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3)
高校在面临厉行节约以及高校资金来源复杂的挑战之下,审计工作愈来愈重要,但是现阶段审计工作又存在审计人员不专业、审计机构不独立、审计方法不先进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审计思想、审计培训等四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为高校加强审计管理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8)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审计也日益得到审计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怎样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仍然是困扰广大审计人员的一个问题。本文在描述信息系统审计发展与国内信息系统审计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对比,指出他们应该在信息系统审计方面分工协作,以构建我国合理的信息系统审计监督体系,并提出了关于分工协作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5)
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表明审计的实际表现未能满足社会的期望。文章以审计主题为基础,从审计目标和审计意见两个视角来探讨审计期望差距的原因,建立一个解释审计期望差距的通用理论框架。从审计目标角度来看,审计期望差距产生的主要机理是对于不同的审计主题期望了准则未界定的审计内容和审计目标;从审计意见角度来看,有三个维度与审计期望差距相关:审计意见的保证程度、审计意见表达方式和审计结果是否公开。审计期望差距的弥合有赖于审计技术进步和沟通。  相似文献   

4.
王荣  于露 《山西建筑》2007,33(1):242-243
通过对三种审计形式的论述,对三种审计形式各自的审计效力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建设单位在不同审计形式下签订承发包合同给出了相关建议,为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审计效力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22)
审计取证模式是获取审计证据的思路,关于审计取证模式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审计取证模式的种类,二是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审计取证模式有四种:命题论证模式、专业测量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不同审计取证模式各有其适用范围,同时也有一定的交叉适用。审计载体是影响审计取证模式的基础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审计效率、审计风险、审计意见类型影响审计取证模式。审计主题会影响审计载体,进而影响审计取证方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6)
从技术角度来看,审计的逻辑过程,首先是审计目标和审计主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审计取证模式来获得审计证据;最后,根据审计证据确定审计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审计主题。一方面,它将审计目标和审计取证模式关联起来;另一方面,它还通过审计取证模式决定审计意见类型。正是由于审计主题不同,才产生了不同的审计取证模式,也正是由于审计取证模式不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也不同,从而,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2)
中注协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中指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可以提高审计效率。文章以2012年财务报表审计费用发生变化并同时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268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对审计费用及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只有在审计市场竞争程度较高时,整合审计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才能导致财务报表审计费用的降低;没有发现整合审计导致内部控制审计费用降低的证据;2.整合审计的实施没有引起审计质量的降低。因此,研究结果表明:在审计市场竞争程度较高时,整合审计的实施提高了财务报表审计的效率;在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实施整合审计,会引起财务报表审计费用更大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5)
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企业审计内容的理论框架。企业审计内容通常分为审计对象、审计主题、审计业务类型、审计标的和审计载体五个层级。企业审计对象是企业类经管责任,包括出资人经管责任、行业规制经管责任、国有资本营运经管责任、企业营运经管责任、内部单位经管责任,这些经管责任都可以分解为业务责任和财务责任;业务责任和财务责任都可以分解为信息、行为和制度三个维度的审计主题;单个审计主题可以形成单项性审计业务,多个审计主题可以组合形成综合性审计业务。在审计实施中,各个审计主题还需要分解为审计标的,并确定各类审计标的的审计载体。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6)
文章以2016—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样本公司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分组T检验和回归分析法研究关键审计事项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统计结果发现:1 937家样本公司审计报告中共披露4 087项关键审计事项,有关收入和资产减值的关键审计事项最多;不同行业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各有侧重,能够体现其行业特征。分组T检验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沟通关键审计事项能够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但在提高审计质量的同时需要注册会计师耗费更多的审计时间和审计费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7)
政府审计客体区分为法定审计和选择性审计,前者指通过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其审计周期或时点的审计客体,后者指审计周期或时点并不固定的审计客体。将政府审计客体划分为上述两类客体的逻辑顺序如下:首先,根据重要性、相关治理状况、成本效益原则等确定审计需求;其次,考虑审计供给能力,确定有效审计需求;最后,根据有效审计需求强烈程度,将审计客体划分为法定审计和选择性审计。特定审计客体成为法定审计后,审计效果会更加显现。  相似文献   

11.
李玉斌 《山西建筑》2004,30(19):137-137,228
针对目前我国审计体制中仍存在的一些诸如审计机关的地位、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等问题,从分析审计体制的现状入手,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7)
作为一种具有高层次和较高独立性的综合经济监督管理体制,国家审计已经在我国实行了二十多年。由于当今审计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影响以及不断披露的新旧体制的问题,在审计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相当的不利因素,究其原因产生重要因素之一的是审计体制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5)
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这两个因素通常是相互矛盾的,如何实现它们的最佳结合是会计师事务所一直探讨的话题。每年,会计师事务所都是以项目组的形式来开展年报审计工作的,这些作为审计工作最小单位的审计组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审计群体,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文章主要研究在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项目组的审计效率。  相似文献   

14.
《门窗》2015,(9)
在我国现代建筑工程审计的范畴中,其主要是在合理确定以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有所要求,不仅如此,还要在确保建筑资金是以使用合理、合法、合规的原则下,在整个的建筑工程审计过程中,从需从的总目标出发,进而对各阶段工作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以达到控制工程的总造价,而提高整体的投资效益的最终目的。本文是以建筑工程审计的控制为主题,从建筑工程审计的整个过程以及审计的控制和审计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1)
随着公共政策审计实践的展开,审计计划不合理、审计资源不足以及整改不到位等问题逐步显现。公共政策审计能否满足"全覆盖"的要求,能否起到"免疫系统"的作用,是目前审计人员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从审计方法的角度研究联网审计在公共政策审计中的应用,包括对联网审计技术的需求、实现联网审计的条件以及实现联网审计的技术路径的分析,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13)
高质量国家审计是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前提和基础。与民间审计质量相比,关于国家审计质量的研究目前尚比较薄弱。从公共受托责任的内涵出发,分别基于国家治理理论的部门职能视角、人民主权理论的委托人需求视角,以及信号传递理论的受托人供给视角,阐释了高质量国家审计的动因,以期为推动我国国家审计质量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23)
我国的国家审计起源于西周时期,随着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审计也相应得到发展。20多年来,我国国家审计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加强宏观调控等方面都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在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中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本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家审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1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在新形势下审计机关如何加强对权力制约与监督,构建更加完善的审计制度笼子模型体系,从而更好发挥好审计"免疫系统"和"安全卫士"作用,是当前审计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双轨制"制度、审计整改制度、审计问责制度等方面,提出构建全新审计制度笼子模型体系,为完善审计制度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24)
本文从理论与实务出发,关注我国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相关业务时的专业性以及审计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对将两种不同性质的审计杂糅在一起的做法提出不同的看法。本文亦对两种审计进行了区分,以期对实务界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2)
审计客体是同审计主体相对的概念,即被审计单位,与审计主体、审计委托人构成传统的审计业务三方关系,其一般是受托责任的承担者和履行者。环境审计客体不局限于环境的直接管理责任者,审计范围涵义不一。本文认为,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在拓展我国环境审计范围,在拓展时应注意勿使环境审计范围过大而超越"审计"。在保留传统环境审计内容的基础上,考虑环境审计的发展以及内容的"可审性",适度拓展环境审计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