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选用硬脂酸钠对ZnO进行表面湿法改性,以环十五硅氧烷硅油为溶剂,PEG-10聚二甲基硅氧烷为分散剂,通过机械球磨法制备纳米ZnO分散浆.利用水接触角、热重、TEM和FTIR对纳米ZnO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硬脂酸钠改性后,粉体具有疏水性,且硬脂酸钠最佳包覆量为6%(以ZnO的质量计,下同).硬脂酸钠包覆量为6%的疏水...  相似文献   

2.
王优  李强  左士祥  李霞章  刘文杰  吴凤芹  姚超 《化工进展》2019,38(12):5465-5470
研究了金红石型TiO2颗粒在水相体系的分散性及其流变特性,通过zeta电位、黏度等参数表征浆体的分散状况,确定了合适的分散剂为聚丙烯酸钠、其用量为4%(与TiO2质量比),分散浆中TiO2合适的固含量为20%。通过稳态剪切测量法,发现分散浆中的固含量、pH和盐强烈影响其流变特性。分散浆存在剪切稀化现象,符合幂律模型,并呈现假塑性流体行为且无触变性。NaCl导致分散浆黏度降低, Na+离子浓度越大,浆体黏度越小;而CaCl2的存在会使分散浆出现絮凝现象。分散浆合适的pH为12,增大或减小体系pH,浆体黏度均降低。当温度从25℃提升到50℃时,分散浆黏度略微降低,通过阿伦尼乌斯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温度对黏度的影响。频率扫描结果显示,分散浆在低频下呈凝胶状态,在高频下表现得更像是溶液。随着固含量的下降,分散浆交叉频率值降低。  相似文献   

3.
以超细TiO_2为原料,PEG-10聚二甲基硅氧烷为分散剂,十甲基环五硅氧烷为溶剂,制备出超细TiO_2分散浆。考察了分散剂用量对分散浆稳定性和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iO_2固含量为30%,分散剂用量为6%的条件下得到的分散浆黏度仅为57.20 mPa·s,触变性小,不易絮凝,稳定性高;以5%有效成分含量与凡士林混合模拟防晒霜,测得其防晒指数SPF为11,与TiO_2粉体相比(SPF为9),分散浆的紫外保护性能显著提高。流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分散浆黏度具有剪切稀化特性,为假塑性流体,其流动行为符合幂律模型。通过阿伦尼乌斯方程描述温度对黏度的影响,分散浆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固含量的增加,分散浆黏度对温度的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为了避免油煤浆输送时发生沉降和无法成浆问题,研究了煤直接液化过程中,煤种、溶胀时间、煤粉加量、粒径和温度等因素对油煤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煤浆具有假塑性,呈现出优良的"剪切稀化"特性。选用DG41Ti转子进行实验,随着溶胀时间的延长,黏度呈上升趋势,由最初2 h的60 m Pa·s上升为24 h的100 m Pa·s;随着温度的升高,黏度下降,浆体黏度由1 200 m Pa·s下降为130 m Pa·s,降低89.17%;在含油量不变的情况下,煤粉用量最大增至45%。  相似文献   

5.
肤色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紫外屏蔽性能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红萍  张艳华 《河北化工》2010,33(9):3-4,47
以ZnSO.47 H2O、(NH4)2CO3为原料,通过液相法制备出前驱物Zn5(OH)6(CO3)2。将其在350℃处理2 h,得到ZnO粉末。采用XRD对产品的物相组成、粒度进行分析。并考察原料配比、煅烧工艺对纳米氧化锌的颜色、紫外吸收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原料配比为1∶3时,经350℃煅烧2 h所得的纳米氧化锌色彩均匀、紫外吸收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赵宝明  王开明  赵鹏 《洁净煤技术》2010,16(4):35-37,48
配制油煤浆的溶剂为一种石油副产品和循环溶剂的掺混体,与传统的循环溶剂差异较大,研究了常温常压条件下各因素对这类油煤浆粘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二元掺混体系溶剂的流变特性、剪切速率、温度以及溶胀对油煤浆粘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油煤浆的粘度随溶剂粘度的增大而增大,温度对浆体的粘度影响较大,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数学回归,建立了一定温度范围内粘度随温度变化的定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神华煤直接液化油煤浆常温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常温放置不同时间神华煤直接液化油煤浆随存放时间、测定温度、剪切速率的不同流变特性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常温放置不同时间,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剪切速率下,油煤浆的黏度与油煤浆常温放置时间关系不大;相同的存放时间和相同的剪切速率,油煤浆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相同的存放时间、相同的温度和不同剪切速率下,油煤浆黏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水基纳米SiC复合料浆的流变性能和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兴忠  杨辉  朱林  朱潇怡  张玲洁  沈建超 《化工学报》2010,61(12):3309-3314
引言 纳米复相碳化硅陶瓷是在多相复合碳化硅陶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新型碳化硅陶瓷材料,通过引人第二或第三纳米增强相来同时实现细晶结构、梯度残余应力场、裂纹桥联、自增韧等增强增韧机理,从而获得多强韧化机理协同强化碳化硅陶瓷,已成为碳化硅陶瓷的研究方向之一[1-4].其中,纳米增强相在碳化硅基体(包括料浆、复合粉体、陶瓷)中的分布是制备纳米复相碳化硅陶瓷的关键和前提之一[5].  相似文献   

9.
在室温下,以硝酸铈为铈源,以氨为pH调节剂,以聚乙烯醇为分散剂,制备得到了纳米氧化铈(CeO2)胶体。采用FTIR、DLS、XRD和TEM对纳米CeO2胶体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探讨了纳米CeO2胶体可能的形成机理和稳定存在的原因。结果表明:采用温和简单的制备工艺,得到了有效分散在聚乙烯醇中的纳米CeO2胶体,其晶型为面心立方晶系,晶体结构为萤石型,平均直径约为28.2 nm,贮存时间达12个月。比较了纳米CeO2改性水性聚氨酯(CWPU)与2,4-二羟基二苯甲酮(UV-0)改性水性聚氨酯(DWPU)的抗紫外老化性能和热稳定性。抗紫外老化性能结果表明,相同测试条件下,CWPU膜的ΔE、b值、磨损量与DWPU胶膜相比分别下降了58.2%、62.5%、56.3%,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下降率分别为DWPU胶膜的47.8%、43.3%。热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DWPU胶膜失重率为50%时,分解温度为310.62 ℃,该温度下,CWPU胶膜的失重率仅为12.35%,CWPU胶膜最大热分解速率对应的温度要比DWPU膜高出80 ℃。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直接液化油煤浆及液化残渣流变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煤直接液化工艺中,油煤浆和液化残渣的流变特性参数是工艺设计的重要基础数据之一。本文总结了我国液化油煤浆在常压常温、常压升温和加压升温条件下流变特性的研究进展和相应的流变模型,介绍了溶剂的性质、煤在溶剂中的溶胀、煤的热溶产物或初始液化反应产物等对煤浆体系黏度变化的影响,对开展我国液化油煤浆和液化残渣的流变特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永明  周伟 《应用化工》2015,(2):327-329
采用液相共沉淀方法,按n(Mg)∶n(Al)∶n(Fe)一定配比制得Mg-Al-Fe类水滑石(Mg-Al-Fe-HTlc),添加到凹土水悬浮液体系,研究其对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凹土水悬浮液体系当含量大于2%后为塑性非牛顿型流体,有一定的屈服值,凹土含量小于2%时,剪切速率与剪切应力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为牛顿型流体。由于带负电荷的凹土和带正电荷的Mg-Al-Fe-HTlc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随着胶土比增加,同样剪切速率下的剪切应力呈现增大、减小然后再增大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水性纳米掺锑二氧化锡(ATO)浆料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掺锑二氧化锡(ATO)粒子表面进行化学改性,以分散剂对其进行物理包覆,调节分散工艺、体系黏度和pH,获得了稳定性可达到两个月以上的水性纳米ATO浆料.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硅烷偶联剂可以有效地包裹在纳米粒子表面.当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其用量为纳米ATO粒子质量的1.5%时,包覆效果最好;选用嵌段型分散剂3275,其用量为体系质量的0.2%时,分散效果最好;当体系黏度大于88 mPa·s和pH=10时,浆料稳定性最好.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表明,纳米ATO粒子获得了良好分散.  相似文献   

13.
纳米PVC树脂结构性能与流变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发明了纳米CaCO3与氯乙烯在工业装置上的原位聚合方法。国内现已有27台30m^3以上聚合釜在生产以化学建材为主要市场的纳米PVC树脂。介绍了纳米PVC树脂的颗粒结构特征,并对其热性能、力学和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水合物浆液技术作为一门新型水合物防治途径和油-气-水多相安全混输的方式逐渐受到油气生产和运输部门的重视。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水合物浆液流动特征和流变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主要从研究装置、宏观形态演化、流率/压阻等其他流动参数变化规律及水合物浆液流变性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介绍了高压流变仪、高压黏度计及水合物流动循环管路等实验装置, 着重分析了水合物循环管路的优缺点;阐述了水相中水合物浆液和油水体系内天然气水合物浆液宏观形态演化的异同;系统研究了水合物形成过程中体系流量/压阻等其他流动参数变化规律;归纳总结了水合物浆液流变性实验和理论模型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锂离子电池浆料的分散均匀性对电池性能有重要影响,电池浆料良好的分散有赖于对浆料流变性能的充分认识。选用两种结构不同的商用聚偏氟乙烯(PVDF)分别作为黏结剂、镍钴锰酸锂为活性物质、导电炭黑为导电剂、N-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制备了正极浆料。用旋转流变仪分析了聚偏氟乙烯结构对电池正极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稳态剪切时,支链型聚偏氟乙烯黏结剂的浆料比直链型聚偏氟乙烯黏结剂的浆料具有更高的零切黏度、更低的屈服点,即浆料具有更好的抗沉降性、更优异的流动性;交变剪切时,直链型聚偏氟乙烯作黏结剂的浆料易发生屈服流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支链型聚偏氟乙烯可以与导电剂、活性物质黏结形成空间导电网络,各组分分布更均匀。该研究为锂离子电池浆料的缓存以及分散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陈枭  石倩  杨乐  邱瑜  孙奇  雷华 《化工进展》2018,37(2):621-627
纳米氧化锌(ZnO)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多功能材料。本文介绍了ZnO的性质和应用,并阐述了表面修饰的重要性。表面修饰会引起ZnO粒径、缺陷和表面化学性质变化。在对表面修饰方法作简单分类后,结合应用综述了表面修饰对ZnO光学性质、抗菌性、生物毒性以及对ZnO/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性质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适当的表面修饰可提高ZnO的稳定性和分散性,增强其抗紫外、光催化、光致发光和抗菌性质,降低其毒性,并能调控和协调其性质,而不当的表面修饰会导致ZnO性质劣化。然而,要全面和准确地预测并实现表面修饰的优势效果仍面临较大挑战。在表面修饰剂和表面修饰方法的选择、表面修饰剂体系的建立、表面修饰机理及性能优化等方面还需要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硫酸锌和碳酸钠为原料,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60 nm的氧化锌,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制备纳米氧化锌的最佳工艺条件。用激光粒度分析、热重分析(TG-DTA)、X射线衍射分析(XRD)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物理手段对纳米氧化锌的粒径分布、热性能、晶形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品颗粒大小均匀,分散性较好,平均粒径为60 nm,前驱体的煅烧温度为400 ℃,形貌呈球形或类球形。纳米氧化锌作光催化剂对酸性品红和甲基橙进行光催化的实验表明:纳米氧化锌的光催化能力较强,对酸性品红和甲基橙的降解率分别为98.75%和92.37%。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s of gas distributor height and the orientation of its orifices are investigated on solids dispersion and gas holdup profiles in a three-phase slurry bubble column. The height of the distributor was varied to cover locations from near column bottom to above the settled solids bed height. The orifice orientations were changed from upward facing to downwards facing directions. The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in a Plexiglas column of 0.15 m ID and 2.5 m height. The gas phase was oil-free compressed air while tap water was used as liquid phase. Glass beads with an average particle diameter of 35 μm and density of 2450 kg/m3 constituted the solid phase. The settled bed height was about 0.4 m which provided an average slurry concentration of about 15% (v/v) when all solids were dispersed. Both axial and column average phase holdups were measured. Effects of sparger location, gas jets formation and liquid circulation patterns on gas holdups and solids dispersion are analyzed. Empirical correlations are developed to relate sparger location to solids dispersion as a function of gas velocity. Optimum sparger height and orifice orient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