年.结果表明:若选择最不利的1982年为典型年,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至少可分别提高到118年和136年一遇设计洪水;取4个典型年的调度结果平均值,则其可抵御的最大重现期设计洪水分别达到150、168 a.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游是由水库、湖泊、蓄滞洪区组成的复杂防洪工程体系,针对荆江-洞庭湖复杂河网系统规模庞大、水流复杂的特点,建立了一、二维联算洪水演进模型,其中河道与湖区采用一维河网模型,分蓄洪区水流采用二维模型模拟.模型提出了实时预报模式、河网断流计算模式、河道与分蓄洪区水量交换模式.将模型用于荆江特大洪水调度,较好地反映了洪水在荆江-洞庭湖河网区的演进过程,模型可用于实际防洪调度方案评估.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历经沧桑变迁.汉末以前湖盆与水位均较荆江低,东汉后期,天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使湖水水位渐高于荆江,造成湖高江低,出现江、湖两安之势.宋代湖区周围垦辟活动增强,森林破坏极大.荆江江面束狭,河床逐步增高.元明时期,多次疏浚调弦、虎渡等穴口,造成江水入湖.清代水土流失加剧,藕池、松滋相继决口,从此四口分泄荆江洪水与泥沙,造成湖面萎缩,洞庭湖退居为第二大淡水湖.  相似文献   

19.
黄河开封河段新结构坝技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开封河段现有坝垛护岸447道,近年来,为增强新修工程的稳定性,减少出险机率,开封河段共修建新结构坝垛30道。文章通过工程建设、实地运行、性能分析,提出了不同新结构坝型的抢险和筑坝方法。  相似文献   

20.
2002年7月4日,黄河小浪底水库进行首次调水调沙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律定黄河下游河道模型试验的各种参数。调水调沙洪水在濮阳河段共运行16天,期间洪水位表现特点突出。经分析,试验期间濮阳河段自上而下出现冲刷、不稳定、淤积的不同形态,进一步证明了濮阳河段近几年淤积严重,排洪能力萎缩漫滩流量减小的状况。这给黄河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