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HSLA-TRIP钢动态拉伸性能和残余奥氏体转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鹏  李麟  符仁钰  韦习成 《钢铁》2004,39(10):63-67
对成分为 0 .11C- 0 .6 2 Si- 1.6 5 Mn的低硅 TRIP钢不同试验温度下的动态拉伸性能和残余奥氏体的转变行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两相区热处理温度接近 Ac1 可以获得较多的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 ,此类试样拉伸试验结果有较高的强塑性配合。 110℃下的抗拉强度较 2 0℃下的降低约 30 0 MPa;均匀伸长率在应变速率 10 0 0s- 1左右达到峰值 ,总伸长率随应变速率提高而单调增加。试验温度为 5 0℃和 75℃下的能量吸收值可达到 2 6 0 0 0MPa· %。试验温度越高 ,残余奥氏体稳定性越好 ,动态拉伸的绝热效应也抑制了残余奥氏体的形变诱发相变。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碳含量和退火温度对含有残留奥氏体的冷轧钢板机械性能的影响,对含0.12~0.40%C、1.2%Si、1.5%Mn的冷轧钢板在Ac_1以下400℃等温转变处理和临界退火、等温转变时问为100~300秒,结果获得最好的强度和韧性配合。最终强度为590MPa(0.12%C)~980MPa(0.4%C)。总延伸率为33~39%。优于类似强度级别的普通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这些试样含有7~20%的残留奥氏体且与碳含量呈线性关系。与普通双相钢比较,残留奥氏体的机械性能稳定性得到改善,在高强度情况下韧性也得到提高。保持了最佳的强度和韧性配合。由于高韧性的铁素体含量增加,即使碳含量不高亦能保持较好的强韧性。  相似文献   

4.
将C-Si-Mn系TRIP钢通过完全淬火和两相区退火相结合的工艺,得到一种以退火马氏体为基体的TRIP钢(简称TAM钢),并对比分析了TAM钢在不同温度退火后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TAM钢经退火后的显微组织特征为精细规整的板条退火马氏体基体、片状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马氏体组成的混合组织.这种组织降低了基体的硬度以及基体和第二相之间的强度比,减少了基体的位错密度.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退火马氏体基体的板条形态逐渐消失,新生马氏体/贝氏体的团状混合组织逐渐增多.当退火温度为780℃时,综合力学性能优异,抗拉强度为1130 MPa,延伸率可达20%,强塑积为22600 MPa·%.当退火温度较低时,残余奥氏体主要以片状存在于退火马氏体板条间,有利于TRIP效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李晓源  时捷  孙挺 《中国冶金》2020,30(5):29-34
通过加压冶炼、控制轧制方式获得氮质量分数为0.59%的Mn18Cr18N钢板,研究了终轧温度对高氮奥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再结晶区轧制并且终轧温度为970 ℃的钢板,组织为奥氏体等轴晶和部分孪晶,强度较低,塑性、冲击韧性较好;终轧温度为910 ℃的钢板,大部分组织为变形奥氏体晶粒,有少量再结晶晶粒,随着终轧温度降低钢板强度升高,塑性和冲击韧性降低;在未再结晶区轧制并且终轧温度为780 ℃的钢板,组织为变形严重的奥氏体晶粒,强度最高,塑性、韧性最低。所有试验钢有晶界析出的Cr2N相,降低终轧温度和减缓轧后冷却速度,会增加Cr2N相的析出。  相似文献   

6.
唐正友  丁桦  李龙  李卫 《钢铁》2006,41(11):58-62
通过两相区退火和贝氏体转变区等温处理,研究了铌含量和贝氏体等温处理温度对低碳 TRIP钢(w(Mn)=1.38%,w(Si)=0.6%,w(Al)=0.5%)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加铌含量,实验钢的残余奥氏体量减少,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增加;当铌的质量分数为0.014%时,实验钢的伸长率和强塑积较高;贝氏体等温处理温度为400 ℃时,实验钢的残余奥氏体量较多,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7.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氮含量对3Ⅱ1479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为满足550-590℃回火后的技术条件要求,氮含量应控制在上限,淬火温度、回火温度均应控制在中下限;为满足640-680℃回火后的技术条件要求,氮含量应控制在中下限。  相似文献   

8.
制备4种不同碳含量Ti(C,N)基金属陶瓷,通过碳分析仪、氧氮分析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维氏硬度测试仪等仪器检测Ti(C,N)基金属陶瓷的合金碳、氧、氮成分、微观组织、力学性能等,分析碳含量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碳含量增加,合金中氧含量降低,黏结相钴、镍中固溶的W、Mo、Ti含量降低,黑芯相减...  相似文献   

9.
10.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氮含量对ЗП479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为满足550~590 ℃回火后的技术条件要求,氮含量应控制在上限,淬火温度、回火温度均应控制在中下限;为满足640~680 ℃回火后的技术条件要求,氮含量应控制在中下限.  相似文献   

11.
李万东 《河南冶金》2020,28(1):18-20,29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0.29C-Mn-Si-Gr中碳贝氏体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冷及油冷后的中碳钢的拉伸强度分别为1 575 MPa、1 580 MPa;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中碳钢的塑性提高,强度下降,强度积下降,在550℃回火时出现回火脆性现象,塑性明显降低;经过淬火-碳分配(Q-P)工艺处理后的中碳钢在保证强度的同时,使得钢的塑性提高到22.9%,强塑积提高到30.2 GPa·%。同时,Q-P工艺处理后的钢的冲击韧性明显改善,冲击功由空冷的78 J提高到99.5 J。力学性能改善的原因归根于Q-P处理的钢的组织主要是由马氏体和贝氏体组成的,同时有少量的残余奥氏体形成,通过控制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的含量改善试样钢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摘要:采用光学与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不同等温温度(300、250、200℃)对于高碳(质量分数0.79%)贝氏体钢低温转变样品的相含量、组织尺寸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贝氏体等温温度的降低,贝氏体最终转变量更高,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和薄膜状残余奥氏体宽度、块状残余奥氏体尺寸减小,抗拉强度升高,塑韧性降低。300℃的贝氏体抗拉强度为1525MPa,贝氏体铁素体宽度是116nm,而200℃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尺寸达到62nm,抗拉强度达到1 928MPa。研究发现,在未充分转变的贝氏体样品中,尺寸大于4.7μm的块状残余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易发生马氏体相变,而小于该尺寸的残余奥氏体比较稳定,可以保留到最终组织中。  相似文献   

13.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对不同Nb含量的TRIP钢的热轧过程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了Nb含量对TRIP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b的加入使得实验钢的组织得到细化,贝氏体量增多;增加Nb含量,残余奥氏体量和残余奥氏体含碳量有所降低,宏观维氏硬度值增加;Nb的质量分数为0.014%时,残余奥氏体量为19.2%、残余奥氏体含碳量为1.422%、宏观维氏硬度为258HV和抗拉强度为851 MPa.  相似文献   

14.
利用拉伸强度大于980MPa等温淬火的0.4C-Si-1,2Mn薄板钢研究了残余奥氏体对冲压成形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形性和残余奥氏体的初始体积分数(V70)之间具有似乎合理的关系。随着V70孔性逐渐得到改善,在V70为0.15~0.2时达到最好。另一方面,在小于0.15~0.2V70时,随着V70的增加,冲妃的扩孔性能略有降低。在超出0.2V70时的拉伸成形性以及超出0.15~0.2V70时的其  相似文献   

15.
激光束扫描速度对激光淬火后残余奥氏体的数量有很大的影响。GCr15钢经激光淬火后比常规淬火具有较多的残余奥氏体(最大值为47.5%),这是由于快速加热和快速冷支使原奥氏体中碳浓度分布极不均匀,残余奥氏体强化,晶粒细化等因素促使残余奥氏体的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6.
张绍龙  周雯  胡锋  吴开明  潘先明 《钢铁》2023,(2):113-125
为探索锰含量的变化(锰质量分数为0.1%(0.1Mn钢)和1.5%(1.5Mn钢))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钢中残余奥氏体(RA)回火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及透射电镜(TEM)等试验方法对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1Mn钢的热轧态组织主要是由粒状贝氏体(GB)+板条贝氏体(LB)组成,而1.5Mn钢的热轧态组织主要以板条贝氏体为主,且1.5Mn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较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优于0.1Mn钢。在经过300~500℃回火后,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逐渐下降至完全分解,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但伸长率逐步增加。300℃回火性能最佳,原因主要是由于残余奥氏体在300℃回火中,块状残余奥氏体分解为过饱和马氏体/贝氏体,碳从过饱和马氏体/贝氏体中扩散至邻近残余奥氏体中使其含量增加,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在拉伸的过程中产生了TRIP效应,从而使试验钢的强塑性得到提升。1.5Mn钢的性能明显优于0.1Mn钢,因为锰可以与碳产生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奥氏体的稳定,提高伸长率,另外锰含量的增加使碳当量也提高,强度增强。基于修...  相似文献   

17.
18.
张明亚  朱伏先  段争涛  曾周燏 《钢铁》2012,47(6):60-63,68
研究了冷轧退火马氏体基体TRIP钢在不同预拉伸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为了使残余奥氏体转变充分,试验拉伸速度设定为1mm/min。对不同变形条件下的试样进行分析,通过XRD分析残余奥氏体转变的体积分数及残余奥氏体中的碳浓度,通过SEM观察拉伸断裂后的断口形貌。分析发现:残余奥氏体转变过程与应力-应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变形的初始阶段和试样断裂之前,残余奥氏体的转变率较均匀变形阶段要小很多;在均匀变形阶段,即在出现颈缩之前,残余奥氏体发生稳定的马氏体相变,其转变率达到最大值,此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均匀伸长率;在出现颈缩之后,残余奥氏体继续发生马氏体转变,但其转变率要较均匀转变时稍低。在整个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中的碳浓度呈线性增加。在变形的始末,虽然是应力-应变的最大梯度,但奥氏体的转变率并不是最高,反而为最低。  相似文献   

19.
20.
叙述了采用不同方法生产的几种高速钢的抗弯强度测试结果,讨论了未溶碳化物的尺寸分布、以及热变形和奥氏体化温度对未溶碳化物尺寸和实验钢抗弯强度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分析断口确定了断裂引发缺陷,并测量了尺寸。依据抗弯强度的断裂力学模型讨论了试验结果,指出对于铸锭法生产的材料,断裂是由显微裂纹引起的,而显微裂纹又是亚临界裂纹在纵向带状碳化物堆积区扩展形成的;对于粉末法生产的材料,断裂由大颗粒碳化物或碳化物堆积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