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柴油机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能分析和火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245fa作为循环工质,利用有机朗肯循环回收柴油机尾气余热,从而提高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对不同蒸发压力下的朗肯循环热效率和发动机不同工况下余热回收系统的火用效率以及系统各组件的火用损失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蒸发压力越高则朗肯循环效率越高,工质和尾气之间传热的不可逆损失和蒸发器出口较高的尾气温度使得蒸发器的火用损失率最大,采用余热回收系统回收发动机尾气余热,系统输出净功最高可达18.7 kW。  相似文献   

2.
以尾气驱动的车用空调为设计目标搭建了制冷型金属氢化物热泵空调系统,并选择LaNi4.61Mn0.26Al0.13和La0.6Y0.4Ni4.8Mn0.2作为系统的合金工质对.推导出合金工质对的反应焓、反应熵、理论循环性能系数COP和最低制冷温度.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系统反应床,搭建了功能验证型金属氢化物间歇制冷空调系统,测定了循环性能曲线,研究了操作温度与系统制冷温度和COP的关系.结果表明:制冷空调系统在工作温度为150 ℃/40 ℃/30 ℃条件下得到系统COP为0.334,制冷温度为14.3℃.高温操作温度升高,循环系统的COP开始迅速升高,但温度过高,COP值下降;低温操作温度升高,COP值升高.  相似文献   

3.
以中高温地热作为驱动热源,将有机朗肯循环与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相结合,提出了中高温地热冷热电联产系统.基于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构建了冷热电联产热力学优化模型,并对热源温度120~200℃范围内的系统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分析,比较了Cyclohexane、Pentane、n-Heptane、n-Octane、n-Nonan...  相似文献   

4.
氢氟烃(HFC)类工质中,R32的臭氧消耗潜能值ODP为0,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低(675)而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制冷剂短期替代物。为研究带经济补气的制冷/热泵系统(EVI系统)的性能,本文搭建了以R32为工质的EVI系统实验台。实验结果表明,EVI系统能很好地解决R32系统在制冷及制热工况下排气温度过高的问题。同时,与普通的单级压缩制冷/热泵系统(SS系统)相比,制热量可提高4~6%,制冷性能系数EER最大降低15%;制冷量和制热性能系数COP优于或等于SS系统,取决于中间压力的大小。综合考虑制冷及制热性能,适宜的相对补气压力范围为1.1~1.3。环境条件不变时,经济补气形成的EVI系统会使蒸发温度及冷凝温度提高0.8~1℃。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传统中低温余热回收系统循环热效率低、冷凝热难以利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并联型有机朗肯循环与喷射式热泵联合循环系统结构。通过并联布置热机子循环与热泵子循环,并增设外部换热器,可回收全部冷凝热量用于制备辐射采暖水,同时系统输出的热电比在一定范围内可调节。建立了系统能量分析模型和?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联合循环与有机朗肯循环的热力性能。研究了部件?损失与系统?流特性,并分析了工质流量比和蒸发温度对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联合循环热回收效率和?效率比有机朗肯循环分别提高了60.83%和30.76%。?损失最大的两个部件分别是发生器和外部换热器,造成外部换热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内部传热温差较高。工质流量比对系统热力性能影响显著,当蒸发温度低于25.2℃时,工质流量比的可调节范围最大。本研究成果可为高性能中低温余热回收系统的研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根据柴油机排气余热的特点设计了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采用R245fa作为工质,根据工质在不同蒸发压力下的蒸发率结合发动机的试验数据分析了两相流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比较系统净输出功、有机朗肯循环效率及主要部件损的变化规律确定了系统的最佳工作方案。结果表明,系统在全排气质量流量范围内能平稳地工作,有机朗肯循环效率达到10.2%,减小了各主要部件的损,余热回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中低温地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适合于中低温地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的较优有机工质,采用热动循环的分析方法及PR状态方程计算以10种干流体有机工质为循环工质的中低温地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的效率及其余主要热力性能.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随着循环工质临界温度的升高,蒸发压力、凝结压力、输出功率及效率呈下降趋势,而循环热效率及地热流经换热后的排放(或回灌)温度呈上升趋势.以R227ea(七氟丙烷)作工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输出功率及效率最高,蒸发压力及凝结压力均处于较合适的范围,R227ea是中低温地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较理想的工质.  相似文献   

8.
混合工质在相变过程存在温度滑移现象,能与冷热源更好地匹配从而提高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Rankine Cycle,?ORC)性能,成为ORC工质研究热点.混合工质组合和数量巨大,常规方法用于混合工质筛选及与系统参数的同步优化难度较大.建立了基于Perturbed-Chain?Statistical?Associ...  相似文献   

9.
在低温热源条件下,针对不同工质,研究了再热式有机朗肯循环的热力学性能,获取了在不同温度段系统输出净功、循环吸热量、热效率,并对其性能与同等条件下普通有机朗肯循环做了比较.同时,得到了循环的最佳压力比.  相似文献   

10.
换热器传热能力对有机朗肯循环性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的技术经济性,基于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以R1233zd(E)作为循环工质,在蒸发器热负荷恒定和系统净输出功最大的两种约束工况下,分析了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传热能力对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提高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传热能力均能提升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热力性能;相对而言,蒸发器传热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当蒸发器与冷凝器的传热能力增大2倍时,系统热效率分别升高了约168%和60%。此外,存在最佳的蒸发器和冷凝器传热能力使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比初始总投资最小。  相似文献   

11.
耐热感光高分子化合物是功能高分子材料中很有前途的一类新品种。本文扼要地综述了这类高分子的发展历史和当前的研究状况,着重介绍了它的合成和应用,并阐述了作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应用直觉模糊集到环理论,给出了环上(T,S)-模糊理想和(T,S)-直觉模糊理想的定义,研究了(T,S)-直觉模糊理想与普通理想的关系并讨论了其性质.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四甘氨酸基磷(Ⅲ)-四苯并三氮杂呵罗的重要前体N-(3,4-二溴苯基)甘氨酸乙酯和N-(3,4-二氰基苯基)甘氨酸乙酯,并采用 Hyperchem 5.1,Gaussian 98等软件以及 MNDO法对拟合成的目标分子四甘氨酸基磷(Ⅲ)-四苯并三氮杂呵罗的结构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发现四甘氨酸基磷(Ⅲ)-四苯并三氮杂呵罗可能存在3种异构体,其中2,24位取代的异构体因能生成分子内氢键而更加稳定,更加适合用作光敏剂.  相似文献   

14.
用含有碳氮的有机物做化学热处理渗剂,不仅可进行低温软氮化,还可进行中温碳氮共渗,若把两者联合起来,便可使钢件具有合理的渗层深度,金相组织和优异的耐磨性能,抗疲劳性能等。该复合工艺比每个单独工艺适用范围广,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既节能又节时,是一种很有推广价值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以甲基丙烯酸与三羟甲基丙烷为原料合成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的工艺.对影响酯化反应和精制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探讨;采用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方法,得出优化组合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的收率≥86%,纯度≥95%,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采用劈裂试验测定路面材料抗拉强度的原理,指出对半刚性材料应用劈裂试验法时,应考虑材料的塑性特性,因而对计算公式要进行修正。根据理论分析,提出了塑性影响因素的范围,结合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结果,提出修正公式和系数取值。  相似文献   

17.
聚酯包装材料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热塑性新型聚酯材料异军突起,论述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和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新进展及其特点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以乙腈、乙醇、无水氯化氢为起始原料合成乙酰亚胺乙酯,然后以冰乙酸为催化剂进行乙酰亚胺乙酯的三聚反应得到三甲基均三嗪,将三甲基三嗪与苯甲醛在浓硫酸中进行羟醛缩合反应,则合成了一种新的八极分子三苯乙烯基均三嗪(TSTA)。文中对其合成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反应条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本统计分析发现,上证综合指数回报率分布存在高峰厚尾性,不服从正态分布,并且还具有杠杆效应.本文应用非对称APARCH模型在四种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GED分布和SKST分布)假设下对上证综合指数通过事后模拟和条件单步预测来计算上证综合指数的VaR风险值,然后把它与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返回检验,发现APARCH应用于VaR估计是统计有效的,并且明显优于GARCH模型.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热塑性新型聚酯材料异军突起,论述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和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新进展及其特点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