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黄精多糖体外消化特性、体外降血糖活性及对Ⅱ型糖尿病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以空白作对照,对黄精多糖进行体外消化,采用DNS法和凝胶色谱法测定黄精多糖在消化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和分子量的变化;对黄精多糖进行体外酵解实验,对酵解物进行16S rDNA分析,研究黄精多糖对糖尿病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胃部消化模拟阶段,黄精多糖相对分子质量从24.19 ku降低到20.39 ku,在肠道消化模拟级阶段,相对分子质量从28.85 ku降低至24.35 ku,说明黄精多糖经过消化过程后大部分能够到达肠道末端被肠道菌群利用,少量被直接消化吸收。通过对酵解液细菌16S rDNA的测序分析结果进行α多样性分析和β多样性分析,黄精多糖显著提高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改变菌群物种组成结构;在门水平上,黄精多糖显著改变优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黄精多糖显著改变乳酸菌属、韦荣氏球菌属、埃希氏菌属、克雷伯氏菌属等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结果表明,黄精多糖可以通过对糖尿病鼠的肠道菌群进行调节进而起到一定的改善病情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金花茶多糖,并通过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对其分级纯化;通过模拟人体胃肠道消化模型对金花茶多糖进行体外消化,并检测消化过程中多糖分子量及消化产物中还原糖含量和游离单糖,探索金花茶多糖的消化特性;通过建立人体粪便酵解模型对金花茶多糖进行体外酵解,并测定酵解过程中酵解产物的pH、总糖和还原糖含量、SCFAs含量及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菌落总数,探索金花茶多糖的酵解特性。结果表明:金花茶多糖经DEAE-52纤维素柱层析纯化后,得到多糖级分TPS1、TPS2和TPS3。体外消化过程中,模拟唾液、模拟肠液没有改变TPS1、TPS2和TPS3的分子量,消化产物中还原糖含量也未见显著变化;而模拟胃液致使TPS1、TPS2和TPS3的分子质量略微降低,且还原糖含量由0.129±0.016、0.155±0.026、0.147±0.017 mmol/L增加为0.223±0.018、0.319±0.013、0.294±0.030 mmol/L;体外消化结束后未检测到游离单糖产生。体外酵解过程中,添加了TPS1、TPS2和TPS3的酵解液组的pH相较空白对照组均明显降低,总糖消耗率分别为91.4%、89.0%、94.5%,且还原糖含量在0~18 h期间升高,18~8 h期间降低;乙酸、丙酸、丁酸的浓度相较对照组都得到明显提升,增加倍数TPS3组>TPS2组>TPS1组;另外,TPS1、TPS2和TPS3均能够促进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并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且益生效果TPS3>TPS2>TPS1。综上,金花茶多糖在体外消化模型中不易被消化,并能够被人体肠道菌群分解利用,产生大量乙酸、丙酸、丁酸等,具有潜在的益生作用,且TPS3较TPS2、TPS1具有更好的益生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大豆种皮多糖在胃肠道的消化特征,采用体外模拟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种皮多糖在模拟消化过程中,总糖和糖醛酸含量从口腔到小肠阶段无明显变化,其含量分别在126 mg和29 mg波动,而总糖含量在大肠阶段酵解12 h时开始下降,在酵解48 h后显著下降为(71.02±0.45) mg,还原糖含量由初始的(18.04±0.15) mg经历消化阶段后增加到(81.13±0.36) mg,在随后的酵解阶段最终降低为(51.55±1.31) mg;电位绝对值在消化阶段由3.46 mV增加到20.10 mV,在大肠阶段显著下降,酵解48 h后,电位绝对值变为15.26 mV;粒径在整个消化阶段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H值在口腔到小肠阶段未发生显著变化,在大肠阶段由7.92下降到5.93;消化液黏度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通过体外发酵培养研究一月龄婴儿粪便菌群对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菊粉、聚葡萄糖五种非消化糖的发酵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培养完成的发酵液主要细菌组成特点,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培养完成的发酵液中乳酸及短链脂肪酸含量。qPCR扩增结果表明:低聚果糖能显著促进婴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的生长,抑制梭菌属的增殖(P<0.05),与空白组的菌属含量比值分别为1.12、1.07、0.92;低聚半乳糖可显著抑制肠杆菌的增殖(P<0.05),与空白组的比值为0.98;低聚木糖可显著降低肠球菌属的含量(P<0.05),与空白组的比值为0.97。色谱检测结果显示:婴儿粪便发酵低聚果糖生成的乳酸、乙酸、丁酸均为最高,含量分别为23.00、11.10、1.47 mmol/L,且生成的乳酸及短链脂肪酸总含量也为最高,含量为40.03 mmol/L。低聚木糖组发酵液中丙酸含量最高,含量为5.35 mmol/L。结果表明,综合对比五种非消化糖对一月龄婴儿粪便中益生菌群促进作用及生成有益代谢产物的能力,低聚果糖是最适于促进一月龄婴儿肠道健康的非消化糖。此外,在试图通过非消化糖调节婴儿肠道菌群时,应注意食物因子的选择不同于成人。  相似文献   

5.
大豆富含多种营养物质,传统豆浆在制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豆渣,而除渣后导致大豆中营养成分的流失。目前,全豆豆浆工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大豆的全部营养成分。为了进一步探究全豆豆浆中未被胃肠消化吸收的大分子物质及其与人体肠道菌群的关系,该文以全豆豆浆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胃、小肠消化以及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发酵后,对不同肠段发酵液进行16S rDNA测序分析,并测定其中短链脂肪酸含量,探究全豆豆浆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全豆豆浆经过胃肠消化,并在体外结肠模拟系统中发酵7 d后,α多样性分析得出,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物种多样性显著增高;β多样性分析得出,全豆豆浆也能够改变人体肠道菌群的结构;在门水平上,相比于发酵前,Proteobacteria和Synergistetes的相对丰度升高,而Bacteroidetes、Firmicutes、Fus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降低;在属水平上,相比于发酵前,Enterobacter、Megasphaera、Pyramidobacter、Acinetobacter和Phascolarct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升...  相似文献   

6.
邵帅  赵晶  张岚  王瑞雪  张筠  初众 《食品工业科技》2022,43(24):377-385
仙人掌果中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其中含有的花色苷在调节肠道菌群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仙人掌果实中花色苷与人体肠道内菌群的关系,本文研究了仙人掌果实花色苷体外模拟消化和体外厌氧发酵K组(空白)、花色苷H组(高剂量15 mg/mL)、M组(中剂量10 mg/mL)、L组(低剂量5 mg/mL)对人体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CFAs)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pH示差法,以消化率为指标,仙人掌果实花色苷(10 mg/mL),经胃消化3 h后消化率为11.4%;经肠消化4 h后消化率为23.5%;剩余65.1%的花色苷未经胃肠道消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通过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与K组相比,花色苷H、M、L组均能显著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P<0.05)。在菌群组成上,基于门水平分析,与空白组比较,花色苷各剂量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厚壁菌门/拟干菌门(Firmicutes/Bacteroidetes,F/B值)的比例均显著减少(P<0.05);基于属水平中,与K组相比H、M、L组均能显著降低大肠杆菌志贺属(Esch...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消化酵解和细胞炎症模型探究江蓠、红毛藻、麒麟菜和坛紫菜等4种经济红藻的消化酵解特性及其抗炎潜力,为红藻的高附加值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体外模拟口胃肠消化和结肠发酵,测定4种红藻中总糖、还原糖、蛋白质和总酚的去向。利用16S r RNA基因Illumina MiSeq测序分析红藻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同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发酵产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并采用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4种红藻发酵产物的抗炎活性。结果:在口胃肠消化过程中,坛紫菜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酚类物质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难以消化的部分到达结肠后充当肠道微生物群的能量来源,其中坛紫菜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短链脂肪酸。同时,4种红藻均表现出调节肠道菌群的能力,包括提高拟杆菌门的丰度,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此外,红藻发酵液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损伤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红毛藻发酵液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结论:4种红藻经模拟消化后有较好的生物可及性,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同时表现出较好的抗炎潜力,为基于红藻的高值活性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分子量的瓜尔胶(guar gum,GG)水解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瓜尔胶为原料,通过酶解法制备3 种不同分子量的瓜尔胶水解物(guar gum hydrolysate,GGH),其分子量分别为32.41 kDa(GGH-1)、10.15 kDa(GGH-2)和5.89 kDa(GGH-3),采用猪结肠消化物构建体外酵解模型,研究GG 及其水解产物的体外酵解特性。结果表明:在酵解过程中,GG 和3 种GGH 的分子量逐渐降低,总糖含量显著降低,还原糖含量先增后减。酵解体系的pH 值均显著降低(P<0.05),GGH-1 显著促进总短链脂肪酸、乙酸、丁酸的生成,GGH-3 显著促进丙酸的生成。GG 和不同分子量的GGH 均可以提高乳杆菌属和梭菌属的相对丰度,抑制链球菌属的增长,其中GGH-3 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分别发酵的毛酸浆果汁为原料,采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体系,对发酵果汁中两种乳酸菌的消化耐受性、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10h后,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菌落总数分别为7.54CFU/m L和7.82CFU/m L。体外消化前后,毛酸浆发酵果汁多酚含量由0.33±0.01mg/m L及0.40±0.03mg/mL提高到1.37±0.03 mg/mL及1.30±0.01 mg/mL,多酚释放量与胃液p H值呈正相关。在模拟胃液消化2 h后,植物乳杆菌发酵果汁的DPPH·、ABTS+·清除力和总还原力(FRAP)分别上升了4.92%、23.80%和41.32%(p0.05);而发酵乳杆菌发酵果汁分别上升了4.98%、15.55%和17.72%。结果提示,经体外消化后毛酸浆果汁中两种乳酸菌-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酸菌仍具有很好的活力,果汁中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研究菠萝蜜多糖(JFP-Ps)的体外酵解行为,通过收集新鲜的人体粪便建立体外酵解模型,电位法测定多糖酵解产物中pH值、铁氰化钾法分析还原糖含量变化、苯酚-硫酸法分析总糖含量变化以及气相色谱法分析短链脂肪酸(SCFA)组分和含量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体外酵解过程中,JFP-Ps酵解产物的p H值从5.78(0h)降低至4.48(48h),还原糖含量从16.63%±3.03%(0h)增加至49.57%±1.65%(1h),后持续降低至9.37%±2.22%(48h),总糖含量从64.51%±0.86%(0h)下降至16.98%±0.58%(48h),总SCFA、乙酸、丙酸以及正丁酸的含量均显著提高。结果表明,JFP-Ps可被人体粪便微生物利用,酵解产物降低了反应体系的pH值和酵解产生乙酸、丙酸和正丁酸3种短链脂肪酸,研究结果可为菠萝蜜多糖源"益生元"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乳酸菌HH-LP56发酵荞麦壳的酚类组成、胃肠道消化及结肠酵解特性。方法:用乳酸菌发酵处理荞麦壳,根据发酵过程中pH、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筛选代表性样品,采用液相色谱法分析代表性样品的主要酚类物质结合方式及含量;采用Infogest 2.0体外胃肠消化,评价酚类的生物可及情况;进一步接种人粪便模拟结肠厌氧酵解,分析产气量、pH和短链脂肪酸(SCFA)。结果:乳酸菌发酵6 h(LP-6h)后总酚含量显著增加,发酵24 h(LP-24h)后进一步增加,并在发酵48 h(LP-48h)时总酚含量达到最高水平(7.32 mg/g)。分析未发酵(Raw)和发酵荞麦壳的酚类组成和存在形式发现,LP-6h,LP-24h和LP-48h中游离态没食子酸(142.88~145.87 mg/kg)和原儿茶酸(103.30~113.61 mg/kg)的含量显著高于Raw组(P <0.01),且肠道生物可及性明显增加。体外接种5位志愿者粪便菌群模拟结肠酵解发现,未发酵和发酵荞麦壳的产气量、主要SCFA和支链脂肪酸(BCFA)含量总体上均较为接近。其中3位志愿者的粪便微生物酵解荞麦壳48 h...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热处理及抗氧化剂添加对南极磷虾肉油脂消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体外胃肠消化模型,分别检测未经处理的空白组、85 ℃热处理组和85 ℃热处理过程中添加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组的南极磷虾油脂经消化后的过氧化值、酸值、丙二醛含量、虾青素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空白组油脂的过氧化值、酸值、丙二醛含量经胃肠消化后显著提高(P<0.05),虾青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变化,说明胃肠消化过程可以加速油脂初级氧化、次级氧化进程;85 ℃热处理组油脂经胃肠消化后的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酸值、虾青素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变化趋势与空白组基本保持一致。但与空白组相比,85 ℃热处理组经胃肠消化后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说明85 ℃热处理加速了油脂消化的次级氧化进程;85 ℃热处理过程添加TBHQ组经胃肠消化后的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酸值、虾青素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变化趋势与85 ℃热处理组基本保持一致。但经胃肠消化后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有一定程度降低,说明TBHQ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胃肠消化过程促进了南极磷虾油脂的氧化,热处理加剧了南极磷虾油脂在胃肠消化的次级氧化反应进程,添加TBHQ可以有效减缓热处理导致的油脂在胃肠消化的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模拟消化模型结合体外粪便菌群厌氧发酵模型,通过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并通过GC-MS法测定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变化,从而探究多花黄精多糖(Polyonatum cyrtonema Hua.Polysaccharide,PCP)的益生元活性。结果显示:PCP经体外口腔、胃、小肠模拟消化,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PCP经体外发酵能够迅速降低发酵液的pH。肠道菌群PCoA分析表明,PCP具有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作用,且与菊粉具有一定类似性。在门水平上,相对于空白对照组PCP能显著(P<0.05)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myc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P<0.05)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PCP能显著(P<0.05)增加有益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和巨单胞菌(Megamonas)等菌群相对丰度,显著(P<0.05)降低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属(Enterobacter)和志贺氏菌(Escherichia-Shigella)的相对丰度。同时,PCP促进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的酸枣仁蛋白酶解产物(SZPHs)为研究对象,探究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对其氨基酸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得到酸枣仁蛋白酶解产物消化物(SZPHs-GD),并分析SZPHs消化前后的氨基酸组成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SZPHs-GD中疏水性氨基酸含量降低了1.51%,亲水性氨基酸和带负电荷氨基酸含量分别升高了0.83%和2.11%,必需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变化;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SZPHs及SZPHs-GD分子量主要分布在5 kDa以下,且体外模拟消化后<5 kDa组分比例增加;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SZPHs-GD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81.25%,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90.40%,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47.51%,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32.66%。结论:经模拟体外胃肠消化后,SZPHs-GD仍具有较好的氨基酸组成以及较高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体外发酵技术,用酶解法将甘薯渣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后作为体外培养肠道菌群的主要碳源,体外发酵并观察发酵液在0,6,12,24 h中的pH值、产气量、NH3-N含量的变化,在12,24,48 h分别测定发酵液中的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通过以上指标的变化来判定甘薯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甘薯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试验组相较于空白组能显著降低(P<0.05)发酵液的pH值,降低发酵液中的NH3-N含量,并显著提升(P<0.05)SCFA的产量,说明甘薯渣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改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作用,有利于人体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柴达木大肥菇胞内多糖(intercellular polysaccharides,IPS)为研究对象,借助3~5岁年龄段人群的肠道菌群构建体外肠道酵解模型,通过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苯酚-硫酸法测定单糖及醛酸、短链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变化以及总糖含量变化等指标探究IPS的体外酵解特征.结果显示,在体外酵解48 h...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体外消化作用及超滤处理对糖基化大豆蛋白抗氧化活性及抑菌活性的影响,分别利用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酶解糖基化大豆蛋白,在一定的条件下水解度分别达到了4.9%和6.4%,此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3.6、15.0 mg/m L;再经过超滤处理得到相对分子质量低于5 000的组分,两种超滤组分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为9.65、10.65 mg/m L。糖基化大豆蛋白体外消化产物的抑菌活性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是抗氧化活性下降;进一步的超滤处理能够获得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组分:胃蛋白酶消化产物超滤组分的亚铁离子螯合率提高了约1倍;胰蛋白酶消化产物超滤组分的还原力及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显著提高;同时,胃蛋白酶消化产物超滤组分对大肠杆菌具有抑制活性,而胰蛋白酶消化产物超滤组分则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结合体外消化作用及超滤处理能够显著改善糖基化大豆蛋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人体新鲜粪便酵解模型研究广叶绣球菌多糖在体外的酵解特性,以便为其体内的消化特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制备广叶绣球菌多糖和人体粪便菌群混合液,在无氧环境下发酵0、1、2、6、12、24、48h后,检测酵解液中的OD600值、pH值,总糖、还原糖、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含量,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荞麦蜂花粉多糖(WFPP)在体外发酵过程中对人体粪便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通过建立体外发酵模型,测定发酵液中pH值、总糖含量、NH3-N含量及短链脂肪酸含量,分析WFPP体外酵解规律,探究WFPP对人体肠道菌群的有益作用。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pH值和总糖含量不断降低,发酵24 h后,WFPP-H组pH值由7.26降至4.64,多糖组总糖消耗量均在80%以上。添加WFPP能明显减少培养液中NH3-N的积累,且添加量越高效果越明显。乙酸、丙酸、正丁酸是发酵液中主要的短链脂肪酸(SCFAs),在发酵过程中其含量都显著增加,各组发酵产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高低排序为WFPP-H>WFPP-M>WFPP-L。结论:荞麦蜂花粉多糖能被人体肠道菌群酵解,在产生短链脂肪酸的同时降低培养液中pH值,减少NH3-N的积累,并具有一定的剂量关系。荞麦蜂花粉多糖具有潜在的益生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休闲鱼肉粒的体外消化模拟及其产物抗氧化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休闲白鲢鱼肉粒为研究对象,采用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模拟酶解法研究其体外模拟消化特性,并对其消化产物的抗氧化特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鲢鱼鱼肉粒的蛋白消化率可达78.2%。消化产物具有较强抗氧化性,对羟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除率、过氧化氢清除率、亚铁离子还原力等各抗氧化指标的半数效应浓度IC50分别为1.66,2.14,3.88,3.33 mg/m L;且在37℃保温1 h,各抗氧化指标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