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矿样性质,对微山稀土矿现生产尾矿中的有价元素进行了综合回收研究,结果表明用浮选法采用合理的药剂制度和工艺流程,能获得S含量大于36%的硫精矿和BaSO4含量大于93%的重晶石精矿,回收率分别达84.42%和87.63%.用摇床分选一次后,Nb2O5的品位可由0.021%提高到0.0699%,回收率达90.48%.  相似文献   

2.
矿物解离度与工艺粒度关系和解离难易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物解离是选矿的必要条件之一,矿物工艺粒度、磨矿粒度以及矿物力学性质等诸多因素对矿物解离度都有影响,这些因素致使解离度和工艺粒度之间关系复杂化。本文以电炉渣黑钛石工艺粒度和解离度关系为例,研究矿物解离度与工艺粒度及矿石磨矿粒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不同矿石破磨解离实例,探讨了矿石解离难易程度分类,用以表示矿物力学性质对解离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包头矿五种不同磨矿细度原矿中的几种有用矿物进行系统解离分析,并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出不同细度的理论可选指标。研究表明,稀土矿物粒度虽较铁矿物细得多,但相同磨矿细度下稀土矿物与铁矿物的单体解离度相近,适宜选铁的磨矿细度基本适宜综合回收稀土矿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用笨乙烯膦酸浮选山东微山稀土矿的研究工作。品位为6.10%的原矿,经过一次粗选、二次精选,可以获得品位80.13%、回收率48.36%的稀土精矿。试验结果表明,苯乙烯膦酸不但可作为锡石、钛铁矿、钨矿的浮选捕收剂,用它来浮选稀土矿物也是富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高效综合利用青海某复杂多金属硫化矿,查明矿石性质,制定合理的选矿工艺流程,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的铅和锌主要以硫化物为主,硫化物中的铅分布率为95.78%,硫化物中的锌分布率为92.37%;矿石中方铅矿多呈不规则块状分布,粒度分布不均,嵌布粒度较铁闪锌矿嵌布粒度较细,-0.074 mm粒级含量占96.95%,-0.038 mm粒级含量占62.82%;铁闪锌矿多呈粒状分布,粒度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为0.062 mm,其中铁闪锌矿-0.074 mm粒级含量占67.68%,-0.038 mm粒级含量占39.95%;矿石中的有用矿物主要为硫化物,较易回收。  相似文献   

6.
微山稀土矿生产采用单一浮选流程,当新探明的十二号脉矿石的配入量大于30%时,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由原来45%、85%分别降至30%、55%,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为了查明原因,进行了全流程考察,并对浮选流程中二次精选的尾矿进行了岩矿鉴定.通过电子探针、能谱分析测定微山稀土矿十二号矿脉中稀土矿物主要是碳酸铈钠矿,其次是氟碳...  相似文献   

7.
钼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素有“能源金属”、“战争金属”之称。利用中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工艺矿物学自动分析仪(BPMA),结合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等分析手段,对陕西某低品位微细粒钼矿的工艺矿物学特征进行了自动、快速、定量研究,查明了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矿物嵌布特征、矿物粒度分布,详细测定了不同磨矿细度产品中辉钼矿的解离度,并阐明了影响矿石中钼等有价元素选别指标的矿物学因素,快速、准确地为选矿工艺流程优化提供了合理的参考建议。建立的BPMA-SEM-EDS分析技术,为金属矿产岩矿鉴定和选冶工艺矿物学研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矿石破碎所消耗的能量是矿山企业能源消耗的主要方向,为了寻求有效的节能方法,探讨了颗粒破碎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系统阐述了粒度、孔隙度和矿物组成对矿石颗粒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度较大的矿石颗粒内部的孔隙密度大,强度相对较低;预弱化能使矿石内部出现微裂缝,增加矿石的破碎程度;石英和斜长石是硬度较高的矿物,但它们含量在临界值以下时,对矿石破碎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焦家金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贻谟 《矿冶》2000,9(3):39-45
研究结果表明 ,金的浮选指标取决于金矿物在黄铁矿、脉石中的分布率和金的载体矿物黄铁矿的嵌布粒度以及脉石中金矿物的粒度。矿石氧化使黄铁矿变成褐铁矿也会影响浮选效果 ;金矿物与黄铁矿的解离程度影响金回收率 ;正常氰化条件下 ,金精矿磨得愈细 ,氰化渣含金愈低。该研究成果为优化浮选、氰化工艺条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矿石系多金属硫化矿,含锡1.07~1.23%、砷1.0%左右、铜0.030~0.46%、铁>10.0%、硫8.91~12.93%、铋0.045~0.25%、三氧化钨30.05~0.105%,铜+锡0.80%。采用光学显微镜、SEM-EDS、AMICS、MLA,从矿石矿物组成、单体解离度、结晶嵌布粒度、共生关系、金属分布以及锡、铜、铁、砷、铋、钨有价元素的赋存状态等方面,详细查明了其矿石性质,为选矿采用合理的选别工艺综合利用矿石资源提供了矿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稀土矿已开采40多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为了赣州市稀土资源整合后矿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选择矿区内未开采区的6个植物群落样地进行植物种类调查,探寻矿区植被本底情况。共发现野生植物物种共33种,主要植物种类为马尾松、杉木、枫香、盐肤木、五节芒草等,优势物种为木本植物。鉴于矿山植被恢复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优先选择乡土物种,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矿区内未开采区植被群落调查可为龙南稀土矿的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国外某富铁型稀土矿中铁、稀土矿物嵌布关系复杂、连生包裹紧密,采用单一浮选工艺分离困难,本文通过优选铁矿物选择性抑制剂和稀土矿物捕收剂,形成适于该矿石分选的浮选降铁-磁选除杂的选矿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针对REO品位为2.95%, Fe2O3含量40.30的稀土矿样品,以RF-10为铁矿物抑制剂、RFS为稀土矿物捕收剂,经浮选降铁-磁选除杂工艺可以得到REO品位为36%的稀土精矿产品,铁矿物脱除率达95%,论文研究成果为含铁稀土矿的有效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粒径对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强度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以制备的四种粒径稀土矿样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正应力下直剪实验和XRD实验,分析粒径对稀土矿石剪切强度的影响规律,揭示粒径对黏聚力与内摩擦角的影响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同一正应力条件下,矿样剪切强度随粒径增大而增大,且剪切应力峰值出现的时间随粒径增大而变短;剪切位移随粒径增大而减小;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粒径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关系模型;-0.075mm矿样中粘土矿物比例最大,颗粒表面间形成较厚的结合水膜,剪切强度最小,而+0.45mm矿样中石英和长石等非粘土矿物比例最大,颗粒间摩擦作用大,剪切强度最大。研究成果为预防和控制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边坡失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包头白云鄂博混合稀土纯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粒度混合稀土纯矿物浮选及其动力学行为探索,研究了矿物粒度对浮选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稀土精矿的动力学与一级动力学模型的匹配度最高,同时不同粒径的颗粒对矿物浮选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混合稀土纯矿物分批刮泡粗选中,-40+10μm颗粒的浮选速率常数及REO的最大回收率均大于-10μm和+40μm颗粒;而对于混合稀土纯矿物一次粗选、三次精选浮选流程来说,随着精选次数的增加,可浮性优的颗粒(-40+10μm粒级)在浮选精矿中的富集程度逐渐增大,并且在第3次精选精矿中其比例远高于可浮性差的颗粒(+40μm粒级和-10μm粒级)。因此,对于白云鄂博稀土纯矿物浮选来说,-40+10μm颗粒可浮选性优于+40μm和-10μm颗粒。通过对白云鄂博稀土混合矿粒度在浮选过程的研究,为其浮选工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世界中重稀土的主要来源,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江西、广东、福建、湖南、广西、云南等地,而在世界其他地区鲜少见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矿体赋存于母岩形成的风化壳中,大多数情况下,风化壳的稀土元素模式由母岩继承而来,母岩特征因此对成矿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此外,外生条件如亚热带气候、低洼缓坡地形、充足的降雨量和地下水等也对成矿性有着重要影响。自风化壳上部向下,随着土壤水pH的增加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稀土元素在全风化层下部和半风化层中被黏土矿物固定,此过程中,物质(主要元素)的移除和淋溶-沉积动力学是风化壳中稀土元素富集的主要机制。一般认为离子吸附型矿石中的稀土主要存在于高岭石等黏土矿物中,而稀土元素在单个矿物中的赋存形式不清楚。近年来有同步辐射实验表明,稀土元素在高岭石中既以8或9配位的水合自由离子形式作为外层络合物吸附于高岭石表面,也可以内层络合物形式与黏土矿物表面Al-O、Si-O键结合或与黏土矿物边缘位置结合。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特点和稀土元素的赋存形式的研究是指导找矿与进一步高效、环保的资源利用的基础,于世界尖端科技产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从包钢强磁尾矿中回收稀土和铌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以浮选为主的联合流程,从强磁尾矿中综合回收稀土和铌是比较有效的工艺。采用浮选方法,以S1和H205为组合捕收剂,选出稀土精矿。再采用浮-磁-重联合流程。从浮稀土的尾矿中选出铌。  相似文献   

17.
对西南某地含有少量稀土元素的高硫低品位稀有金属复合矿,采用硫酸铵溶液渗滤浸出获得了TREO含量约700mg/L,铜含量约400mg/L,铝含量高达10g/L、铁含量高达4.4g/L的浸出液。针对溶液高铝、高铁,稀土含量低及含铜的特点,采用铵盐预除铝获得硫酸铝铵副产品,进而沉淀除铁、铝,再采用硫化铵沉淀铜获得铜富集物,得到了可供进一步萃取富集或采用化学法制备稀土化合物的稀土溶液。试验结果表明,稀有金属复合矿中的离子型稀土浸出率达88.7%;采用铵盐预除铝-沉淀除铁、铝-除重金属工艺,可综合利用浸出液中的铝、铜,并获得良好的稀土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供给国,却缺乏稀土价格的控制力。文章从供给、需求、成本三个角度为切入点,以市场、企业、产业、政府为主要论述主体,完整的叙述了稀土价格形成机制。得出中国稀土供给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博弈能力不强,稀土战略储备能力等决定着稀土的短期价格,稀土的需求是稀土长期价格走势的决定因素。我国稀土的生产成本较高,稀土的价格没有反应出环境成本。最后,根据价格形成机制得出我国应该采取完善储备体系、建立价格预警机制、开发稀土中上游产品、健全稀土产业环境法规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离子型稀土开采先后经历了池浸、堆浸和原地浸出,目前广泛采用原地浸矿法,预测和适时调控原地浸矿中溶质运移过程是实施离子型稀土科学化和精准化开采的重要内容。总结了近年来土壤溶质运移几何模型,包括活塞流模型、单毛管模型、毛管束模型,归纳了土壤溶质迁移数学模型,包括对流弥散方程(CDE)、动水—不动水(MIM)模型、随机模型和传递函数模型(TFM),分析了各种模型的特点及在离子型稀土溶质运移的适用性;探讨了色谱塔板理论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离子型稀土溶质运移的可行性,为揭示离子型稀土浸取过程的溶质迁移规律提供思路,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理论体系。最后提出了离子型稀土溶质运移问题研究可能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原理是用硫酸铵作为浸矿液,把呈吸附态的稀土离子交换浸出并回收稀土元素。该工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浸矿液的渗漏而造成地下水中氨氮浓度增加。针对该种工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地下水质量意义重大。以某稀土矿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为例,通过设置两种情景模式,应用数值法来证明地下水水力截获是原地浸矿区地下水质量保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