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京要 《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2,(B12):22-24
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重点解决充分利用外调水、提高重点供水目标保证率,促进区域水资源供需状况相对平衡,改善水资源环境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并对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的水资源实时调度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河南省受水区将形成一个由南水北调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城市中水等多种水源的联合供水系统。针对南水北调来水过程不均,受水区水缺乏必要的调蓄工程等特点,分析制定了水资源配置原则,建立了多水源、多目标联合调算的水资源配置模型,通过长系列供需平衡计算,合理确定了不同受水区域和不同部门间的供需水量,并提出了如何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和当地水资源的建议和措施。为保障受水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邯郸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剖析,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供水区内多水并存共用的局面,提出了优先利用引江水,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基本满足生产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控制开采地下水,强化全民节约用水的调配思路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6.
于京要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2,(Z1):22-24
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重点解决充分利用外调水、提高重点供水目标保证率、促进区域水资源供需状况相对平衡、改善水资源环境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并对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的水资源实时调度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人民黄河》2013,(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分水口门分配给河南省受水区总水量为29.94亿m3。工程实施后,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将形成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和引丹水等多种水源的联合供水系统。根据受水区水资源状况,对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分析。受水区水资源配置的目的是利用引丹供水量和当地水可利用量的互补关系,提出水资源的配置方案和调度原则,确定配套工程建设规模,使受水区内城市需水量得到满足。从南水北调分配河南省水量过程分析,存在年际、年内水量不均的特点:年际调水量不均,最大年分水量为最小年的1.65倍;年内分配不均,受水城市旬平均需引丹水量为8 500万m3,但旬调水量大于8 500万m3的占总旬数的50%,与受水城市均衡需水过程存在不完全匹配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省受水区水资源的特点,通过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重点解决充分利用外调水、提高重点供水目标保证率、促进区域水资源供需状况相对平衡为目标,建立该区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模型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参数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方法,以山西省介休市为研究区,将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建立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多目标分析模型,以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综合效益最大化;预测了介休市2010水平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提出了2010年水资源配置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0.
赵春锁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1):8-9
为了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效益,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和整个受水区总体供水效益,通过对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与南水北调中线来水的优化配置研究,提出各种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以及不同水情、工情下的水资源调度原则,为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的管理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水资源系统分析法的步骤和数学模型,并以线性规划模型为例建立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对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鄯善县作为资源性缺水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矿产开发、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水资源所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地配置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显得十分必和迫切。应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分析鄯善县自然条件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基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点,对鄯善县的资源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建立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系统。 相似文献
13.
文中介绍了长治市水资源的特点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并总结了长治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配置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开发新水源、建立高效运行管理体制、运用市场经济机制以及改革现行的水价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从而实现全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促进全市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疆吐哈盆地水资源匮缺,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水资源循环经济理念,结合吐哈盆地水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初步提出了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是解决关中地区严重缺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在充分考虑受水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因素以及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基础上,基于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大系统分解协调模型,以供水区综合效益最大、缺水量最小为全局最优解,得到了2020年和2030年调水工程所调水量的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陕西省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此,建立了省内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单元优化配置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求解该模型,并建立了该地区水资源单元优化配置系统。单元优化配置和常规配置的结果对比表明:在保证各供水保证率前提的基础上可以减少总缺水量9 875万m3。这一结论可为陕西省关中地区合理配置水资源及确定引汉济渭工程调水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配置不仅关系到当地的生态系统安全,也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徒骇马颊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模型,进行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并提出了该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这将对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云林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21(2):150-152,156
概述了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的内涵、意义及其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的作用.基于对国内外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的研究尤其是模拟模型的评述,指出充分考虑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3S技术和新优化算法的应用,以计算机技术为先导的通用水资源模拟模型的构造以及建立水资源配置合理性评价体系是水资源系统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现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配置的主要方法和成果,包括水资源配置原则、渠道规模确定方法和配置模型。为适应中线工程的特点,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程度的创新。采用这些方法确定的中线工程调水量、各省市分水量及总干渠规模为国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总干渠设计提供了设计条件。这些方法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时间和空间耦合"的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理论,系统分析了面向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和原则,并结合武汉市水资源现状与发展趋势,构建了优化配置模型,运用逐步宽容约束法求解模型。以2010年为代表年,按95%的保证率对武汉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索。配置结果表明:在P=95%的特别干旱年,全市农业用水保证率大于90%,高增?基本方案为93.07%,高增-节水方案为96.56%,仅江夏、黄陂出现农业缺水;全市第三产业较缺水,高增?基本方案下用水保证率为85.39%,高增-节水方案下用水保证率为93.03%;其它部门用水保证率均达到100%。与常规配置下的水资源供需预测值相比,较大程度提高了用水保证率,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