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5G+4G”无线网络协同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出发,指出4G/5G协同建设天然具备的频率、设备、站址等优势;在此基础上剖析了“5G+4G”无线网络覆盖协同、容量协同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协同组网方案,基于这种方案,既能应对当前4G网络容量挑战,又能构筑5G领先竞争优势的无线网络演进基础架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地打造5G精品网络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移动提出“5G+”计划,在转型发展期,“5G+4G”协同发展成为网络发展建设的重点内容。“5G+4G”协同既需缓解4G容量压力,又需保持5G网络竞争力。本文以“5G+4G”高效协同、低成本建网为目标,详细分析了组网协同中面临的站址、频率及功率协同等问题,分别提出不同发展策略;同时为保证容量、干扰和架构协同,提出“5G+4G”能力协同建设方案;最后根据业务发展特点提出5G时代新的计费模式。“5G+4G”协同发展策略不仅可以产生巨大协同效益,为5G大规模商用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降低建网成本,为未来工程建设提供建设性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3.
随着5G网络用户的快速增长,5G用户感知备受关注。5G网络涉及较多的4G/5G网络互操作流程,如何保障用户更优的上网体验以及合理的4G/5G间互操作策略设置是现阶段的难点之一。为更精准、高效开展4G/5G网间互操作策略部署,重点研究了主流APP应用感知速率拐点,作为4G/5G互操作方案部署的依据。同时,结合实测数据中覆盖路损、干扰对用户感知的影响建立模型,精细化设置互操作门限,为后续4G/5G协同优化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4G/5G无线网的各自定位,对4G/5G无线网在组网架构、规划及建设策略、技术演进及配套建设等方面的融合和协同进行分析,提出4G/5G无线网融合和协同的模式和方向,实现优化投资结构和网络平滑演进,从而积累5G规划部署经验,为后续大规模商用建设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5.
宋立果  孙婉超 《移动信息》2023,45(11):43-45
文中主要从介绍4G/5G无线网络协同发展的基本特点与需求入手,分析了4G/5G同站覆盖优势,阐述了4G/5G协同建设对4G现有资源的利用,并分析了4G/5G双网共存协调建设的相关解决方案。如此,既能适应目前4G的大容量挑战,也能构建5G领先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发展网络架构,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中国移动4/5G业务协同预测方法、网络协同规划流程及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针对规划设计指标、链路预算、规划仿真等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与4G网络协同的5G网络规划策略,包括价值建网、频率、覆盖、容量等协同,为5G商用网络规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某地市网络,从精细规划、精心优化及精准营销等多个方面针对如何提升5G分流比,缓解4G网络负荷压力展开研究分析。通过对5G网络规、建、维、优业协同发展的研究,梳理出一套完善管理机制即“三维六步”网业协同机制,网络先行、服务切入、营销跟进,市场、终端、网络三维同向发力,促进业随网发、网随业建,实施六步举措提升5G驻留/5G分流比。  相似文献   

8.
随着5G网络的快速建设,网络结构愈加复杂,4/5G长期共存、协同优化将是无线网面临的一个长久局面,短期内网络容量仍是影响用户感知的焦点问题。研究了4/5G协同组网下网络容量提升方法,详细阐述了5G反开3D-MIMO,4/5G均衡优化以及现网资源动态调整等具体提升举措,并通过现网实施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5G网络部署,4G网络与5G网络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并存。在此情况下,二者需有效协同,优势互补。为解决4G网络与5G网络协同问题,首先分析了基于4G/5G协同的2.6 GHz和4.9 GHz帧结构配置方案,研究了协同组网中半静态和动态频谱共享策略,分析了语音协同能力和上下行链路预算,最后在此基础上主要对比分析了2.6 GHz和4.9 GHz频段下的路径损耗和覆盖预算,通过研究,为5G网络建设策略制定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5G网络由于其业务类型、网络架构、分配频率、空口技术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5G网络规划变得复杂。在进行5G网络规划时,可充分利用现有4G的现网数据,如基站工参、MR分析、DT/CQT、网管数据、流量分布等协助进行5G规划和5G覆盖预测,同时在频率资源、站址资源等方面进行协同,实现4G和5G的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传统通信业务市场趋于饱和,5G将成为运营商寻求转型的新突破点,然而作为主营业务收入来源的4G网络负荷依然持续增长,运营商在做好5G规划建设的同时需确保4G用户感知.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的4G网络容量保障方式优劣势,结合4G基站业务现状和预测提出物理扇区负荷判别标准,并归纳出"两不动、两移频、四增强、十一反开"的协同容量保障策略,研究结果实现了低成本快速的站点级精准4G扩容,为运营商提供了一种有借鉴意义的5/4G网络协同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辉 《通讯世界》2021,(3):114-115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通信网络由4G向5G转型发展的时期,将5G+4G协同发展作为网络发展建设的内容,针对4G/5G室内覆盖协同组网问题,采取实例分析的方法,对此展开具体论述,最后提出协同组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当前4G方兴未艾,而5G已经到来,我们需考虑二者的协同发展思路,在二者共存期间,既要利用4G网络的现有优势,又要发挥5G网络的全新能力,让两者发挥更大合力,创造更多价值。本文首先对5G+4G网络建设协同方案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NSA初期5G+4G网络协同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兴通讯技术》2020,(3):17-22
结合5G标准产业的进展,提出5G核心网规划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中非独立组网(NSA)/独立组网(SA)架构的选择、用户业务的继承性、面向未来发展策略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面向个人用户和垂直行业用户进行融合数据面、控制面、用户面的网络规划策略,以及实现面向5G网络基础设施的云化转型、2G/4G/5G协同发展和5G用户国际漫游的规划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前,移动运营商5G工程建设不断推进,4G资源投资收紧但承载业务量不断增长,网络容量资源缺口逐渐扩大。随着5G站点的不断入网,通过5G站点反向开通4G小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网络容量压力,但由于这些4G小区未纳入载波潮汐调度,导致载频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本文通过研究4G/5G共模场景下4G小区载波潮汐调度方案,并利用已搭建的自动化平台实现了载波潮汐智能调度,最大化利用网络4G/5G共模站点载波资源,为后续进一步开展4G/5G协同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余勇昌  张典  丁明玲 《电信科学》2021,37(4):140-150
4G建设时期,存在站点天面资源紧缺、无法新增抱杆、物业协调困难等问题,因此,5G时代在现有站点上新增抱杆的需求较难实现,如何实现4G/5G天线共天馈面及快速部署异常紧迫。探讨了4G/5G共天馈面的解决方案,提出一种适合中国电信单抱杆场景网络建设的天馈面解决方案,可以解决5G网络建设中无法新增抱杆、物业协调困难的问题。由于不增加天面资源,可减少铁塔租金,降低网络运营成本,同时可实现5G网络部署简化、便捷、高效。  相似文献   

17.
如何处理好4G/5G在资源上的矛盾,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协同,是当前无线网规划与工程建设面临的新课题。首先结合中国移动5G 2.6 GHz频率使用策略,提出面向4G/5G协同的工程建设方案,随后聚焦4G/5G天面协同,以中国移动现网多制式多频段天馈现状为出发点,提出“最佳三副、最少两副”的天面目标形态建议,并针对原有4 G D频段天馈调整、5G天馈建设给出分场景工程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广播电视系统通过4G/5G网络传输直播信号已经成为一种常用手段。淄博市淄川区融媒体中心响应政府号召,围绕”淄博烧烤”宣传主题实施了一次异地多场景网络直播,设置演播室加外场烧烤店5个场景,采用手机、摄像机进行4G/5G单卡及聚合信号传输,云导播担纲主力切换,突破传统设备的技术局限,探索4G/5G下区县融媒体中心简单高效的直播之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基于AI的4G/5G基站协同节电方法以AI技术为突破口,构建重叠覆盖拓扑结构,研究重叠覆盖核心算法,建立业务长时和短时预测深度学习算法,精细化分析网络业务负荷潮汐效应时段,输出智能节电策略,通过系统自动编辑下发休眠和唤醒指令,在保证网络覆盖和客户业务体验情况下,实现业务闲时4G/5G协同的智能节电,达到移动通信网络整体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种多频多制式移动网络中基于双层智能化互操作的新型协同方案,以满足网络发展不同阶段及不同场景下的多目标优化要求。一方面,基于业务体验的用户级智能编排与基于网络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小区级参数智能优化相结合,实现4G/5G多制式协同下的用户体验和5G分流能力的联合最优;另一方面,用户级智能编排与小区级智能负载均衡相结合,实现多频5G协同下的用户体验与5G容量联合最优。总体上,在网络不同阶段用户级智能与网络级智能相结合而形成的双智矩阵,可精准满足商用网络下的差异化业务体验需求,最大化网络总体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