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利用产生式规则表示法和框架表示法相结合表示选矿领域知识,针对铜硫矿选矿原则流程制定,利用通用型专家系统工具CLIPS,设计选矿原则流程专家咨询系统.系统通过人机界面从外界获得事实性知识,在系统推理机的作用下与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匹配,推荐铜硫矿选矿原则流程.  相似文献   

2.
针对铜硫矿选矿废水的特点,介绍了废水回用对铜硫浮选产生的影响,并对铜硫矿选矿废水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九华山铜矿安基山矿矿床属矽卡岩和裂隙充填交代型铜硫矿床。矿石嵌布粒度细,含泥高,供矿品位变化大,特别是处理高硫矿石时,选别指标不理想。浮选原则流程为铜硫混合浮选,混合精矿分离。为适应矿石性质变化,提高选矿技术指标,采取提高磨矿细度(由-200目60—62%提高到75—  相似文献   

4.
矿石的矿物组成是重要的工艺矿物学参数,是决定矿石选别回收工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初步总结分析了铜硫矿中有价伴生组分和典型难处理脉石对其选矿工艺流程制定的影响,以期获得铜硫矿石矿物组成特征与铜硫矿选矿工艺流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为铜硫矿选矿工艺流程智能决策过程中决策树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系统阐述香夼铅锌矿铜硫矿石的矿石性质、小型浮选试验、工业试验以及选矿实践。通过对两种原则流程的试验研究得知,两种流程的回收率指标大致相当,铜、硫回收率均在90%以上。工业试验中补加了硫酸,大大改善了硫的活化效果。实践表明,适当延长浮选时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硫的作业回收率。  相似文献   

6.
矿床成因决定了矿石类型、矿物共伴生组合、矿石结构与构造、矿物结晶程度等性质的差异,进而对矿石选别回收工艺产生影响。重点阐述了五种不同类型铜硫矿床的矿床特征和工艺矿物学特点,分析总结了各类型铜硫矿床的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等典型特征,并对不同类型铜硫矿床的典型特征对选矿工艺流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初步探明了不同类型铜硫矿床物理化学特征及其影响浮选工艺流程的基本规律,可为不同类型铜硫矿选矿工艺流程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矿石基因特性是选矿工艺的决定性因素,通过矿石基因研究可以预测有价元素的理论选矿指标。为实现铜硫矿中铜选矿回收率的合理准确预测,从矿石基因的角度,以原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为基础,建立了一种铜硫矿中铜的选矿回收率预测新方法,且不需要进行选矿试验或测试不同细度磨矿产品中目的矿物单体解离度。研究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生产结果相符,可为现场生产提供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复杂难选钼铜硫多金属矿选矿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原矿中钼品位为0.081%,铜含量很低为0.04%,而硫含量较高为2.70%,钼铜硫矿物之间以及它们与脉石矿物之间嵌布粒度微细,并且铜硫之间及与其他硫化矿物之间呈微细粒互相包裹,脉石矿物异常好浮。为了同时回收该矿石中的目的矿物,研究采用了合理有效的选矿流程方案及药剂制度,使难选铜、钼、硫矿物得到有效的回收,获得钼精矿品位46.10%、回收率83.43%,铜精矿品位11.92%、回收率74.40%,硫精矿品位45.35%、回收率90.51%的良好选矿指标。  相似文献   

9.
铜钼硫复杂共生矿石选矿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某斑岩型铜钼矿位于中国西藏地区,是中国近年来发现的超大型矿床。矿物种类繁多,主要可回收矿物嵌布粒度不均匀,镶嵌关系较复杂。针对该铜钼矿矿产资源,通过对影响选矿指标的条件、流程方案等进行研究,确定了合理的选矿流程结构和药剂制度,获得了较理想的选矿技术指标:总铜精矿品位22.85%、铜回收率87.17%;钼精矿品位48.85%、钼回收率68.96%;硫精矿品位40.75%,硫回收率61.07%。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铜钼等可浮选再分离—铜硫混合浮选分离工艺,可以综合回收铜、钼、硫矿物。  相似文献   

10.
应用新型组合药剂提高铜、硫选别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欣 《矿冶》2001,10(4):29-33
某矿生产的铜硫矿石类型较复杂 ,矿石性质变化较大。采用单一药剂选别 ,难以适应矿石性质的变化 ,选矿药剂用量较大 ,选别指标难以提高。对其浮选药剂制度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 ,并研制开发了以新型浮选增效剂TF 3为核心的新药剂。结果表明 ,TF 3新型浮选增效剂能显著促进铜、硫矿物的浮选 ,降低选矿成本 ,提高铜、硫浮选指标。据初步估算 ,每年可为选厂增加经济效益 387.2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南部某特大型铜矿山浮选尾矿中铜品位0.21%,硫品位2.10%,含金0.11g/t。该矿石中目的矿物嵌布粒度细,与脉石矿物嵌布关系复杂,另外,因该矿山建设投产较早,受限于当时选矿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选矿指标不理想,有较多的铜损失在尾矿中。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量的逐步提高,针对老尾矿开展资源回收再利用,实现有价资源的应收尽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本文针对该尾矿开展了详细的选矿试验研究,通过工艺及药剂制度的研究,开发了高效捕收剂BKL-1,采用“铜硫依次优先浮选”的工艺流程,实验室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20.11%,含金3.11g/t,铜回收率81.63%、金回收率25.39%的铜精矿及硫品位42.15%、硫回收率81.18%的硫精矿,在减少尾矿排放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了有用资源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12.
某硫精矿含铜0.41%,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和辉铜矿,硫矿物主要是磁黄铁矿,其次是黄铁矿,脉石矿物为少量蛇纹石、滑石、绿泥石等易泥化矿物,经镜下鉴定铜矿物与黄铁矿关系密切,基本以较粗的连生体形式存在,而磁黄铁矿基本不含铜。综合考虑矿石性质,确定采用"磁选脱硫—脱泥—浮铜"流程回收铜,全流程获得铜精矿铜品位20.26%,铜回收率73.41%。  相似文献   

13.
位于我国西南部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某特大型铜钼矿原矿含铜0.32%,钼0.012%,硫2.18%,属低品位斑岩型铜钼矿石。为了高效开发利用该铜钼资源,同时尽量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选矿环节筛选绿色环保的选矿工艺及药剂尤为重要。为此选用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绿色清洁高效铜钼矿捕收剂BKYE、辅助捕收剂BKYF及铜钼分离抑制剂BKLN,采用“铜钼混合浮选-铜钼分离”原则工艺流程,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22.51%、铜回收率86.19%的铜精矿以及钼品位46.12%、钼回收率75.26%的钼精矿。试验研究获得了较好的选矿指标,对类似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选矿专家系统环境的总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选矿专家系统环境MPESE的总体结构。综合应用专家系统、人工神经元网络、遗传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数学、工艺矿物学及矿物加工学,建立了选矿专家系统的开发环境,可用于建造新型选矿专家系统,用以完成矿石可选性预测、流程及设备的选择、生产过程操作指导及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MPESE系统环境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知识库、多媒体库、推理机制、用户界面和应用工具。系统以Microsoft Windows为操作平台,采用32位编程技术。知识库由统一的基本元素-对象组成。系统的推理机制封装在各知识类中,通过属性继承和消息传递来执行推理求解。各推理机制相互独立,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铜冶炼弃渣在选矿流程中的最终产品和关键节点中间产品进行分析,以高精度矿物解离分析技术(MLA)为手段,对选矿流程原矿、最终产品及中间产品进行矿物组成、元素赋存状态、铜矿物组成、矿物粒度分布和矿物嵌布、磨矿解离特征进行系统矿物工艺学分析研究,查明矿石和矿物加工现状。从元素平衡、矿物平衡、粒度平衡、解离度平衡、铜损失途径等方面对工艺流程及生产指标进行全面地分析评价,找出流程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流程可优化程度及优化方向,以及实际生产指标与理论指标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MPES通用骨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工艺矿物学、矿物工程学、选矿学、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遗传技术、模糊数学、多媒体设计机技术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建立了选矿专家 用骨架系统MPES系统是在Windows平行台上用C^++语言编制,包括多种知识表示方法和推理机制,适用于矿石可选性预测,选矿厂设计,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生产过程控制和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新型专家系统的构造,大大缩短了专家系统的建造周期。  相似文献   

17.
基于铜硫矿物分选过程的可浮性差异、浮选速度规律及铜硫矿物嵌布粒度特性,提出了异步-快速-强化浮选分选铜硫的新方法。根据硫化铜矿石的工艺矿物学性质,采用异步粗选、易浮矿物快速浮选—难浮(连生体)矿物选择性再磨后强化精选"的选别流程,以石灰调控矿浆pH值至低碱介质,Z-200为快速浮选铜捕收剂获得含铜20.85%、含银94.56g/t、铜回收率61.69%、银回收率45.93%的铜精矿1,戊基黄药+酯-105为组合捕收剂浮出难浮铜及铜硫连生体矿物并选择性再磨后强化精选获得含铜20.37%、含银130.25g/t、、铜回收率32.88%、银回收率34.51%的铜精矿2。累计铜精矿铜品位20.68%、银品位107.16g/t、铜回收率94.57%、银回收率80.44%。相比原工艺条件下的选别指标,铜、银回收率分别提高3.56和8.74个百分点,新工艺显著改善了浮选过程的稳定性,提高了铜硫分选效率,降低了选矿能耗及成本,属于高效节能的硫化铜矿选矿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