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筑光环境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艺术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建筑中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等共同构成的光环境是如何影响人们对于建筑的体验这一问题却少有人关注和研究。然而,我们知道,不同的建筑对光环境的设计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在实践当中,建筑师必须了解光环境设计目标和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目前,现有与建筑光环境设计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人体工学、心理因素、环境问题。着眼于建筑光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从心理学中的感觉、知觉、视觉心理学等理论出发,讨论了建筑光环境和心理原理之间的关系,为建筑师设计和改进光环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全文分四部分:简介、与光环境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建筑光环境与视觉心理学及实例、总结。  相似文献   

2.
高琴贤 《建筑知识》2014,(5):159-159
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进步,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质量与施工水平的直接保证,是所有建筑环节中关键步骤,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是现在我国建筑需要思考的一个课题。笔者依据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对于如何提升建筑的安全性,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作出了如下的思索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5,(9)
建筑幕墙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国对于建筑幕墙设计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视的。建筑幕墙作为不承担主体结构荷载的建筑外围护结构,又具有节能环保的性能,对于建筑幕墙未来的发展也是非常乐观的。虽然说建筑幕墙的节能环保性能非常好,但是如果设计的不合理就会影响到建筑的美观功能,所以说如何使建筑幕墙的设计同时具有美观性和节能性,已成为建筑幕墙设计的重点。本文就是针对建筑幕墙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展开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5,(12)
建筑结构作为建筑物的骨架,它的设计关系到建筑经济性。对于建筑结构设计过程里的经济性进行研究能够很好的减少结构设计阶段的损失与浪费,有利于确保其设计科学合理。下文通过建筑设计角度对于建筑经济性展开分析,希望能够对于研究其经济性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5.
现代主义建筑流行以来,人们对于建筑功能、形式、空间及体验有了更多认识和探索。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馆是一个纯粹的、基于场地和现有环境的、关注人的活动与体验的建筑。文章试图层层深入,剖析建筑设计的巧妙,从不同方面使分析更加接近建筑本体,探讨设计如何在建筑作品中体现并被感知,各种相对独立的设计手法如何整合为设计力进而体现在建筑作品中,未经设计的空间如何在作品中得到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门实践性、创意性与表现性较强的设计学科,视觉传达设计以各种视觉元素为媒介,将设计目的分为"为什么设计""传达什么""传达效果如何",并通过视觉语言与信息传媒的深度融合,将传达信息以可视化方式进行传递,来建构兼具传媒与视觉美学属性的艺术作品.对于现代建筑设计而言,建筑设计不再是停留于视觉层面的结构与形式的美学呈现,也不再是为了适应基本建筑规范的安全性设计,而是在结构安全与形式之美的基础上,以强调用户对建筑产品的体验与情感为重点,设计出具有灵魂与内涵的建筑艺术作品,使之不再是冰冷冷的建筑.显然.视觉传达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7,(9)
建筑结构设计务必要包含抗震设计,而且抗震设计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设计内容,其是决定建筑工程项目后期安全性能的关键要素。针对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施工企业将抗震设计作为结构设计重要且不可缺少的内容,以达到保证建筑项目结构的稳定性的目的,从而保证建筑项目使用年限。由此可见,抗震设计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抗震设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进行有效适用的抗震设计,从而实现建筑项目安全稳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建筑电气照明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作为我国工业生产行业的能源消耗大户,如何从各个环节实施节能减排,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电气照明的节能设计研究,探讨不同的节能措施,对于建筑节能的重要作用,以期通过电气照明节能设计为整个建筑行业的节能做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对于建筑设计而言,运用平面设计的美学法则,创作技术,可以直观表达建筑内在文化气质与外在形象展示的关系,决策与落实建筑设计的若干个特征:采用什么样的色彩组合方案,积极围合哪些室外空间,建筑结构如何设计等,是将建筑设计诸多意图转化为设计方案成果的方式.回归自然的环境,并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感知地域文化,是人们对于新一轮特色田园乡村建筑设计的憧憬.安徽黄山望山·钓雪园以平面设计语言,将当地的自然、文化特色融入到建筑室内外设计中,按照古徽州建筑构造做法,延续了望山生活内涵,为建筑场景增添了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0.
刘宇 《砖瓦》2021,(2):80-81
建筑装饰设计是将装饰艺术和建筑技术融合的产物,由于时代的不断进步与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居民对于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也逐渐增长,因此对于现代装饰设计的要求也出现了相应的提升。我国的传统元素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保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是古人留下的珍贵遗产,通过把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能够为后者带来进一步的突破。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进行了探讨,同时研究了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相结合的具体方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于飞速发展的建筑行业,如何进行合理的设计,降低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成为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论文对如何进行建筑节能设计及其发展进行探讨,希望能对节约型社会发展建设的推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7,(1)
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设计都是我们比较陌生的领域,但又与建筑学的科目联系紧密,但是规划与建筑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个规划是如何形成的过程是作为主要的认知对象。由城市规划到城市设计,再到建筑设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只是整个社会的运作中的一小部分。柯布西耶说过"设计是一个过程",强调了设计的连续性,对于建筑师来说,从接到项目起,这一过程已经开始,而过程的结束可以是提交了方案及施工图,也可以是建筑竣工之时,也可以是建筑不能继续完成其功能时,甚至即使是被炸毁,消除还能继续其他的功能~([1])。结合目前的设计过程出现的不连续现象,将如何调研分析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以北京首创集团开发的A-Z town项目的建筑立面创作为载体.记录了住宅立面设计从构思到完成的整个过程,结合实践探讨了视觉影像(建筑表皮)对于现代建筑与城市的意义,以及强化视觉影像及符号的办法.文中谈及建筑思潮与理论,但作者更愿意从设计的过程来引发建筑的思考,即理论如何与实践相联系.  相似文献   

14.
在建筑全球化的趋势下,建筑师对于地域性的探索与实践尤为珍贵。文章以银川韩美林艺术馆为例,从历史文化传承、建筑空间营造与造型特征、地域性建筑的建筑技术为切入点,具体阐述了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如何与当地气候、环境、地形以及周边建筑相融合,探讨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和本土建筑创作的策略,对在地营造进行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在设计的前期,对于建筑场地内高差的处理方式一直是场地规划的重点之一。以格雷斯农场为例,对格雷斯农场进行模拟分析,从模型中分析其设计过程中对于高差的独特处理方式,从而进一步讨论建筑与高差处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门窗》2014,(4)
在现代社会以及经济体系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所表现出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开始对于居住环境的电气安全要求越发的严格,尤其是建筑的节能性。在现代建筑体系进行电气设计的过程中,如何保证电气的安全以及电气的节能性,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设计的关键所在。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性以及节能性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我国电气节能设计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的提倡节能环保理念、积极建设紧凑型城市的大前提下,建筑对于使用者来说是一种有限资源,空间如何重复高效的利用起来、建筑形态之间如何彼此交流和相互融合都是考验建筑设计师能力的主要方式。对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艺术楼建筑方案设计,设计师充分利用建筑这种"有限资源",将有限空间延伸出无限魅力与美感,空间和形态犹如设计师手中的活物,彼此间交流不断、火花闪现。论文就以该设计为例,探究建筑空间如何彼此交流、建筑形态怎样相互对话。  相似文献   

18.
黄毅 《华中建筑》2008,26(2):103-109
以北京首创集团开发的A-ZtOWn项目的建筑立面创作为载体。记录了住宅立面设计从构思到完成的整个过程,结合实践探讨了视觉影像(建筑表皮)对于现代建筑与城市的意义,以及强化视觉影像及符号的办法,文中谈及建筑思潮与理论,但作者更愿意从设计的过程来引发建筑的思考,即理论如何与实践相联系。  相似文献   

19.
李博 《新建筑》2015,(3):36-40
从瑞士山区某高层设计为讨论起点,对比"城市设计"这一概念在国内与瑞士所指代专业内容之异同,并以同在瑞士库尔市区边缘小镇哈尔登施泰因的两栋建筑为例,具体阐述了在材料、找形、语意、空间等层面上建筑如何与环境对话并互相渗透,间接比较了氛围化设计和"类比建筑学"学派两者对于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以云南新平戛洒镇花街的规划为例,对传统的建筑理念及建筑形式如何更好地融会到现代建筑理念、建筑形式与科学技术中进行了分析,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生活对于物质及文化的同步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