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烹饪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发展要实现科学化,对于餐饮行业而言,所谓科学,是指将烹饪工艺与食品的营养健康相联系.不论是烹饪工艺还是膳食营养,都一定要契合当地的特色及人们的饮食习惯.而烹饪工艺及营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需要进行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找到科学合理的烹饪方法.本...  相似文献   

2.
泮林 《食品安全导刊》2022,(29):128-130
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带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早已从为身体提供生存能量的基础性需求,转变为色、香、味俱佳且追求更高的营养价值需求,且对食品烹饪工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本文深入探讨了烹饪工艺和食品营养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烹饪工艺的改良找到提升食物营养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烹饪工艺不仅影响食材的利用率,更关系到人们对食材营养价值的利用.现代烹饪工艺,人们希望味道与营养兼备,这一需求促使餐饮行业不断探索,寻求利用烹饪工艺实现食物营养的高效利用.本文从烹饪工艺与营养膳食之间需要遵循的原则入手,对烹饪工艺与营养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简要探讨,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份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不论是烹饪工艺还是膳食营养,都一定要契合当地的特色及人们的饮食习惯。而烹饪工艺及营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需要烹饪技师进行不断研究和探索,找到科学合理的烹饪技法。本文简要阐述了烹饪工艺和营养搭配所需注意的事项,并从实际出发,研究了如何利用烹饪工艺来保障食材营养,希望能以此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5.
孙迁清  史居航 《中国食品工业》2023,(12):100-101+105
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协同的新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在学校学习烹饪工艺、与营养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烹饪技术,通过企业的积极参与和促进,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素养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此同时,有了校企双主体的育人机制,还能推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促进烹饪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食品艺术雕刻是饮食界一门重要的技术,它能全面提高菜肴的品质,赋予菜肴丰富的文化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高档的菜品离不开精美的点缀,而食品艺术雕刻是其中最有技术含量的方式,同时难度系数也最高。随着人们对餐饮文化要求的不断提高,雅致而脱俗的食品艺术雕刻备受欢迎。在食品烹饪中应用雕刻工艺意义重大,本文对食品雕刻分类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使用雕刻工艺的策略,以期切实强化食品烹饪品质。  相似文献   

7.
对于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工匠精神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层次的学习。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体系中,以期培养出更多真正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烹饪人才,为中国餐饮事业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油炸食品的口感,提高油炸食品的营养价值,本文针对油炸食品烹饪工艺提出了优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油炸烹饪工艺的优势、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对食品中营养物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油炸烹饪工艺具有口感好、烹饪速度快、风味独特、贮藏时间长、营养物质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等优势,合理控制油炸温度和时间,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和质地,能较好地保留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降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油炸烹饪工艺进行优化,可有效提高食品的口感、品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餐饮业和食品加工行业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具体分析了食品加工工艺的含义与特点,并从安全营养角度介绍主要的食品加工工艺,包括冷冻干燥技术、微波加工技术、膜分离技术、超高压技术和远红外线技术,并提出了推进食品加工工艺优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在烹饪技术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烹饪技术开始更加注重营养的搭配,饮食健康成为众多食客关注的话题。烹饪是人们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饮食理论及头脑创意,并依靠专门的工具对食物进行加工的过程。我国有着辉煌的饮食文化史,现存的资料上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古代对科学饮食的见解:五谷杂粮是基础,水果蔬菜是辅助,  相似文献   

11.
烹饪教育开展的时间不是很长,大专层次上的教育也仅十年。在这十年里,经过许多教师的努力,烹饪工艺教学从教材到教学方法日趋成熟,但其间仍有一些未尽如人意之处,诸如烹饪工艺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都有等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烹饪是通过对食物的加工使食物由生到熟的一个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食物美味的基础上兼顾营养价值,最大限度保留食物营养.对烹饪原料进行初加工、切配、调味、加热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烹饪活动.现在鸡肉颇受大众喜爱,在烹饪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烹饪工艺,但不同烹饪工艺对鸡肉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如何利用烹饪工艺提高鸡肉品...  相似文献   

13.
人离不开食物,食物为人体各机能运转提供重要的营养,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饮食的健康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同时,营养均衡也被重视.而研究这一内容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改善人们的营养摄入情况,以更合理的方式来烹饪健康食物,进一步降低食物中营养素的流失.所以,烹饪与营养是两门不可分割的科学.  相似文献   

14.
食品安全是生命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关乎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中国的饮食博大精深,烹饪工艺技法受到各个国家的青睐,但烹饪食品的安全健康特性仍存在一些问题。饮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的关系逐渐重视,烹饪加工的产品是饮食的终端食品,科学烹饪则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焦点。本文从水传热、油传热、热空气对流传热和腌制等烹饪工艺几个维度阐述对食品加工安全特性的影响,旨在为烹饪工作者和普通家庭日常饮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正交试验,对扬州家常红烧肉的烹制过程中的色拉油、酱油、黄酒和白砂糖的基本配比以及加水量、焖焅温度、焖焅时间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家常红烧肉最佳配比为:五花肉1000g?盐6g?葱20g?姜20g?色拉油100g?老抽王40g?黄酒100g?白砂糖40g;其烹制过程为:将1000g五花肉煸炒出油,加水300g大火烧开后,选用锅底温度100℃焖焅60m in,最后大火收汁,这样烹制的红烧肉综合感官评价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16.
烹饪营养大学毕业生是当前社会紧缺的科技型人才,但他们却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人才“产”、“销”对路、学校教学方向对路、社会立法支持和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烹饪是人们食用肉制品必备的操作流程,适当的烹饪可改善肉类的风味、质地和色泽,提高食物营养价值。由于烹饪加工中传热方式、介质以及烹饪过程中时间和温度的差异,会造成肉类品质、营养特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肉类品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烹饪损失、嫩度、色泽和风味等方面,而对营养特性的影响主要是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结构和含量的更改,适当添加天然抗氧化剂可一定程度上对营养成分起保护作用。所以,不同原材料应根据其自身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烹饪加工方式,这不仅能保护其营养成分,同时能减少烹饪加工中的烹饪损失,提高熟制品的色泽、风味和烹饪效率。  相似文献   

18.
刘国强 《食品界》2021,(1):102-103
民以食为天,人们需要通过食物来维持自身的身体健康.作为中式菜肴之一的红烧肉,既是大菜,也是家常菜,其发展历程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以及烹饪工艺,国内将红烧肉作为招牌的餐厅数不胜数,国外同样如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的人对于红烧肉产生了误解,让人们真正认识到红烧肉的科学解读是大势所趋.由此可见,研究红烧肉烹饪工艺及...  相似文献   

19.
不同烹饪处理对芹菜感官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本芹、西芹为原料,研究4种烹饪方法(漂烫、蒸、微波、炒)对芹菜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烹饪加热方式对两种芹菜的硬度、色泽、叶绿素、抗坏血酸、多酚类物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烹饪处理后,西芹的硬度和色泽得以较好地维持,感官品质优于本芹,但其功能成分、营养价值均低于本芹。漂烫处理有明显的护色作用,但营养成分损失较大。相比于漂烫、微波和炒,蒸能够更好地保持芹菜的脆性和绿色色泽等感官品质,且抗坏血酸保留率最高,本芹、西芹分别为84.95%、73.90%。微波和油炒使芹菜中总酚含量增加,抗氧化能力升高。烹饪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P<0.05)。人们在日常食用芹菜时,应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理的烹饪方法。  相似文献   

20.
蔬菜中含有大量水分、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是VC的主要来源,长期不吃蔬菜就会引起坏血病。此外,绿色蔬菜和橙色蔬菜中核黄素和胡萝卜素含量较多,含铁量也较高。蔬菜中还含有大量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如萝卜中的淀粉酶可促进消化;大蒜含有植物杀菌素,对抵抗疾病和防止肠道传染病有一定作用。在整个烹饪过程中,蔬菜中的营养素受溶解性、氧化反应、酶作用、热分解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在不经意间就流失或者被破坏了。因此,如何合理烹调蔬菜,最大限度地保存蔬菜中的营养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一、烹调前的加工处理1.洗涤干净,减少污染。新鲜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