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文化的体现 美国学者伊利沙尔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面孔,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德国北部,我被看作是一名砖石建筑师。人们只要稍作观察就会在我的建筑中发现:地方以及根植于地方传统的建筑文化是材料选择的关键因素。我在汉堡的设计和在布拉格或西班牙的不同,即使在德国本土也不一样,如在科隆的住宅就与在魏玛的不同,在滨海地区的与在内陆地区的也不一样。建筑物都应该有它自己不可替代的特征,但不一定非要成为城市景观中的突出前景或“重音”。 在中国,我注意到城市在飞速扩展,但另一方面,则缺乏一种秩序,这是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在北京,零星片断的城市空间结构还具有传统的根据功能划分的秩序原…  相似文献   

3.
文章围绕2011年成都双年展国际建筑展"物我之境:田园/城市/建筑"的主题,在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现实语境下,对"物/我"、"田园/城市"、"人/环境"等概念进行诠释和演绎。  相似文献   

4.
上篇李兴钢:我问一个关于建筑和场地的关系问题。从城市的街道看到这样风格的一片房子,同时会看到远处的山,又是处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面,我想知道王昀是怎么考虑建筑跟场地、跟城市的关系的? 王昀:我想这是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第一实际上在这一带,现在看到的马路是新修的,原来周围什么都没有。当时  相似文献   

5.
赵鑫珊 《建筑》2013,(4):16-17
我这个人比较敏感,建筑能打动我,我会哭。我劝你们,打开五官去感受。我想提出两个概念:城市性格和城市建筑场。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预计再过20年,中华大地上会冒出上百座中小城市,这当然很好。但有一点我特别忧心,因为很多城市没有什么个性,建筑风格都差不多,这就增加了城市的痛苦、建筑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赵泓 《规划师》2003,19(4):91-92
当建筑圈内圈外人士呼吁城市建筑是千篇一律的方盒子、看不到“传统形式”,要创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时代建筑的时候,作为建筑师,也颇感肩头的责任重大。但回顾自己十余年来的建筑创作历程,所做的方案在造型上几乎与“传统形式”无缘,不禁引起我的深思:是我忘记了传统,还是甲方不要  相似文献   

7.
谢浩 《河南建材》2004,(2):40-42
2004年初,我随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学习,先后考察了堪培拉、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主要城市,感触良多。澳大利亚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充满活力及时代气息的城市,令人舒畅无污染的绿色环境与大自然交相辉映。在这里,我想就澳大利亚的城市建设及其相关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华黎     
《世界建筑》2014,(4):63-63
<正>WA:您认为解决我国城市建筑公共性的关键策略是什么?华黎:我觉得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有名义上的公共建筑,却没有公共生活。例如,台北的中山纪念馆四边的回廊是一个非常具有公共性的城市空间,傍晚时分在这里散步、街舞、聚会。这个纪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解像伦敦这样的城市?本文将亨利·勒菲弗(Henri Lefebvre)的思想与《不可知的城市》[1]中的实例结合,用以分析研究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如作为社会产物的空间、体现记忆中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历史建筑、社会特征(如性别、阶级、种族划分和性等)、对城市的切身经历、对资本社会和统治阶级特权的反抗以及所表达的建筑和艺术形式。伦敦这一城市所显示的是一个建造过程,包括博物馆、商业中心、纪念性建筑、酒吧、临时的艺术品和住宅等,以及其中各种各样的空间活动。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说对伦敦的理解不仅仅是包含一系列的有限的物质,而是还涉及一些不断进化的和可能的未知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城市环境包括:人文、自然、特质与建筑等主面,对建设设计有重要影响。 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历史上对人类集体生活环境的设想,是以社会及政治模式、自然条件、宗教及哲学思想等形成抽象概念,仅属愿望良好的“鸟托邦”,但其局部则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实现。日本丹下健三提出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新的城市主义,能在周转一片混乱中建立起秩序的焦点,他的建筑是一些异常强有力的物体,它们屹立在支离破碎,混乱不堪的日本城市景观之上”。联邦德国G.博姆(G.BOHM)指出:“要使新建筑赋予城市新的生命与新的内涵,使人们看到城市新的生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