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膜乳化技术-复乳法制备载药微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交酯和丙交酯的无规共聚物(PLGA)做为包埋材料,采用膜乳化技术结合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载药微囊。研究了膜乳化压力、搅拌速度和固化时间对包封率的影响,以及载药微囊的体外释放行为。分析表明,随着膜乳化压力的增加,包封率会不同程度的降低;当搅拌速度大于200 rpm时,搅拌速度的增加也会导致包封率的降低;固化时间为5h时,包封率最高。采用膜乳化技术,可以有效的缓解载药微囊的突释现象,1个月内的累计释放量可以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2.
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囊材,采用乳化-外部凝胶法制备猪脾脏转移因子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并研究了其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药等性质. 结果表明,经优化工艺所制微囊球形度良好,平均粒径11.05 mm,平均载药量11.60 mg/g,平均包封率60.8%,在磷酸缓冲液(pH=7.4)中的释药曲线方程为ln(1-Q)=-0.0692t-0.6449 (R2=0.9876),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该制备工艺简单,所制猪脾脏转移因子微囊具有良好的溶胀性能和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增加紫杉醇溶解度和稳定性,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紫杉醇纳米胶束;采用粒径测定仪测定粒径和PDI;采用UV法测定药物的含量,计算载药量和包封率;采用膜透析法对载药聚合物胶束的体外释药进行考察。本研究制备的纳米胶束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64.34±1.83)nm,包封率大于85%;紫杉醇纳米胶束体外释放显示了良好的缓释特性。本研究制备的紫杉醇纳米胶束制备工艺操作简单,制备得到载药胶束的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包封率、载药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白及多糖(BSP)为骨架材料制备糖尿病溃疡用多孔生物载药微球(Ms),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载黄连素(BBR)的白及多糖微球(BBR-BSP-Ms),观察其外观形态、结构特点,评价粒径、载药量与体外释药行为等药剂学性质。结果 BBR-BSP-Ms处方和工艺:当BSP浓度为0.05%、BBR浓度为12%时,乳化时间为130min、交联温度为40℃、交联剂体积分数为11%、交联时间为70min、搅拌速度为960r·min-1时,BBR-BSP-Ms粉末流动性好、互不粘连、分散性好,呈圆形、大小均匀,粒径分布为20~30μm,包封率为(86.92±0.03)%,载药量为(19.78±0.08)%;体外释药实验表明,BBR在48h内的累积释放率达82.12%,缓释效果良好。结论 以BSP为骨架材料载药微球工艺稳定可行,缓释效果明显,在糖尿病溃疡方面具有较好应用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郭英  李酽  谢静  蔡娇 《化学世界》2007,48(1):38-41,48
以自制阿司匹林为药物,壳聚糖为载体,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了阿司匹林-壳聚糖载药微球,确定了阿司匹林-壳聚糖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条件,探讨搅拌速度、阿司匹林/壳聚糖质量比、交联剂戊二醛、乳化剂Span-80用量对微球的药物包封率、载药量和释药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以液体石蜡为介质,选用3%的壳聚糖冰醋酸溶液、按阿司匹林∶壳聚糖=1.5∶1、4%的戊二醛为交联剂、Span-80用量为体积比6%、中等搅拌速度制备出的微球药物包封率可达79%,微球粒径最小可达20 nm,制得的载药微球在16 h内对药物有良好的缓释作用,在25 h之内仍存在缓药效果。  相似文献   

6.
快速膜乳化法制备粒径均一的PLGA微球和微囊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膜材,采用快速膜乳化结合溶剂萃取法制备了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微囊,研究了PLGA分子量对药物装载率、药物活性和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 制备均一微球的优化条件为过膜压力1000 kPa,过膜次数3次,外水相稳定剂聚乙烯醇浓度19 g/L,油水体积比1:5. 在此条件下,制备了粒径350 nm左右、多分散系数小于0.050的载GLP-1的PLGA微囊,GLP-1包埋率达65%以上,活性保留达85%以上,药物体外释药可达20 d.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姜黄素载药纳米粒。方法:开环聚合法制备PCL-PEG-PCL三嵌段聚合物,微通道界面沉淀法制备姜黄素载药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子形貌特征,动态光散射(DLS)测定粒径及其分布,HPLC测定纳米粒子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同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结论:姜黄素纳米粒平均粒径200 nm左右,粒径分布较窄,平均包封率(92.76±0.58)%,载药量(10.76±1.17)%,TEM观察纳米粒呈规则球形,10 d体外累积释药量76%。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槲皮素纳米脂质体(Quercetin nano-liposomes,Que-LPs),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Que-LPs,Box-Behnken效应面法筛选最优处方。并对Que-LPs形态、Zeta电位、粒径及粒度分布、包封率、载药量进行研究。透析法测定制剂体外释药行为。结果制备的Que-LPs多呈类球形、大小比较均匀、表面圆整,粒径均在109.4 nm左右,粒度分布呈单峰,Zeta电位(-40.6±0.11)m V,其包封率为(87.93±1.03)%,载药量为(6.40±0.08)%,体外释放48 h时药物累积释放56.93%,且呈缓释现象,符合双相动力学方程。结论乳化溶剂挥发法适用于制备Que-LPs,纳米粒在溶液中分散均匀且稳定性良好。制备工艺安全可靠、稳定可行。体外释放呈现前期快速释药,后期缓慢释药的特征,与原料药相比有明显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三相微流控技术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探索微球对水溶性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相微流控技术制备的PLGA微球大小均一,平均粒径约为49μm。随着内水相模型药物浓度的增加,在保持微球形貌和尺寸均一的前提下,载药量能增加到10. 91%,而药物的包封率仍然维持在96%以上。在PLGA油相中加入油溶性药物,不影响PLGA微球对水溶性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说明PLGA微球具有优异的载药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囊材,添加脱镁叶绿酸,采用复乳法制备红光响应溶菌酶纳米囊。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纳米囊粒径为指标优化配方,对其结构、热流变性和光控释测定。获得优化的PLGA、溶菌酶及脱镁叶绿酸用量配比为55:10:1,纳米囊包封率为81.3%±4.5%,载药量为13.1%±1.6%,平均粒径为(667±35)nm,电位(-39.6±4.6)m V。纳米囊呈紧密球形,光敏剂分布在囊壳,650 nm光照30 min药物释放明显加快。此新型纳米囊在不光照时具有增强药物稳定和缓释作用,而红光可促进释药,因而可实现光控靶向。  相似文献   

11.
采取固体分散技术联合微囊技术制备兽用恩诺沙星复合掩味微囊,考察了其掩味效果;以其在模拟口腔液中的释放度、载药量和包封率为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复合微囊最优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溶液浓度15 g/L,滴加针头孔径1.0 mm,CaCl_2浓度100 g/L,固化时间10 min.该条件下所得复合微囊外观形态良好,载药量为20.3%,包封率为89.8%,平均粒径为273.67μm;微囊在模拟口腔液中30 s的释放度小于猪对恩诺沙星的苦味阈值,有较好的掩味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降低盐酸帕洛诺司琼给药频率,提高对延迟性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的缓解作用,本研究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制备盐酸帕洛诺司琼PLGA缓释微球(Pal-MS),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外水相pH值和药物/PLGA质量比可显著影响Pal-MS包封率和药物释放。当外水相pH为7. 0,药物/PLGA质量比为1∶39时,PalMS包封率高达82. 75%,体外7 d内呈现零级释药特征(y=0. 1163x-0. 0006,R~2=0. 9944),有望制备出可在体内缓释一周的制剂。  相似文献   

13.
制备酮洛芬缓释微球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微球,正交试验优化微球的工艺处方,对微球从形态、粒径分布、DSC方面进行表征;用透析法进行体外释药实验,并对释药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微球的最优工艺处方为壳聚糖浓度为2%,搅拌速度为1000r/min,乳化温度30℃,交联剂用量2.5%。制得的微球平均粒径为(1.42±0.24)μm,包封率为(82.2±2.2)%,DSC分析表明药物以非结晶形式分散于微球骨架中,体外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与市售缓释制剂相比,微球显示了较好的缓释特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载阿奇霉素-鼠李糖脂(AZI-RHL)胶束,以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制备载药胶束前先测定RHL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结果表明,RHL水溶液的CMC值约为0.25 mg/mL。优化后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RHL投料量100 mg,甲醇用量12 mL,搅拌时长20 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AZI-RHL胶束呈球形,水动力学直径为136.3±68.5 nm,Zeta电位为-23.1±6.8 mV,包封率为80.34%±0.60%,载药量为19.42%±0.48%。红外光谱证明AZI包埋在胶束中。体外释放试验表明AZI-RHL胶束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其体外累计释放曲线符合Ritger-Peppas方程,释放药物以Fick扩散为主。综上所述,AZI-RHL胶束的制备工艺稳定可靠,胶束粒径小,且包封率、载药量高,是一种有潜力的新型制剂。  相似文献   

15.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W/O/W型5-FU-PLGA复乳微球,采用单因素设计考察了第一相体积比(内水相与油相)、第二相体积比(初乳与外水相)对复乳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考察了搅拌温度、搅拌时间、辅料浓度和有机相中载体材料浓度对微球质量的影响,并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最适宜制备条件为:第一相体积比为1:2,第二相体积比为1:1,搅拌温度为10 ℃、搅拌时间为6 h、辅料浓度为0.5%、有机相中载体材料浓度为15%。依据最适宜条件制备的微球圆整度良好、粒径范围窄,平均粒径5.20 μm,载药量为5.34%,包封率为77.22%。体外释放试验表明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模型。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双乳化-凝胶法制备了单分散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并通过正交试验系统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搅拌速度和油水比对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粒径及形貌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制备出了平均粒径为4μm、单分散和球形度好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包埋模型药物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过程中,以去离子水作为洗涤液洗涤海藻酸钙微球时,BSA的包封率仅为13%左右;当水洗液的pH值为3.2时,BSA的包封率提高到66%左右,载药率可达16%,这是海藻酸钙pH值响应溶胀和BSA与海藻酸盐之间静电作用的结果。微球中BSA的体外释放曲线表明,该系统具有在模拟胃液中释药速率慢、释药量低、模拟肠液中释药迅速的特性。因此,双乳化-凝胶法制备海藻酸钙微球有望成为制备蛋白类药物控释制剂的一种新方法,以达到靶向快速给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董堃华  刘哲鹏  陈冰玉  贺文军  瞿良 《应用化工》2012,41(6):1048-1050,1055
运用复乳法制备奥曲肽PLGA长效生物可降解微球,并用正交法优化微球制备工艺。利用HPLC、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等对微球进行综合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复乳法制备奥曲肽微球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内水相药物与中油相PLGA的质量比为1∶5,中油相PLGA的浓度为10%,外水相乳化剂为1%的22 000分子量聚乙烯(PVA)水溶液,中油相与外水相的体积比不小于1∶50,复乳化采用机械搅拌法,搅拌速度为1 200 r/min。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微球,包封率为35.1%,载药量为2.98%,平均粒径为26.3μm,微球外观圆整,形态良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快速膜乳化技术结合溶剂蒸发法制备以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的胸腺法新载药微球,考察了PLGA分子量、油相中PLGA和乳化剂浓度、外水相pH值和内水相体积等对微球包埋率和粒径的影响. 结果表明,制备粒径均一的PLGA载药微球的优化条件为:PLGA分子量51 kDa,油相中PLGA和乳化剂浓度为100和10 g/L,内水相体积0.5 mL,外水相pH值为3.5. 该条件下所制载药微球粒径均一性好(Span<0.7),药物包埋率高达80%以上,突释率24 h内低于20%,线性持续稳定释药时间长达30 d.  相似文献   

19.
以抗癌药物羟基喜树碱作为模型药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药物负载体,采用溶剂-抗溶剂沉淀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羟基喜树碱的载药纳米微球,考察不同溶剂-反溶剂体系对载药包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丙酮-水为溶剂体系制备的载药微球性能较好,形貌外观呈圆球形,球表面圆润光滑,粒度均一,分散效果良好,平均粒径为160 nm,载药微球包封率随着载药量的增加而减小,实测载药量为7.83%的PLGA载药微球,其载药包封率为87.68%,在28 d后溶出累计量约50%,可见以聚乳酸-羟基乙酸为载体制备的羟基喜树碱剂型,缓释作用良好。  相似文献   

20.
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释药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巴比妥为球心物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药微球。透射电镜、光学显微镜测试表明微球球型规则,表面平滑,分布均匀,微球粒径在400nm左右,包覆效果良好,微球载药率1.039%,药物包封率42.34%。红外(FT—IR)分析得知,两种物质互相融为一体。以PH=7.4的PBS缓冲溶液为释放介质,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对微球的体外释药过程进行了实验,微球在前10天有明显的突释,此后缓慢释药,45天后药物释药率在8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LGA是一种理想的控缓释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