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哀江头》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羁押长安中所作,其艺术与思想水平均达到很高境界,是杜诗中的精品。并谈论此诗,多从其马嵬诗开山之作的角度对其文学史意义进行分析,至其中贵妃形象的象征意义,其与杜甫平生“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之关系,则少有涉及。本文试图通过上述角度对杜甫此时的心路历程,本诗的艺术手法与情感特征,进行分析,期借此探寻“安史之乱”后,杜甫具体表述。  相似文献   

2.
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译诗的"三美"翻译理论,主张从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三美论"对诗歌翻译理论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本文试从许英译杜甫的《登高》一诗来分析说明其"三美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杜甫《秋兴八首》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的分析,论述了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逃禅"一词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宋以后,文人多用之,但其意义却多有不同,历代注家对此词的理解也多有歧义.杜诗"逃禅",其义实为"逃出禅戒",后引申发展为"遁世而参禅事佛",即逃入禅,同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第三义:禅坐,有类似禅定之状态.  相似文献   

5.
《杜诗详注》中有大量对杜甫七言律诗的批判,认为杜甫七律在格律上失粘、重复,语言拙俗,章法上缺少开阖之致。这些不足,与七律这种体式正在从草创走向成熟的这一历史过程等原因相关。历来对杜甫批判声音极少,这些批判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一千多年来,人们对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联系杜甫作此诗时的诗坛风气,结合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个性,尝试说明这组诗是杜甫为纠正当时诗坛"好古遗近,务华去实"的风气而作。  相似文献   

7.
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今存一千四百余首。仅漂泊西南十一年间所创作的诗篇即占其作品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西南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所表现出的深邃思想内涵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老而弥坚、不断追求的"诗圣"形象。在杜甫研究的领域内,本文第一次较为全面、深入地探讨了西南漂泊生涯与客寓意识对杜甫人生追求的影响,推动其后期乡国君民诗登上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红帮裁缝评传》,由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红帮文化研究所季学源教授、竺小恩副教授、冯盈之教授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相似文献   

9.
《红帮裁缝评传》是一部评述红帮裁缝创业史的专门史著作。2011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年后入选国务院"中国之窗"对外推荐书目,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图书之一。为扩大发行,2014年出版了增订本。此书的主要价值有三:一、这本书增订本的出版发行,正赶上中央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结构促改革,因之,这本书就成为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好书。  相似文献   

10.
李白和杜甫作为文学史上了两颗"双子星",他们之间的友情和隔阂成为研究者热衷的话题。文章从杜甫对李白解读的心路历程做了深入探究,集中于杜甫对李白的形式崇拜、人生境遇的感悟、精神上的契合和对李白诗作的接受和发展四个方面分析,探讨杜甫和李白如何在诗品、友谊、人格追崇和心灵共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林纾除在翻译、古文等方面成就斐然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较深造诣。综观林纾主要的诗作及诗论,可以发现,在对古典诗歌的传承、借鉴方面,杜甫对其影响甚深。这种影响,贯穿于林纾一生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具体体现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忧国忧民情怀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共通、诗歌写作手法上的学习及诗歌理论的形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严羽和叶燮所生活的时代氛围、所处的诗学环境,对杜甫的欣赏,对传统作家作品的态度与方式方面,都有极强的可比性,异、同交织。就这三个方面进行对话,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他们在当时都面临着诗坛各种资源的强烈冲击,都重视对古书的承传和积累;在认同、推崇杜甫的同时,都没有跪倒在他面前,对杜甫的平淡之作都给予了辨证与合理的评析;在对待传统作家作品方面,他们都弘扬了传统艺术派的诗学思想,注重对作品整体的感知,但原因各不相同。相对而言,严羽对“诗-书-学”关系的把握更为辨证、透辟和鲜明。  相似文献   

13.
杜甫酷爱《世说新语》,杜诗中多处使用《世说新语》中事典。杜诗用《世说新语》事典方式多样,多用于描写景物,叙述交往和抒发个人情感。杜诗善于叙事和语言精警的特点显然受到《世说新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符号帝国》是罗兰·巴特在解构主义时期用符号学的视点完成的一本关于日本社会文化生活的著作.在对日本社会文化符号的考察中,巴特跨越了早期受索绪尔影响而形成的“科学化”、“体系化”的结构主义符号学观点,感受到了符号的一种“空”和“无”的特点.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断裂,能指不再对应单一或终极的所指,符号的意义也被无限的推延.在这种对符号新的思考和认识中,巴特也最终完成了向解构主义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乐府指迷》是南宋末季沈义父撰写的一本词学理论著作。本书对于我们寻绎宋人词论中一些基本看法,认识南宋末季词坛风气趋向,把握南宋末季格律词人的创作倾向,探寻南宋格律词人的审美心态都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作用。而究其创作背景,则可从当时社会现实及词坛风气总结出三点原因,即社会现实与词人心灵的变异;南宋趋雅词风的再次演变;对当时俚俗之作的不满与反拨。  相似文献   

16.
高一涵的宪政思想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宪政文化,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历史的因素来看,他身经新旧两个时代,而作为舶来品的"宪政"正风行神州,从自身因素来看,其学贯中西,深喑西方政治思想,此外,严复、胡适等人也影响了其宪政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巨著,被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文章分别从山水、宗教、民俗三方面对《徐霞客游记》的旅游思想进行梳理,提出了其"科学尚真"的山水旅游文化观、"感悟佛旨"的佛教旅游文化观和"美善一体"的民俗旅游文化观。徐霞客的这些旅游文化思想为形成旅游过程中的科学认识、宗教感悟、民俗体验的审美观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性的污秽》是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之一.在该书中,作者塑造的主人公西尔克是一位隐瞒了自己的黑人身份,通过越界来冒充犹太人生活的黑白混血儿.越界即跨越黑白种族界限,是美国黑人文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试图通过对主人公西尔克越界这一现象的分析,探讨其分叉的个人身份形成的真实原因,并对其身份认同失败背后所反映的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蒯因在《语词和对象》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并从意义的不确定性、指称的不可测知性、本体论的相对性以及整体论思想等几个方面阐释了这一论题的哲学内涵。该论题对于译学研究同样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即翻译在本体论上具有不确定性,在认识论上具有整体性,在方法论上具有多元性,这也为译学研究打开了新的缺口和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