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罗启登  雷成  罗文雲 《广西电力》2020,(6):31-34,45
我国风电、光伏将全面进入平价时代,在平价上网形势下评价项目经济性对项目投资决策和研判地区风电、光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为例,首先通过构建平准化电力成本模型测算出风电、光伏度电成本,并对影响模型测算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然后综合度电成本测算结果及广西燃煤发电基准电价,分析了广西风电、光伏平价上网形势下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相关政策的发布,广西各区域报送的光伏发电项目数量大幅增加.为了给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开发提供指引,本文分析了广西日照资源分布情况,根据多年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将广西划分成A、B、C、D等4类地区,并构建了光伏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通过对光伏项目进行经济性评价,总结出广西4类地区的光伏项目投资边界.所...  相似文献   

3.
光储电站发电平价上网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新能源补贴发放不及时等问题突出,光储电站只有实现平价发电,才能摆脱国家补贴,取得与传统能源一致的成本优势。本文通过分析光储电站的收益和成本函数,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光储电站成本电价模型;结合常规能源上网电价,提出光储电站平价上网可行性指标;通过敏感性分析,计算光储电站平价发电的临界投资成本。最后利用学习曲线等方法,对光伏组件及电池的价格进行预测,得到光储电站实现平价上网的关键时间节点。算例结果表明,当前光储电站成本电价较高,但随着建设成本的下降,预计将于2021年实现平价上网。本文研究有助于光储电站的投资决策以及国家阶梯性电价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传统光伏电站为保证光伏组件电能输出,其直流侧容量和逆变器容量配比一般按1:1及以下设计,但光伏系统实际运行时,由于辐照资源不足、系统损耗、弃光限电等原因,其输出功率存在因达不到额定工况而造成的资源浪费。针对该问题,可以通过适当提升容配比的方式降低光伏发电度电成本,提高经济性。运用PVsyst仿真软件,以青海格尔木为仿真项目地,分析了不同容配比下的限光损失和组件逐年衰减后的影响,以及限电因素对容配比设计的影响等,并提出基于政策条件的容配比优化设计方法,通过累计成本与发电量比值的最小化来确定最佳容配比。实例分析表明:在平价上网政策背景下,青海格尔木地区500 kW电站,容配比增加可能导致系统存在限光损失,运行前10年的损失值与容配比的增加比例呈一定敏感性,同时限光损失会随着组件逐年衰减呈线性下降关系。当存在外部限电因素,容配比增加会导致电站的弃光率升高。当容配比为1.355时,度电成本为区间最低值0.2709元/kW·h。该计算方法相比传统的容配比设计方法,综合考虑了系统辐照资源不足、系统损耗和弃光限电等影响光伏系统电能输出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光伏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如何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显得更加迫切.针对此问题,以价格较低的铝合金电缆作为降低成本的突破口,结合实际情况对铝合金电缆和铜芯电缆的技术性能、经济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并以某光伏项目为例进行铝合金电缆代替铜芯电缆的经济效益分析,最后对光伏项目中铝合金电缆的应用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佳扬 《电工技术》2019,(12):99-101
本文介绍了国内风电发展现状和趋势,依据全国风电项目建设与运营数据,分析了全国风电平价上网投资收益率,进而为投资全国风电平价上网项目的区域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新能源发电成本变化与上网电价改革的相关内容,从上网电价定价机制、新能源发电成本剖析、上网电价改革等方面介绍了新能源发电成本变化与上网电价改革联动的关系,并依据大量数据分析了未来新能源发电成本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光伏发电和蓄电池储能混合发电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干周 《国际电力》2004,8(4):34-36
对我国台湾省南部一电力公司为用户安装的光伏发电和蓄电池储能(PV—BESS)混合发电系统进行成本分析,其中考虑的因素包括:负荷特性、系统使用费用(如高峰、低谷时的充电费用)、PV—BESS参数及投资和运行成本等。给出成本分析计算公式,并对经济灵敏度分析方法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由于当前煤炭价格的逐步上涨,使得电厂的利润减少,因此必须提高机组的发电效率来减少发电成本,增加企业效益.所以对火力发电厂来说如何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日益显得重要.影响机组经济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机组负荷、机组真空、机组回热系统运行情况、机组主再热蒸汽参数、机组通流部分效率、机组泄漏情况等方面.本文结合我国300MW、600MW及以上容量大型机组,分别对影响机组热经济性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改善这些因素提出一些建议,以达到提高机组热经济性的目的,供各发电厂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能源发展成本分析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能源可持续发展需要依托自身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降低补贴依赖,国家也提出了到2020年风电在发电侧平价上网,光伏发电在用户侧平价上网的目标。基于中国新能源发电成本历史变动情况分析和未来成本趋势研判,预测了2020年和203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成本,分析了未来平价上网情况,结果显示,2020年基本实现“三北”地区风电在发电侧平价上网和东中部光伏发电在用户侧平价上网,2030年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有望低于风电。针对目前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促进中国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能源发电即将步入平价上网时代,近中期仍将快速发展,在全网总装机中的占比将继续提高,其发展应放到整个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的框架内进行统筹考虑。结合中国新能源发电成本和接入电力系统引起的利用成本趋势研判,分析未来平价上网和平价利用情况,研究“十四五”中国新能源发展总体情况以及需要关注的4个关键问题,提出实现高比例新能源与电力系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沪西供电所开发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分析表明,该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不仅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与用户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谭雪  刘俊  郑宽  闫晓卿  石磊 《中国电力》2018,51(8):49-55
新一轮能源革命下电网的发展将在电力系统传统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丰富。在对新一轮能源革命内涵的深刻剖析基础上,借助电力系统优化规划模型对未来多元能源供应系统进行探索,预判未来能源发展格局。结合技术、经济、制度、环境等因素,识别影响电网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构建电网功能定位模型,运用SWOT-AHP分析电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量化分析电网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电网功能与形态转变的方向。结果表明,未来电网的电力传输功能向更大容量、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并呈现综合能源互联互补的高级形态,电网将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立体式、智能化服务。  相似文献   

14.
合理确定“十四五”期间电力需求水平是科学编制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基础,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电能替代等电力需求影响因素,设置基本、敏感性方案,采用中长期分部门电力需求预测模型,对“十四五”期间中国电力需求水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基本、敏感性方案,2025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分别为9.85万亿kW·h、9.44万亿kW·h,“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5.6%、4.7%。按照电力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议采用“基本方案”结果作为“十四五”电力规划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在探讨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电网企业的特点,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建立了经济效益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电网规划建设将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范畴,城市电网发展与经济发展能否协调统一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城市政府部门和电网经营企业必须协调好电网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如何评价城市电网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促进其协调统一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天津城市的经济发展及电网发展历程;其次,基于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研究了天津城市经济及电网发展的关系,由此建立了经济及电网发展协调度模型;最后对天津城市电网和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了算例分析,结论表明天津城市电网与其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逐步优化的。  相似文献   

17.
伦敦电力负荷已基本饱和,电网发展及建设比较成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文章分析了伦敦城市经济及电网发展变迁的过程,对伦敦电网的发展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进行了评价总结。最后,为我国城市电网发展的科学决策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鸿亮  陈颖  王玲 《中国电力》2014,47(11):134-139
如何促进电网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电网建设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建立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电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模糊积分构建发展水平评价模型,以及二者协调性评价模型,并以A市“十一五”发展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分析电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问题,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客观、科学。  相似文献   

19.
刘叶茜 《电源技术》2016,(4):852-853
利用经济性能分析评价模型,对光伏电网发配电的运行、规划、降损等各个环节进行经济性评价。依据不同的电网配置形成了不同的经济评价模型,对光伏电网的节能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