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第三次中德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论坛11月12日在柏林召开,论坛讨论了中国智能制造与德国工业4. 0加强对接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德国联邦经济部国务秘书乌尔里希·努斯鲍姆充分肯定了中德产业界和政府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包括在标准化合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努斯鲍姆强调,合作的目标是为企业成功的数字变革创造必要的条件。他说:"能够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中德智能制造联盟成立大会"在深圳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尽管术语有所不同,但无论理念还是核心目标都高度一致,在双方的合作中,需要将这些理念和目标转化、解构为可操作的流程,通过流程有效转换实现共同目标。中德智能  相似文献   

3.
正9月1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的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经验交流会在上海举行。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安筱鹏副司长出席会议,并在发言中指出:推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是落实《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和中德两国领导人达成有关共识的重要举措。以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应用为显著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态势日趋明显。推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是两国共同应对、积极把握历史机遇的  相似文献   

4.
正11月19日,中德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主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由产业合作、科研合作、主题对话和对接交流4个环节组成。在产业合作环节,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机构代表分别从"携手共建国际云制造产业生态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数字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工业4.0到无人自主系统"、"构建共创共赢生  相似文献   

5.
2022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把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作为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和总体要求。在此背景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以“点”促“面”,聚焦增强专业群的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改革、共建人才培养平台、服务企业等多个方面为着力点,从强化职业教育底色、增强职业教育包容性,和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双适应”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为破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难题探索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热加工专业群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紧迫需求,针对专业群内各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之间相互支撑性差、办学投入高、资源利用率低,以及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不够,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进步不相适应等问题,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用协同创新理念建设热加工专业群,整体提升了专业群的办学水平;创新了专业群建设模式(1131模式),有效协同了专业群内外资源;搭建了高水平的材料专业群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有效的促进了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5月29日,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年会在德国海德堡召开。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合作机制下的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和中德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组于5月27~28日同期举行了第六次全体会议。来自中德双方政府部门、标准化组织、研究机构以及相关领域企业的100余名代表共同参与了本次会议。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数字和创新政策司黑尔格·恩格哈德副司长、国家标准委殷明汉副主任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曹钢副巡视员出席会议并发言。  相似文献   

8.
正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和经理人传媒共同主办的"2016中德制造业峰会"于10月14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峰会以"新动力、新活法、新生态"为主题,旨在搭建智能制造行业产学研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为各方提供技术对接、投资合作、市场拓展的机会,推动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峰会邀请了400多位来自制造业领域的政界精英、行业领袖、企业高层齐聚一堂,共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与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发展蓝图。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相似文献   

9.
正中德合作研发的工业4.0智能制造生产线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其独有的国际影响力,已成为互联网领域各种领先技术发布的舞台。11月16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德国SAP公司联合研制的工业4.0智能制造生产线,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作为15项领先科技成果之一发布,作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型成果,工业4.0智能制造生产线体现了两国总理  相似文献   

10.
《模具工业》2021,47(7)
通过专业群、产教融合,建立企业高水平实训基地,合作研发精密模具关键技术。通过深度校企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国内一流实训基地,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在"双高"项目建设中形成系列的可复制、可借鉴的标准与体系,全面提升国内模具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正9月13日上午,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与博世举行智能制造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国家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司高林副司长、市经信委李会宝主任等领导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济二张志刚董事长与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陈玉东总裁在合作协议上签字,同时双方联合承担的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智能生产排程系统"正式启动。张志刚在致辞中说,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制造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济南二机床的数字化制造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接《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开展充分调研,着重从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职教本科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研究,为职教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与保障,为全国其它职教本科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3.
《模具工业》2016,(3):6-9
2016年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5项具体措施及11个配套指南加大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并首度于国家层级将两大国家战略"中国制造"与"互联网+"融合发展。2月4日,中国共产党与德国联盟党在广东省揭阳市召开第十次政党对话会,对话围绕"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为继续推动落实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和《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从组织架构和课程体系对模具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进行重新整合,构建产业学院框架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通过深度校企融合更新课程体系、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国内一流实训基地,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在"双高"项目建设中形成系列的可复制、可借鉴的标准与体系,全面提升国内模具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以高等专科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广泛合作的前提下,构建了以车间式教学、校企合作订单班、卓越工程师为载体的新型个性化人才培育模式。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置了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通过AHK东北国际认证基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了创新实践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健全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与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推动高校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群科研技术创新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6.
正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工作组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由科技部和德国联邦教研部联合主办,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陈家昌副司长和德国联邦教研部关键技术司蔡泽尔副司长共同主持。本次会议旨在落实2016年1月万钢部长与德国联邦教研部万卡部长在京签署的《关于在智能制造(工业4.0)和智能服务领域通过双边科技合作开发和推广创新方案的联合意向声明》,加强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领域的创新对话。  相似文献   

17.
针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有经验师资短缺,教师操作技能难以满足学徒制培养要求的问题,依托模具专业和模具技术研究所,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开展“专业+研究所”双轮驱动模式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通过开设地方特色产业课程,助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教师参与企业科研研发,进而反哺教学,为现代学徒制学生培养提供技术动力,全面发展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现代学徒制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李文平 《模具制造》2022,(12):87-89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模具专业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双创教育始终贯穿专业培养的全过程。针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专创融合教学中存在的理念认识不到位、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不全、专创融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平台支撑不够、创新创业师资严重匮乏等问题,提出了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路,并具体分析了模具专业教学目标、教学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考核等方面围绕双创教育要求实施专创融合改革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19.
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高职专业建设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群建设为例,对其模具专业群的构建和实施内容进行了探索研究,可为职业教育领域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解决方案提供参考,推进校企联动、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王翠竹  熊征伟  王智全 《模具制造》2024,(1):105-106+109
基于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立足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以培养服务区域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提出校企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深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探索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